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崇祯态度坚决,附和他的人,未必会少。江浙一带,敢于对抗朝廷的人,也不会很多。但是,崇祯一旦摆开一副征求意见的模样,态度不坚决,这个建议,很容易就被打回去。要从别人的口袋里,将钱拿出来,岂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果然,工部尚书傅宗龙,率先反驳,认为李琏的建议,动摇了朝廷的根本。现在,天下流民比比皆是,唯一的财税来源,就是各地的大户人家。要是连他们也对朝廷不满,后果不堪设想。傅宗龙提议,要将李琏斩首示众,以安民心。其他的各位大臣,也先后发言,都不赞成李琏的提议。

    这一下,又轮到崇祯自己郁闷了。

    没有足够的钱粮,怎么帮助杨嗣昌创造战功?

    【今天的第三更送到!求一点***票!】


------------

第684章 宋应星!

    第684章 宋应星!

    (0684)

    山东,青州府,.

    二月中旬的青州,春寒料峭,寒风萧瑟。北风不断的吹拂而过,卷起地上的杂物,抛洒得到处都是。天空灰沉沉的,一片阴霾,仿佛又要下大雪的样子。然而,田地里忙碌的人群,却一点都感觉不到寒意。有些农民的额头上,甚至冒出了晶莹的汗珠。

    新的一年开始了,他们要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搞好自己的田地,期待今年有个好收成。这是虎贲军占领青州府的第一年,也是《均田令》正式颁布的第一年。青州府的民众,只要是符合条件的,都领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地。除了每亩地上缴四十斤的税收,其他的都属于他们自己。他们的干劲,自然是高涨异常了。

    在春耕到来之前,农科司的全部骨干,都来到了青州府,指导农业生产。农科司的领导,还是老田头。今天,老田头的心情非常好,无论是说话还是走路,都是乐呵呵的。他一个只知道种田的老人家,居然可以到处走走,传授种田的经验,这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在老田头的身边,还有几个人,都是农科司的年轻骨干。其中一个,叫做宋应星。另外一个,叫做徐正明。宋应星、宋应升两兄弟都在虎贲军麾下做事,宋应升担任县令,宋应星却是技术骨干。徐正明同样是个发明家,整天幻想着飞行,中国最高的直升机理论,就是这个徐正明提出来的。

    青州府本身的耕地面积比较少,人口却相当多,在按照《均田令》分配田地的时候,大部分的民众,分到的田地,都不足五亩,更加需要精耕细作,提高粮食的亩产量。而这个提高,需要专业人士的专业指导。农科司的工作,就是负责这一块。

    “哒哒哒!”

    当天下午,老田头等人正在淄博附近的田地指导农业生产,忽然听到急促的马蹄声。他们急忙扭头,顺着马蹄声看过去,结果看到一队的虎贲军骑兵,正风驰电掣的飞驰而来。

    “是都督大人!”

    老田头虽然上了年纪,眼神却还是相当厉害,一眼就认出来了,带队的人正是张准。因为是在自己的领地上,相对安全,张准的军服,和身边的人有些许的不同,只要是有心人,都能很远就辨认出来。

    这一队的人马,正是张准和身边的护卫。他也看到了老田头等人,于是立刻掉转马头,向他们这边奔过来。不过,老田头等人都在田间,阡陌纵横的小路,却是不能跑马的。张准就翻身下马,招手让他们过来。老田头等人急忙从田间出来,上来问好。

    农科司的人,除了老田头之外,还是第一次见到张准。他们显然很难想象,张准是如此的年轻,比他们的所有人都要年轻。然而,他们在农科司接触到的一些政策,还有传闻,都表明,张准的眼光,是相当超前的,他制定的很多政策,都非常具有前瞻性。

    宋应星和徐正明都是满腹的疑惑。张准年纪轻轻的,还是军户出身,怎么知道的东西比他们这些纯正的读书人还多?根据他们的了解,张准应该是从来没有离开过山东,没有离开过鳌山卫的啊!

    “各位辛苦了!”

    张准率先笑眯眯的说道。

    随着皇太极果断的放弃对虎贲军的进攻,德州和董家堡前线,都暂时安稳下来。根据张准的推断,皇太极的目标,极有可能是冲着朝廷去了。因此,张准立刻从前线赶回,检查春耕工作。重点就是检查青州府的春耕工作。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不容易,尤其是能静下心去踏实的发展,更不容易。心浮气躁,好高骛远这样的毛病,太多的人太容易犯了。

    要是换了其他人来领导虎贲军,可能这时候最积极的,就是抢占地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周围的地盘,都全部抢过来再说。然而,张准采取的,乃是踏实发展的策略,先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能力的时候再出击。或许,这是他的稳重个性使然。

    其实,虎贲军现在控制的地盘已经不小了,莱州府、登州府、青州府,都是绝对的安全区,不会再有任何的危险。济南府目前还有一些危险,可能会遭受鞑子骑兵的袭扰。东昌府也是如此,还无法保证绝对的安全。至于兖州府,虎贲军的实力,暂时还没有渗透到那里。

    认真说起来,虎贲军发展到现在,也就是两年的时间。用两年的时间,来经营三府之地,显然是不够的。现在的登州府,就有很多细致的工作,尚未完成。青州府更是百废待兴,各项工作,都是刚刚开始。地方大了,处置不到位的事情,会时有发生,这也是很麻烦的事情。

    张准目前最大的不足,就是麾下的文化人太少,这导致内政人员严重不足。认真比较起来,张准其实和皇太极有几分相似,麾下的人都是打仗很勇敢,搞内政就比较麻烦。日后的解放军可以将军队干部就地转化为地方干部,充实内政系统。然而,张准做不到。因为,目前的虎贲军,根本就没有几个文化人。

    幸好现在有高弘图、张慎言、乔允升等三个大将在,又有王铭宇、刘航、刘宝玉、刘广新等新生力量在,算是勉强搭起了架子。通过三员大将的关系,虎贲军可以陆陆续续的吸引到一些寒门学子,例如王时德这类人投奔,充实文化人的力量。但是总的来说,文化人还是严重偏少。

    真实历史上的李自成,其实也不是没想过发展内政,一方面是军事形势不允许,一方面也是手下没有这样的人才。发展内政和打仗不一样,是要靠文化人的,一味的勇猛,不能给内政带来任何的好处。没有相应的人才,想干都干不了。

    只有日后宋献策、牛金星等人投靠以后,李自成身边的文化人,才算是稍微多了一点。但是,距离架构完善的内政系统,还是差得太远。他将太多的文化人,都推到了大顺军的对立面,使得别人不愿意投靠。因此,大顺军的内政系统,始终是一团糟的,根本没有成型。

    此外,内政的发展,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军队战斗力的形成,需要时间,内政系统队伍的晚上,更加需要时间。相对于军队的严肃而单调的管理不同,内政系统涉及的方方面面,实在是太多了。即使有高弘图这样的能人全力以赴,有张慎言的协助,虎贲军大都督府目前的内政系统,也仅仅是勉强及格而已。

    宋应星、徐正明等人,都是张准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挖掘过来的。他们的到来,的确给虎贲军的内政,注入了相当强大的动力。这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方面。事实上,宋应星对于农业科技,的确相当的在行。他到来山东以后,将自己掌握的各项农业技术,有计划的推广开来,让莱州府和登州府的农业发展,逐渐的走上正规化、标准化的道路。

    为了让宋应星的技术,更加方便快捷的推广开来,张准让沈凌菲出面,在浮山城兴建了一个活版印刷厂,专门负责印刷各种各样的农业科技书籍。虽然绝大多数的农户都看不懂相关的书籍,不过没有关系,不是有专门的解说员吗?这些书籍,就是为了尽早的形成标准化的解说,以免在技术传播的过程中,出现变形走样。

    现在青州府已经基本稳定,农业生产可以全面的展开,农科司的全体骨干,就到青州府坐镇来了。张准的到来,极大的鼓舞了农科司所有人员的士气。前线的战事如此的紧张,张准还是抽时间赶了回来,这充分说明,张准对农科司的工作,是非常支持的。

    寒暄过后,老田头就请张准做指示。

    张准含笑摇头说道:“没有什么指示,只要你们踏实干活,我就很高兴了。老百姓欢迎你们的到来,说明你们的工作是踏实的。要是老百姓不欢迎你们的到来,说明你们的工作就是轻浮的。”

    宋应星好奇的说道:“都督大人,你之前提到的一些想法,在下仔细的斟酌过,似乎大人在哪里亲眼见过,否则应该无法说得那么清楚明白?只是不知道都督大人是在什么地方看见过,在下也想抽时间去看看。”

    张准含笑说道:“呵呵,没有亲眼见过,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他当然不能承认,自己在四百年后,的确亲眼见过很多的事情。自己的很多说法和做法,都是根据后世的人总结出来的完美经验,抄袭进行的,自然是十分的细致到位。这个宋应星,很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要是解说起来,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的。

    宋应星企盼的说道:“都督大人,我们都没有亲自听过你提出的建议,实在是太可惜了。不如,你今天也给我们一些建议?”

    旁边的徐正明也是满脸的企盼。

    张准沉吟片刻,慢慢的说道:“要说建议,我还真的有一些,就是不知道***作起来有没有困难。要是你们愿意听,我倒是可以详细的说一说。”

    宋应星诚恳的说道:“都督大人,只要你的建议是合理的,我们一定会努力去做的。我们别的本事没有,这钻田头地间的本事,还是有的。这一点,还请都督大人放心。”

    张准含笑说道:“我的建议,倒不用钻田头地间,就是开拓一下大家的思维罢了。宋应星,你在技术方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要是在思维见识方面,稍微拓展一下,你将会做出更大的成绩。”

    宋应星明显能感觉到张准对自己的敬意,他情不自禁的有些奇怪。自己就是一个小小的吏员而已,根本没有任何的品级。自己的家庭,好像在张准的面前,也没有什么可以显摆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张准喜欢自己的技术工作。这还是他的技术工作,第一次得到这样的实质性的重视。

    在明朝,好像宋应星这样,不好好的去读书,反而跑到田间地头去看这看那,研究这研究那,在别人看来,纯粹是不务正业。甚至,连哥哥宋应升都觉得,这孩子,绝对是毁掉了。但是来到了山东以后,宋应星却发现,自己的技术,居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为了推广他的技术,张准甚至专门建立了一间印刷厂。这让宋应星感觉到,就算不做官,也未必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9112 49113 49114 49115 49116 49117 49118 49119 49120 49121 49122 49123 49124 49125 49126 49127 49128 49129 49130 49131 49132 49133 49134 49135 49136 49137 49138 49139 49140 49141 49142 49143 49144 49145 49146 49147 49148 49149 49150 49151 49152 49153 49154 49155 49156 49157 49158 49159 49160 49161 49162 49163 49164 49165 49166 49167 49168 49169 49170 49171 49172 49173 49174 49175 49176 49177 49178 49179 49180 49181 49182 49183 49184 49185 49186 49187 49188 49189 49190 49191 49192 49193 49194 49195 49196 49197 49198 49199 49200 49201 49202 49203 49204 49205 49206 49207 49208 49209 49210 4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