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准点点头,从马背上下来,进入中央军营里面。
相对于董家堡的惨烈,中央军营看起来还不错,至少,这边的伤亡,远远没有董家堡多。整场战斗下来,中央军营的伤亡,还不足一百人。作为预备队的闯字营,甚至都没有出手的机会,敌人就急匆匆的退走了。
进入议事厅,张准坐下来,杨致远便汇报了基本的战况。进攻中央军营的主要是蒙古步兵,大约有五千人左右,协同作战的蒙古骑兵也有五六千人。他们的攻击一度非常的凶悍,给虎贲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但是后来,他们察觉到不妙,就开始磨洋工了。到牛角号响起,他们就全部都退走了。
总的来说,双方都没有出尽全力。蒙古人没有放开手进攻,虎贲军也就没有机会豁出去反击。这是可以想见的,蒙古人对张准的怨念,可没有鞑子那么深。三大部落里面,除了科尔沁部落,其他部落,都不会为了皇太极而跟张准拼命的。
“进攻我们的,乃是哈喇慎部落的人,头人叫做哈丹巴特尔。”
杨致远谨慎的报告说道。
“哈丹巴特尔?”
“看来是个有趣的人。”
张准意味深长的自言自语的说道。
根据闻香教网络提供的情报,三大蒙古部落里面,哈喇慎部落和土默特部落,和大金国的磨合期,都没有完成。两大部落的首领,对于皇太极,还仅仅局限于有限的合作。或许,虎贲军可以在这两人的身上,下点功夫。不过,现在不是谈论蒙古人的时候,张准还有更重要的事。
“杨致远,邹明加,你们俩过来,我要和你们俩商量一个事情。”
张准肃穆说道。
“好!”
杨致远和邹明加急忙答应着。
三人来到旁边的偏厅,将所有的无关人员,都全部屏退,然后才坐下来。张准的严肃,搞得杨致远、邹明加都有点紧张,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其实,张准要和杨致远、邹明加,商量的,就是组建野战兵团的事项。
本来,这个兵团,应该是张准亲自组建的,除了他,别人可能都没有这样的学识和能力。但是,他的工作,的确是太多了。现在的北直隶,鞑子、朝廷、虎贲军互相纠缠在一起,除了军事上的争斗,政治上的谋略,也非常重要。张准要应付方方面面的事情,不可能有时间来负责具体的工作。因此,野战兵团的组建,只能是在他的建议和指导下,由杨致远具体的负责,由邹明加协助。
“大人,你讲,我记录下来。”
杨致远明白事关重大,神情肃穆的说道。
他原来的文化水平乃是白板,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两年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基本上掌握常用的汉字了。只要不是太过生僻的汉字,他基本上都是认得的。当然,写出来的毛笔字,就不要要求太高了。反正张准自己的毛笔字,也是烂的跟那啥一样,不会有人自卑的。
邹明加毕竟聪明一点,在文化知识方面,掌握得比杨致远还要更好一些。他的毛笔字,也写得不是很难看。只是他的性子,比较跳脱,遇事容易急躁,做事也没有杨致远沉稳,这样的大事,他只能是协助,而不能主要负责。
“这个军团的名字,就叫做青龙军团。”
张准缓缓的说道。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那都是传说中的神兽,使用青龙作为军团的名称,颇有天下第一的味道。当然,要是在朝廷的文人看来,这样的名称,实在是太俗气了。不过没办法,要是不俗气,虎贲军的士兵,可能根本记不住。
作为虎贲军的野战军团,青龙军团的编制,张准有两个想法。第一个,是复制差不多两百年后的拿破仑军团。第二个,则是复制八十年前辉煌的戚家军。至于具体使用哪一个,张准也没有决断好。复制拿破仑军团,可以早日和国际接轨,有利于尽早的建立近代军队体系。复制戚家军,却符合中国的国情,有利于民众和士兵的接受。
“我们先研讨一下拿破仑军团。”
“我先给你解释一下纵阵的概念。”
张准一项一项的说道。
杨致远和邹明加都仔细的听着,时不时的记录在案。
所谓的“纵阵”,在中国的战争史上,其实并没有出现过。中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作战阵型,就是没有所谓的纵阵。其实,纵阵就是纵队和方阵的结合体。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采用“纵阵”作为标准战斗队形,使得这样的阵型逐渐为世人所知。
这种队形的形成一方面是受塞克西元帅的影响,他在前一个世纪的中叶就已开始了在这方面的尝试。另一方面,为了最有效地使用训练很差的“全面征召”的老百姓,不得不采用这种队形。所谓的未经训练的百姓,其实和中国的起义军差不多,也可以用另外四个字来解释,那就是“乌合之众”。
在同腓特烈大帝横队作战中,这些未经训练的纪律很差的军队,由于采用“纵阵”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作战效果。纵阵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够有效的控制乌合之众产生的恐慌,并引导和强迫他们进行战斗。不过,由卡尔诺建立并由拿破仑加以完善的这种纵阵,绝不是过去方阵或瑞士长矛纵阵的一个翻版。
法国纵阵中,最为复杂的是队形组合,在散兵强有力的全面保护下,营的纵深组合确实使法国纵阵具有多种用途,它可以使指挥官采用灵活多样的火力突击战术。步兵营在形成进攻纵阵时,其纵深一般不超过九列,而其纵深排列可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作用,必要时各分队仍然可以用线式编队进行作战。
但到了战争后期,法**队经长期消耗,已经失去了其优良的素质,他们再也没有形成灵活多样的纵队。拿破仑只能偶尔使用大量营纵队作为最后一搏的冲击手段。当时法国的人口很少,人力资源消耗的速度很快。没有了充足的人力,拿破仑再厉害,都回天乏术。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是根本不存在的。中国无论在什么时期,都从来不缺兵源。
由于法国的纵阵使用起来十分灵活,而且变化多端,因此具有极大的价值。跟形式刻板的横队相比,纵阵的指挥官可用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指挥方法,在战场上调动数量相当可观的兵力。特别是在多山的地形上,纵阵的作战效果比横队更好。
指挥官可以很容易地变换成种类不同的队形,特别是把行军纵阵变成进攻纵阵,所花费的时间要比线式编队的变换少得多。要派遣散兵袭扰敌人时,不需对纵阵队形作很大的调整,而且可以迅速组成纵深为二三列的横队和方队,对敌实施火力袭击,此外也不必像过去那样,需要保持横队中各部分侧翼之间的紧密连接。战斗进行时,战术格局是开放型的,因此变得更有生气了。
进攻时的纵阵,有二项主要功能:
第一项,它能使排成密集队形的士兵迅速扑向敌人。这种作战行动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依靠炮兵首先向敌人发起炮击,并由散兵预先对敌人进行袭扰,从而为纵阵进攻作好充分的准备。敌人的伤亡主要是炮兵和散兵的火力造成的,并非纵阵本身的功劳。这是因为纵阵在向前运动时,它自身的火力比较小,靠刺刀打败强敌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众所周知,虎贲铳的杀伤力很强,射程很远,能够在鞑子骑兵到来之前,就将他们有效的打翻在地上。加上炮兵的葡萄弹轰炸,可以在鞑子骑兵的面前,组成一道有效的防线。即使偶尔有鞑骑兵侥幸能够穿过这道防线,数量也不会很多。这对于野战兵团自身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任凭鞑子骑兵冲入自己的队列里面,这个野战兵团就完蛋了。
第二项,进攻纵阵更为经常的是作为后续支援部队来使用。通常纵阵先派遣散兵部队把战斗打响,然后作为散兵的替换基地和直接的战术后备队。如果散兵袭击遇到敌人的顽固抵抗,那么纵阵便展开成横队用齐射的方式继续进行战斗。一旦敌阵开始动摇,横队就向前推进,或者再次减少排头的宽度,变换成纵队前进。
拿破仑一世采取散兵与纵队结合的队形,使纵队战术臻于完善。战斗时,在决定性的时间、地点集中兵力,适时机动,分进合击,先以炮火猛击对方,接着在选定的主要地段上突然实施攻击,并从纵深不断增强突击力量,攻击一旦成功,骑兵迅速扩张战果,适时投入预备队,消灭对方。
如果要复制拿破仑军团,青龙军团的编制,就要做出很大的改变。原来的营、协、队、伙、伍这样的编制,就要变成班、排、连、营、团、师、军这样的编制。这种改变,士兵们接受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这些编制,全部都是新名词,在中国的土地上,除了张准,其他人都没有明确的概念。
拿破仑时代欧洲军队以营为基本的战术单位。每营六至八连,约五百至一千人;二至三营为一团;二团为一旅;二旅为一师。师为战略单位,含有诸兵种合成性质,配步兵八至十营(人数为五千至九千五百),炮兵二连(十二门炮)。
到1800年时,拿破仑以军团为战略单位,含步兵二至三师,轻骑兵一师(三至四团),炮三十六至四十门。一个团编三营时,第一、二营为基干营,第三营为后备营。如第三营迅速参战,则由各营抽调一部临时编组第四营为后备。
拿破仑军队的主力,当然是步兵。步兵在习惯上有轻、重步兵之分。在各个国家里,由于人员的身高、体力和气质不同,由重步兵中区分出轻步兵。这种区分是必要的,在基本任务上稍有不同。重步兵用以进行大规模的坚决的攻击和成密集队形作战。轻步兵适于散兵战,进行机动,担任警戒和前卫等。
步兵的主要武器是前膛枪和一部分来复枪。主要是燧发枪,后来改进为击发枪。命中精度差,装弹困难,又慢,影响射击速度,每分钟约射五发。其对单兵的有效射程为百米,对集团目标在二百米内有效,在三百五十米外则不易命中。步兵已普遍采用刺刀。
由于步兵装填弹药慢,前进速度也不能快,往往采用“鹅步”前进。所谓的鹅步,就是走一阵,停一阵,好像鹅一样。拿破仑有一次在德意志步兵营中,观看燧发枪时,曾感慨地说:“这的确是能发到兵土手中的最倒霉的武器了。”
当然,在虎贲军的装备中,使用的乃是前装线膛枪,要比滑膛枪的威力大得多,准确性也要高得多,可靠性也是有保证的。虎贲铳的两大缺点,一是装填速度慢,二是无法卧倒射击。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两个缺点,都不是问题。因此,准确来说,基本上每个虎贲军士兵,都可以称之为散兵了。
骑兵同样是拿破仑军队的主力。骑兵也有重骑兵和轻骑兵之别。在整个中世纪,骑兵是一切军队中的主要兵种。“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时期,军队中一般都有五分之二至二分之一的人员是骑兵。十八世纪中叶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和“拿破仑战争”时期,骑兵仍占有重要地位。
拿破仑军队中的骑兵种类很多,分类非常复杂。主要有重骑兵、龙骑兵、枪骑兵、马枪兵、骠骑兵、猎骑兵等。
重骑兵主要是指胸甲骑兵。骑手有胸甲,很重,法国胸甲重二十二磅。重骑兵前身为埃及、波斯、希腊、罗马的重装骑士,中世纪的骑宪兵。重骑兵在实战中运动笨拙,战斗力不强,胸甲也不能抵御近距离(一百至一百五十米)射来的枪弹,所以欧洲军队一度废弃之。后米拿破仑迷恋帝制的传统威仪,在法国恢复胸甲骑兵。不久,欧洲其他国家的军队也仿效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48502
148503
148504
148505
148506
148507
148508
148509
148510
148511
148512
148513
148514
148515
148516
148517
148518
148519
148520
148521
148522
148523
148524
148525
148526
148527
148528
148529
148530
148531
148532
148533
148534
148535
148536
148537
148538
148539
148540
148541
148542
148543
148544
148545
148546
148547
148548
148549
148550
148551
148552
148553
148554
148555
148556
148557
148558
148559
148560
148561
148562
148563
148564
148565
148566
148567
148568
148569
148570
148571
148572
148573
148574
148575
148576
148577
148578
148579
148580
148581
148582
148583
148584
148585
148586
148587
148588
148589
148590
148591
148592
148593
148594
148595
148596
148597
148598
148599
148600
14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