“轰隆隆!”
“轰隆隆!”
一声的巨响,不断的响彻整个战场。
在一团团的火光中,密密麻麻的鞑子,成片的倒下。董家堡的城墙下面,再次堆满了鞑子的尸体。竖起来的梯子,也被炸得四分五裂,碎片飞舞得到处都是。纵然如此,还是有不少的鞑子,继续顺着梯子爬上来。梯子被炸断,他们又被摔下去。但是,很快的,又有更多的梯子架起来,又有更多的鞑子爬上来。
无数的梯子被炸断,又有无数的梯子被架设起来,无数的鞑子从梯子上掉下去,又有无数的鞑子,继续顺着梯子爬上来。这就是真实的战况。个体,在这样的漩涡中,完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无论是鞑子,还是虎贲军,都是如此。张准和皇太极需要的,都是总体的效果,个人的生存与死亡,早就无视了。
对于参战的双方来说,死人,是最正常不过的。死多少人都没有关系,只要达到目的就行。因此,双方的士兵,都要咬紧牙关的要消灭对方。前面的人被打死,后面的人立刻接上,直到自己也被打死为止。董家堡的城墙,很快就被染成了暗红色。有的地方,甚至有粘稠的血液,慢慢的从上面向下流淌。
“嗖嗖嗖!”
“嗖嗖嗖!”
“嗖嗖嗖!”
在鞑子的后方,前锋营的鞑子不断的放箭,试图遏制城头上反击的虎贲军。一枚枚的箭镞,凶狠的向城头上射过来,不断的带走一条条活生生的性命。
这些鞑子都是大金军的精锐,精通骑射,箭镞的威力很大,射程很远。有的前锋营鞑子,甚至可以将箭镞射到三四十丈之外,还可以准确的命中目标。不得不承认,前锋营的鞑子,对虎贲军造成的伤亡,还是很大的。不断有虎贲军的士兵中箭,然后趴倒在城垛的中间,再也不会动了。他们手中的虎贲铳,也掉到了城堡的下面。
最令人担心的是,就是有虎贲军的士兵,刚刚点燃了**包,结果被一箭射中,手中的**包,就落在了城头上,落在了自己人中间。有的虎贲军士兵手疾眼快,急忙抄起来,向外面投掷出去。但是,也有些**包根本来不及清理,就在城头上,就在虎贲军自己中间爆炸开来。
“轰隆隆!”
一声巨响过后,整个城头上,空荡荡的一片。
周围的虎贲军,全部都被自己的**包给荡平了。爆炸范围之内,全部都是血淋淋的一片,惨不忍睹。**包的威力太大了,无论是落在鞑子里面,还是在虎贲军自己的队伍里爆炸开来,造成的杀伤效果都是一样的。
幸好,虎贲军对此也是有充分装备的。一旦出现这样的误炸,后面的生力军马上补充上来,填补爆炸留下的空缺。从梯子上来的鞑子,速度当然不可能有虎贲军的反应速度快。当鞑子发疯的爬上来的时候,却发现他们的面前,又是黑洞洞的枪口了。
为了近距离对付爬上来的鞑子,好多虎贲军士兵,都装备了大量的鹰眼铳。只要鞑子上来,近距离的对准他们的头部就是一枪。在这么短的距离上,鞑子的头部,顿时就被打开花。一枪过去,鞑子就往往惨叫着,从梯子上直接摔下去了。
董家堡的城墙下面,密密麻麻都是被打死打伤的鞑子。在董家堡的城头上,同样有大量的伤亡。虎贲军的伤员,都被摆放在城墙的后侧,来不及搬运下去。在如此激烈的战斗中,双方都没有人力,也没有时间来清理伤员。
是的,这就是战争。
在这一刻,张准不能有丝毫的铁石心肠。
他可以清楚的看到,负伤的虎贲军战士,在地上痛苦的呻吟着。或许,他应该腾出人手来,尽快的将他们送下去。或许,争取半个时辰的时间,尽快的将他们送到随军郎中那里,他就能活过来。但是,张准做不到。
现在,董家堡的每个人,都投入到了反击的战斗中去。狭窄的城头上,根本容不下任何多余的人。城头上每个人的唯一任务,就是杀鞑子。至于自身的伤亡,只有在杀退鞑子以后,才有机会处理。
鞑子的前锋营士兵,也在不断的倒下。他们在凶悍的射击虎贲军的同时,同样遭受到虎贲军的猛烈射击。独孤猎等人带领的狙击手,就是专门收拾鞑子的前锋营的。他们在三四十丈的距离上,一枪一个,一枪一个,不断的将前锋营的鞑子从马背上打下来。鞑子的前锋营士兵,也如同陷身地狱一样,承受着前所未有的伤亡。
皇太极在后面看到,内心简直有滴血的感觉。前锋营,那都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勇士啊,死一个少一个,这样子伤亡下去,那还得了?但是,他不能将前锋营调回来。在这个节骨眼的时候,任何往回调部队的动作,都会被当做是溃败的象征,可能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
无论死多少人,他都必须咬紧牙关坚持。
皇太极必须坚持。
张准也必须坚持。
战斗,在持续……
血,汩汩在流……
------------
第651章 郁闷的第三者
第651章 郁闷的第三者
北直隶,京师,.
当大金军疯狂的扑向董家堡,当虎贲军拼死反击,当皇太极和张准的心情,都处于极度的亢奋状态的时候,在紫禁城里面,却有人无精打采,软弱无力,浑然不知道应该做什么。这个人,正是明国的皇帝崇祯。当董家堡正在血流成河的时候,他正坐在紫禁城里面发呆,脑海里空荡荡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
自从鞑子第三次入寇以后,崇祯的心情始终是阴郁的。鞑子第一次的时候,崇祯感觉非常的愤怒,感觉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当场捋起袖子,就要和鞑子大干一场。鞑子第二次入寇的时候,崇祯感觉又是愤怒,又是不安,捋袖子的血性已经完全没有了。因为,他悲哀的发现,自己即使卷起袖子,也完全不是鞑子的对手。
鞑子第三次入寇,他的心情,已经从愤怒和不安,变成了无奈和郁闷了。捋不捋袖子,都已经无所谓了。鞑子连续三次入寇,将明国外表光鲜的外衣,都全部剥掉了,只剩下里面的瘦骨嶙峋,残肢断臂。崇祯不得不痛苦的承认,自己的麾下,自己的军队,实在是太烂了。就算他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指望他们能够将鞑子驱逐出去。
偏偏在他最绝望的时候,虎贲军横空出世,一下子就将鞑子打得昏头转向,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偏偏虎贲军和朝廷根本不是一路的。虎贲军的光辉战绩,和他崇祯,完全没有关系。就算他极力想要往自己的脸上贴金,都找不到机会。
董家堡的战斗,崇祯一早就开始关注了。鞑子和虎贲军拼命,他当然不能不关心。他命令锦衣卫时时刻刻的将战报送过来,随时关注战斗的状况。从董家堡到京师,快马只要两个时辰的时间。因此,他得到的战况,基本上还算得上是新鲜**的。
可是,崇祯看着这些战报,除了郁闷,还是郁闷。虎贲军和大金军互相厮杀,他却成了旁观者,简直不像话。无论什么说,他都是这个家的主人。现在,有两个强盗,闯入自己的家里,在自己的屋里大打出手,将锅碗瓢盆什么的,都全部打得稀巴烂。但是他这个主人,除了作壁上观,闭着眼睛装糊涂,什么都做不了。天底下,恐怕再也没有比他更郁闷的皇帝了。
这两个强盗,都是崇祯最痛恨的。鞑子就不用说了。每次鞑子入塞,所到之处,城乡残破,人口锐减,生产不易恢复。鞑子这次入寇,声势更是好大,目标直冲着山东等地而去。崇祯很明白,畿辅和山东一带都是国家的根本重地,经过这次战争,没有十年以上的太平日子,休想恢复元气。
事实上,崇祯对于北直隶恢复元气,根本不抱任何的希望。鞑子最近两次入寇,间隔的时间甚至不到两年。换言之,在未来的日子里,鞑子可能还会经常的到来。说不定,每年都要来。鞑子屡屡进犯,朝廷却又没有能力抵御,北直隶怎么可能恢复元气?现在的北直隶,都快要成为鞑子的后花园了。
难道说,他希望虎贲军获胜吗?当然不是。崇祯无奈的摇摇头。对于这个张准,崇祯同样是非常忌恨的。在以前,在崇祯的潜意识里,他最忧心乃是高迎祥、张献忠和李自成等人,然后才是辽东的鞑子。攘外必先安内,这是最基本的道理。现在凭空出了一个张准,崇祯马上将他排在了他们三个之前。这个张准,可是比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都要厉害啊!
张准控制着山东,距离京师就那么点路程,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袭扰京师。一不小心,连京师都要落在他的手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崇祯要是不记恨张准,那就怪了。他恨不得将张准一片片的撕碎了,然后深深的压在北京城的城墙根下。
可是,朝廷军队连续对张准动手,都被打得大败而归,损失惨重。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好歹都被官军打败了几次,在车箱峡还差点被全部歼灭了。可是这个张准,却是从头到尾,都让官军无可奈何。这不,张准的地盘,都扩展到北直隶来了。
不知不觉间,崇祯又想起了迁都的提议。其实,迁都,一直都不是什么机密,从当初迁都到北京的时候开始,要迁都回去南京的建议,就一直没有停过。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以后,不少人都觉得北京作为首都,距离前线太近,附近又没有足够的天险,没有战略纵深,太危险了。嘉靖的时候,鞑靼部俺答汗又围攻京师,让大家觉得北京更加的危险,迁都的建议,就更加的炽盛了。
只不过,在那个时候,北京都是有惊无险的安然度过危机,而且两次危机的间隔时间,有上百年之久,还没有真正到必须迁都的地步。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很多大臣都觉得,不迁都不行了。不迁都太危险了。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很有力——随着鞑子的屡屡入寇,还有张准的崛起,北京随时都有可能沦陷。
崇祯登基还不到十年的时间,鞑子就已经连续到来“问候”了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危险。整个明国北部的防御体系,在鞑子的攻击下,已经完全变成了筛子,根本不起任何作用。鞑子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明军根本无法威胁到他们。任凭这样的情况延续下去,鞑子迟早有一天会进攻京师的。
以前,所有迁都的提议,都被温体仁压着,没有暴露出来。但是这一次,迁都的压力非常大,温体仁再也压不住了,只好如实的上奏。崇祯是不愿意迁都的,便将所有迁都的奏章,都全部压着。
对于崇祯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迁都,好像显得他是怕了鞑子一样。这是万万不可以的。作为明国的皇帝,他怎么能显示出自己怕了那些野蛮的鞑子?只是,群臣的压力很大,崇祯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如让工部侍郎刘宗周回去南京,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其实,这些都是掩人耳目的行动,不过是拖延时间罢了。南京有全套的行政架构,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准备,就可以迁移过去。事实上,南京和北京之间,一切架构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只是南京的这一套架构,没有什么权力罢了。只要崇祯赋予南京权力,他们马上就可以接管北京,从而成为明国新的首都。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69638
169639
169640
169641
169642
169643
169644
169645
169646
169647
169648
169649
169650
169651
169652
169653
169654
169655
169656
169657
169658
169659
169660
169661
169662
169663
169664
169665
169666
169667
169668
169669
169670
169671
169672
169673
169674
169675
169676
169677
169678
169679
169680
169681
169682
169683
169684
169685
169686
169687
169688
169689
169690
169691
169692
169693
169694
169695
169696
169697
169698
169699
169700
169701
169702
169703
169704
169705
169706
169707
169708
169709
169710
169711
169712
169713
169714
169715
169716
169717
169718
169719
169720
169721
169722
169723
169724
169725
169726
169727
169728
169729
169730
169731
169732
169733
169734
169735
169736
169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