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老老实实的说道:“都督大人,你的说法,有点超出在下的理解能力了。这种联合经营模式,恐怕不仅仅是农科司能够处理的,需要政务部颁布相关的具体法令。我们农科司,关注的乃是生产方面的技术问题。”

    张准说道:“的确如此。有关政策方面的指引,大都督府政务部会有详细的条文颁布。农科司方面,主要还是关注技术进步。下面,我们研讨一下有关轮作的问题。”

    宋应星说道:“好!”

    对于农作物的轮作,宋应星是绝对有研究的,他还撰写过专门的著作。因此,在这个领域,他是有充分的发言权的。

    积极发展间作套种,中国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氾胜之书》中,就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公元六世纪出现的《齐民要术》一书,更是明确的叙述了桑与绿豆或小豆间作、葱与胡荽间作的经验。宋代以后麦豆间作、棉薯间作等已较普遍,其他作物的间作也得到发展。

    农作物的间作,包括高、矮杆作物间作和不同作物种类间作,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的间作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间作,就是小麦与蚕豆间作,甘蔗与花生、大豆间作,高粱与粟间作等。林粮间作中以桑树、果树或泡桐等与一年生作物间作较多。

    张准要宋应星研究的,乃是玉米、红薯、土豆等外来的农作物,和水稻、小麦、豆类等本土的农作物之间的间作。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需要宋应星他们去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前世的张准,是工人家庭出身,对于具体的农业生产,不是很清楚。

    然而,宋应星的反应,明显有点奇怪,颇有点不以为然的样子。显然,他对于玉米、红薯、土豆这些外来的农作物品种,不是十分的在意。在他看来,只要搞好本土农作物的种植,就足够满足全国的需要了。说得更准确一点,是做好水稻、小麦和豆类的种植,就已经足够了。

    毫无疑问,宋应星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相当的知识,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但是,他毕竟是正统的读书人,他的思想,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某些影响,比如天朝上国主义严重,固步自封,排斥外来的事物。他甚至看不起种植经济作物。以前,有人利用田地种植甘蔗之类的,就遭受到宋应星的强烈抨击,为此还闹出不大不小的风波。

    张准察言观色,感觉宋应星的思维,的确需要开拓一下。过度的自我,对他的成长,非常的不利。沉思片刻,张准缓缓的说道:“玉米,土豆,红薯都是好东西,要充分的推广开来。这三样农作物,看起来不起眼,其实生命力非常的顽强,又耐干旱,田间地头,门前屋后,庭前院后,山林野地,都可以种植,不会和传统的农作物争夺田地。”

    “或许,这些农作物的味道,大家还有些不习惯。我知道有些人说玉米的味道怪怪的,红薯的味道也不好,土豆更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弄来吃。但是,必须告诉大家,这些都是真真实实的粮食,是可以满足人体的需要的。在灾荒到来的时候,总要比草根、观音土的要好。”

    说到这里,张准的语调,逐渐的低沉下去,冷峻的说道:“外面的情势,或许你们不太清楚,才没有感觉到推广这些外来作物的紧迫性。我现在告诉你们,外面的情况,非常的不乐观。”

    “长期的战乱,长期的干旱,导致大片的田地荒芜,今年的粮食产量,必然会大大的减产。没有了粮食,就会产生大群的灾民。我估计,到时候会有大量的灾民涌入山东。要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粮食救济,我们自己也会乱。”

    “然而,水稻和小麦这两项主要的农作物,想要一下子提升太多的产量,不太可能。因此,我们还是要在其他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玉米、红薯、土豆这三者上下功夫。宋应星,你对水稻和小麦的研究,都很有经验,我希望你可以专心致志的对这三样的农作物进行研究。”

    宋应星有点不情愿的说道:“谨遵大人的吩咐。”

    他的确有点排斥外来的农作物。这种思想,他从小就有,并不是长大以后才形成的。在他看来,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连老祖宗的东西,都不给予真正的重视,整天想着外来的农作物,那算什么事?搞好自己的本行是正经!

    张准想了想,缓缓的说道:“宋应星,我告诉你,玉米的最高产量,可以达到每亩两千斤……”

    宋应星失声说道:“什么?两千斤?”

    难怪他有这么大的反应。当时的粮食最高亩产量,乃是江南最好的稻田,大概每亩产量在五百斤以上。一般的水田,都是在四百斤左右。要是在黄河流域,水稻的产量,还要更低一些,通常只有三百斤,有的甚至还不到三百斤。至于小麦的亩产量,一般也是三百斤左右。这个玉米的产量,每亩地居然可以达到两千斤,那实在是太骇人了。

    如果每亩地玉米产量可以达到两千斤的话,青州府总共有三百多万亩的田地,加上山区的土地,超过一千万亩,可以用来种植玉米。每亩两千斤,一千万亩,就是足足……宋应星感觉自己的思维,有点跟不上了,脑海里甚至有点窒息的感觉。

    张准看到宋应星的惊讶表情,就知道自己惊吓到这位明朝的农业科学家了。也难怪,玉米亩产量两千斤,是四百年以后才达到的。这个数字,也基本上是试验田的数字。为了达到这个产量,玉米的种子,经过精心的培育,生产过程,也得到全方位的监管,才有这样的惊人产量。在明朝,两千斤是肯定达不到的,有五百斤就很不错了。

    但是,张准决定不揭穿这里面的隐情。他决定用这个数字,来刺激一下宋应星,让宋应星有点愚昧的自大思想,出现裂缝。自己对宋应星有期望,有期待,还有给他一点点的压力。玉米是外面传来的农作物,咱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一点不好,天朝上国的思想很严重,反映到农业生产方面,只看重粮食作物,只看重五谷,其他的都被蔑视。玉米这个外来的新生物,被蔑视是自然的。

    说真的,玉米传到中国,已经至少有三十年的历史了。在万历初年,随着海上贸易的放开,玉米就传入了福建等地。福建当地的官府,在开始的时候,也曾经小规模的推广过种植。但是,为什么后世这么好的东西,无法迅速的推广开来?无非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当时的玉米,产量其实不咋的,和水稻、小麦相比,完全没有优势。一般屋前屋后的玉米产量,都只有两百斤左右。因此,要让百姓不种水稻和小麦,改种玉米,那是不可能的。第二个,就是玉米不太好吃。没改良过的玉米,的确很难吃。玉米刚刚传进来的时候,福建当地的民众,都是拿玉米来喂鸡喂猪的,人根本不吃。

    嗯,这个完全是心理上的惯性思维作祟的问题。就好像是当年的番茄,一直都被认为是有毒的,谁也不敢吃,还被附上了多种多样的荒诞的色彩。其实,只要大家都接受玉米的存在,它的味道,就会好得多。

    张准要让玉米大力的推广开来,少不了农科司的努力。农科司的努力,有两个方向。第一个,就是积极改善玉米的品种,提升玉米的产量。亩产量只有三百斤的玉米,肯定是要被唾弃的。但是,如果亩产量超过五百斤,接受的人就多了。要是亩产量超过六百斤,不用虎贲军强迫,百姓们自己都会积极的种植了。

    第二个,就是积极改善玉米的口味。口味这东西,真的是比较难琢磨的。其实,在张准看来,现在的玉米,好像也不是很难吃。至少,他觉得味道还可以。然而,百姓们不喜欢,他也不能强迫。他总不能说,你们要是不吃玉米的话,我就将你们都抓起来吧。

    张准要农科司大力的推广玉米,就是希望给百姓们强烈的心理暗示,认为虎贲军大力推广玉米,他们是应该顺应潮流的,接受玉米这种农作物的存在。因为,这两年来,只要紧跟虎贲军的脚步的人,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反的,要是不听虎贲军的话,下场就很糟糕。

    张准笑了笑,缓缓的说道:“其实,玉米的产量还没有什么,红薯的产量才是最可怕的。很多地方,一年可以种两次红薯。一亩地的红薯年产量,加起来超过两万斤!”

    这一次,连徐正明都目瞪口呆了。

    两万斤!

    这是什么概念?

    张准莫非是说错了一个字?

    两百斤还差不多,天,还两万斤!

    【作者注:红薯的产量,的确很高,历史记录是三万斤以上。一般地区都是两万斤左右。多数地方分为春夏两次种植。】

    张准肯定的说道:“我不是吹牛,这是有人实践证明的数据。红薯的最高亩产量,实际上已经超过三万斤。当然,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条件,暂时还做不到。不过,只要我们努力,不遗余力的培育良种,改善耕种办法,达到这个数据的一半,也不是不可能的。”

    宋应星和徐正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不可思议。亩产量两万斤,这完全是无法想象的。然而,张准说的有板有眼的,好像的确是有那回事。不得不说,这个数字,的确是刺激到他们俩了。

    好大一会儿以后,宋应星才艰涩的问道:“都督大人,你不是在信口开河吧?红薯那个东西,如此的神奇?”

    他对这个数字,的确是太怀疑了,因此,在说话的时候,就有点不太客气了。事实上,宋应星也不是一个太愿意折腰事权贵的人物,否则,也不会连一个有品级的职位都混不上了。

    张准肯定的说道:“我没有说谎,你们可以自己尝试。你们的尝试,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点,要尽可能的培育高产品种。第二点,就是监视整个生产过程。”

    宋应星轻轻的咬咬牙,缓缓的说道:“都督大人,要是你说的是真的,在下一定会努力的验证的。”

    张准继续说道:“其实,红薯真的是个好东西。红薯本身可以吃,茎叶也可以吃。人可以吃,牲畜也可以吃。在丰年的时候,可以用来喂养牲畜,增加猪牛羊的产量,丰富市场。在饥荒的时候,就是人的主粮。”

    “别看这个红薯毫不起眼,要是搞好了,就等于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了。现在,老百姓的家里,连人吃的粮食都无法保证,哪里来的粮食喂养家禽家畜?但是,如果有了大量的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喂养家禽家畜的饲料,就有了保证。”

    宋应星用力的点点头。

    他很怀疑张准的话,却又有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张准的话,的确是真的。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认真的验证一下,张准的说法,到底是在信口开河,还是确有根据。

    看到张准有事要忙,老田头就告辞离开。

    张准点头说道:“你们先走吧。徐正明,你留下,我有事情和你单独谈。”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


------------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6929 96930 96931 96932 96933 96934 96935 96936 96937 96938 96939 96940 96941 96942 96943 96944 96945 96946 96947 96948 96949 96950 96951 96952 96953 96954 96955 96956 96957 96958 96959 96960 96961 96962 96963 96964 96965 96966 96967 96968 96969 96970 96971 96972 96973 96974 96975 96976 96977 96978 96979 96980 96981 96982 96983 96984 96985 96986 96987 96988 96989 96990 96991 96992 96993 96994 96995 96996 96997 96998 96999 97000 97001 97002 97003 97004 97005 97006 97007 97008 97009 97010 97011 97012 97013 97014 97015 97016 97017 97018 97019 97020 97021 97022 97023 97024 97025 97026 97027 9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