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亩地玉米产量可以达到两千斤的话,青州府总共有三百多万亩的田地,加上山区的土地,超过一千万亩,可以用来种植玉米。每亩两千斤,一千万亩,就是足足……宋应星感觉自己的思维,有点跟不上了,脑海里甚至有点窒息的感觉。
张准看到宋应星的惊讶表情,就知道自己惊吓到这位明朝的农业科学家了。也难怪,玉米亩产量两千斤,是四百年以后才达到的。这个数字,也基本上是试验田的数字。为了达到这个产量,玉米的种子,经过精心的培育,生产过程,也得到全方位的监管,才有这样的惊人产量。在明朝,两千斤是肯定达不到的,有五百斤就很不错了。
但是,张准决定不揭穿这里面的隐情。他决定用这个数字,来刺激一下宋应星,让宋应星有点愚昧的自大思想,出现裂缝。自己对宋应星有期望,有期待,还有给他一点点的压力。玉米是外面传来的农作物,咱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一点不好,天朝上国的思想很严重,反映到农业生产方面,只看重粮食作物,只看重五谷,其他的都被蔑视。玉米这个外来的新生物,被蔑视是自然的。
说真的,玉米传到中国,已经至少有三十年的历史了。在万历初年,随着海上贸易的放开,玉米就传入了福建等地。福建当地的官府,在开始的时候,也曾经小规模的推广过种植。但是,为什么后世这么好的东西,无法迅速的推广开来?无非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当时的玉米,产量其实不咋的,和水稻、小麦相比,完全没有优势。一般屋前屋后的玉米产量,都只有两百斤左右。因此,要让百姓不种水稻和小麦,改种玉米,那是不可能的。第二个,就是玉米不太好吃。没改良过的玉米,的确很难吃。玉米刚刚传进来的时候,福建当地的民众,都是拿玉米来喂鸡喂猪的,人根本不吃。
嗯,这个完全是心理上的惯性思维作祟的问题。就好像是当年的番茄,一直都被认为是有毒的,谁也不敢吃,还被附上了多种多样的荒诞的色彩。其实,只要大家都接受玉米的存在,它的味道,就会好得多。
张准要让玉米大力的推广开来,少不了农科司的努力。农科司的努力,有两个方向。第一个,就是积极改善玉米的品种,提升玉米的产量。亩产量只有三百斤的玉米,肯定是要被唾弃的。但是,如果亩产量超过五百斤,接受的人就多了。要是亩产量超过六百斤,不用虎贲军强迫,百姓们自己都会积极的种植了。
第二个,就是积极改善玉米的口味。口味这东西,真的是比较难琢磨的。其实,在张准看来,现在的玉米,好像也不是很难吃。至少,他觉得味道还可以。然而,百姓们不喜欢,他也不能强迫。他总不能说,你们要是不吃玉米的话,我就将你们都抓起来吧。
张准要农科司大力的推广玉米,就是希望给百姓们强烈的心理暗示,认为虎贲军大力推广玉米,他们是应该顺应潮流的,接受玉米这种农作物的存在。因为,这两年来,只要紧跟虎贲军的脚步的人,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反的,要是不听虎贲军的话,下场就很糟糕。
张准笑了笑,缓缓的说道:“其实,玉米的产量还没有什么,红薯的产量才是最可怕的。很多地方,一年可以种两次红薯。一亩地的红薯年产量,加起来超过两万斤!”
这一次,连徐正明都目瞪口呆了。
两万斤!
这是什么概念?
张准莫非是说错了一个字?
两百斤还差不多,天,还两万斤!
【作者注:红薯的产量,的确很高,历史记录是三万斤以上。一般地区都是两万斤左右。多数地方分为春夏两次种植。】
张准肯定的说道:“我不是吹牛,这是有人实践证明的数据。红薯的最高亩产量,实际上已经超过三万斤。当然,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条件,暂时还做不到。不过,只要我们努力,不遗余力的培育良种,改善耕种办法,达到这个数据的一半,也不是不可能的。”
宋应星和徐正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不可思议。亩产量两万斤,这完全是无法想象的。然而,张准说的有板有眼的,好像的确是有那回事。不得不说,这个数字,的确是刺激到他们俩了。
好大一会儿以后,宋应星才艰涩的问道:“都督大人,你不是在信口开河吧?红薯那个东西,如此的神奇?”
他对这个数字,的确是太怀疑了,因此,在说话的时候,就有点不太客气了。事实上,宋应星也不是一个太愿意折腰事权贵的人物,否则,也不会连一个有品级的职位都混不上了。
张准肯定的说道:“我没有说谎,你们可以自己尝试。你们的尝试,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点,要尽可能的培育高产品种。第二点,就是监视整个生产过程。”
宋应星轻轻的咬咬牙,缓缓的说道:“都督大人,要是你说的是真的,在下一定会努力的验证的。”
张准继续说道:“其实,红薯真的是个好东西。红薯本身可以吃,茎叶也可以吃。人可以吃,牲畜也可以吃。在丰年的时候,可以用来喂养牲畜,增加猪牛羊的产量,丰富市场。在饥荒的时候,就是人的主粮。”
“别看这个红薯毫不起眼,要是搞好了,就等于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了。现在,老百姓的家里,连人吃的粮食都无法保证,哪里来的粮食喂养家禽家畜?但是,如果有了大量的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喂养家禽家畜的饲料,就有了保证。”
宋应星用力的点点头。
他很怀疑张准的话,却又有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张准的话,的确是真的。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认真的验证一下,张准的说法,到底是在信口开河,还是确有根据。
看到张准有事要忙,老田头就告辞离开。
张准点头说道:“你们先走吧。徐正明,你留下,我有事情和你单独谈。”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
------------
第686章 蒸汽机和雷汞
第686章 蒸汽机和雷汞
(0686)
其他人都走了,.
徐正明显然有点不安,不知道张准找自己有什么特殊的事情。他感觉自己来到山东以后,好像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成绩,也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啊!张准找自己做什么?
张准忽然问道:“你真的认为我们人是可以飞起来的?”
徐正明犹豫片刻,有点不太自信的说道:“大人觉得呢?”
张准目光熠熠的盯着他,意味深长的说道:“是我问你。”
徐正明轻轻的吸了一口气,慢慢的说道:“我觉得是可行的。”
张准依然是目光熠熠的看着他,深沉的说道:“对于你的研究,你的妻子好像不太赞成?她还砸了你的发明?”
徐正明无奈的叹息一声,没有说话。
张准的话,刚好击中他的软肋。其实,徐正明是江南人,出身还是比较殷实的,婆家是个商人家庭,每年都能赚不少钱。否则,也没有资金,供徐正明搞各种各样的研究。但是,徐正明太痴迷于搞研究了,以致本身从来都没有收入,自然引发了不少的言论。在当地,徐正明在背后被人称之为疯子。
徐正明最突出的研究,就是用木材做了一架好像直升机之类的东西,双脚踩踏齿轮,通过齿轮的变动,牵引螺旋桨不断的旋转,将他带离地面大概一尺左右。持续的时间,可能有小半盏茶的功夫。应该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直升机试验了。
后世记载,说他曾经坐直升机飞跃太湖,那都是扯淡。能将自己提离地面大约一尺的距离,持续半盏茶的功夫,那已经很了不起了。毕竟,人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长时间的踩踏沉重的齿轮。飞跃太湖,白痴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然而,徐正明的发明,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他的妻子,终于是发飙了。她砸碎了徐正明的所有发明,并从此禁止徐正明搞研究。徐正明自己的家人,也对他实行了严格的***,还给他找了一份正经的活干。要不是张准突然将他搞到山东来,徐正明的后半生,恐怕是要在郁闷中度过了。
张准继续用锐利的目光盯着徐正明,好像是观察徐正明某些方面的因素,深沉的说道:“你相信人真的可以飞起来吗?”
徐正明轻轻的咬咬牙齿,犹豫片刻,最终肯定的说道:“我相信。”
张准不动声色的说道:“为什么呢?”
徐正明肯定的说道:“因为人是最聪明的。”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2560
22561
22562
22563
22564
22565
22566
22567
22568
22569
22570
22571
22572
22573
22574
22575
22576
22577
22578
22579
22580
22581
22582
22583
22584
22585
22586
22587
22588
22589
22590
22591
22592
22593
22594
22595
22596
22597
22598
22599
22600
22601
22602
22603
22604
22605
22606
22607
22608
22609
22610
22611
22612
22613
22614
22615
22616
22617
22618
22619
22620
22621
22622
22623
22624
22625
22626
22627
22628
22629
22630
22631
22632
22633
22634
22635
22636
22637
22638
22639
22640
22641
22642
22643
22644
22645
22646
22647
22648
22649
22650
22651
22652
22653
22654
22655
22656
22657
22658
22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