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如何?”

    张准和大家打过招呼以后,就关切的问道。

    “不是很好。”

    孙勤恺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

    有关红衣大炮的复制,孙勤恺开始的时候,的确是有点大意了。他认为在有实物对照的情况下,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结果,后来他现,自己的确了红衣大炮了。修复它难不大,想要重新铸造出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他的父亲,当年也是在葡萄牙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用了几年的时间,最终才将红夷大炮复制出来的。可见,这铸炮的工作,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在,虎贲军手上,完全没有相关的资料,难的确很大。为此,孙勤恺和身边的人,几乎头都要白了。

    孙勤恺他们已经做出了好几门的样炮,反复的用来试验,寻找改善的途径和方法。但是,这些样炮的性能,都不是很令人满意。有的,是炮管的强不够,容易炸膛。有的,是大炮的射程不够,只有六七里远。有的,是可靠性不高,容易出现技术故障。还有的是炮管的寿命太短,打了十几的炮弹就完蛋了。

    显然,这样的样炮,是无法满足虎贲军海军的需要的。幸好,虎贲军海军在剑牙舰的上面,并不配备红衣大炮,而是在更大型的龙神舰上配备。龙神舰下水的时间,应该还有两年左右。这样一来,孙勤恺他们还是有更多的时间继续改善的。

    “不要灰心”

    “继续尝试”

    “总会有成果的”

    张准搞清楚情况以后,鼓励说道。

    红衣大炮毕竟是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强大的火炮之虎贲军白手起家,在没有任何相关资料的情况下,想要一下子将有关的技术全部掌握,的确不容易。但是,无论多么的不容易,有关火炮的研究,都必须进行下去。

    对于现代的战争来说,没有大威力的火炮,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炮兵号称是战争之神,这绝对不是夸夸其谈的。大炮的威力,将会越来越严重的关系到战斗的胜负。关键是不能灰心。只要不断的努力,即使红衣大炮无法研制出来,也可以找到别的路子。

    想了想,张准缓缓的说道:“大家也辛苦了,都休息休息。要是有兴趣的话,我给大家说点别的,开拓开拓思维。”

    所有的工匠骨干,立刻都包围了过来。

    他们都知道,张准要说的,肯定是和大炮的研究有关。每次张准的讲述,其实都是有备而来的,主要是为了开拓大家的思维,开阔大家的视野,从而帮助大家找到更多的途径。这年代的人,由于通讯工具落后的缘故,最缺乏的就是信息和经验的交流,有关技术的推广,更是难上加难。

    来自后世的张准,显然要比这个时代的人,掌握太多的常识。二十一世纪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到很多的知识。张准在学校里担任教练的时候,没事就上网,到处翻翻,到处看看。他既然是部队出身,对军事方面的知识,自然得最多的。因此,他在军事科技知识方面的掌握,也面的。

    在这些军事科技知识里面,就包括大量的和火炮有关的记忆。古往今来的火炮展,张准基本上都耳熟能详。就算不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说出来的很多见识,也可以让别人感觉到非常的新鲜,非常的有趣,从而深深的记忆在自己的脑海里。

    这一点,对于在场的工匠们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张准的话,就等于是在他们的面前,举起了一盏引路的明灯,他们只需要顺着灯光摸索过来,就能顺利的找到出口。如果没有这盏明灯,他们甚至连方向在哪里,都根本搞不清楚。

    事实上,张准要说的,的确是自己关于火炮的一些所见所闻。在感觉红衣大炮的研究受到阻滞以后,张准有必要,帮助在场的工匠,找到更多的出路,引导他们跳到别的轨道上。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必要钻死胡同的。

    其实,火炮的展,不应该是只有红衣大炮一条路的。红衣大炮,只是大炮的一种,因为它恰好传到了中国,所以才会被中国人熟悉。实际上,在红衣大炮和佛郎机火炮之外,还有更多的大炮类型。只是,这些大炮并没有传到中国,没有被当下的中国人知道而已。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迅猛展。十四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射石弹的火炮。十六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射角射时,射程可以达到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到十六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类似后世的迫击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行动和通过起伏地。到十六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所谓的霰弹,在海战的时候,就被称为葡萄弹。

    公元年前后,欧洲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射药,提高了射和射击精。到十七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展。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公元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

    公元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到十七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拿破仑的出现,更是将炮兵的展,推到了一个新的**。

    红衣大炮其实是加农炮的一种,和后来普遍使用的榴弹炮是有一些区别的。加农炮的炮管比较长,弹道平直低伸,有利于直接瞄准。榴弹炮的炮管则比较短,弹道比较弯曲,必须间接瞄准。从打击目标的角来说,加农炮更加适合打击固定的点目标,而榴弹炮则比较适合打击面目标。

    当然,两者之间的差别,有时候是可以忽略的。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火炮技术已经展到巅峰,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区别,基本上消失了,大多数的时候,两者被合称为加榴炮,意思是同时具备两者的性能。大部分国家军队装备的,都是加榴炮。

    张准提到这两种大炮的区别,只是要告诉铸炮厂的工匠,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红衣大炮的,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火炮。这条路行不通,可以换另外一条路,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这样做的目的,既是减轻工匠们的压力,也是希望工匠们可以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比红衣大炮更加先进的火炮。

    其实,要不是在中国的战场上出现,并一不心的打死了努尔哈赤,红衣大炮的确没什么特别的。红衣大炮的设计,是几十年前的。到现在,英国人自己,都不再使用这样的设计了。英国人有更先进的火炮。因此,虎贲军海军日后要争霸世界的话,肯定要有比红衣大炮更先进的火炮。

    张准一直都相信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绝对不在外国人之下。在场的工匠,聪明才智也绝对不在西洋列强的技术员之下。只是,由于中国人太聪明了,所以,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这些聪明没有用对地方。

    比如说,明朝的官员,有哪个是傻瓜?他们比任何人都要聪明只是,他们的聪明没有用对地方,都用来内部的勾心斗角和争权夺利上面了。要是阉党和东林党不是互相死掐,而是团结一致对外的话,哪里轮到皇太极出头?早就不知道被灭绝到哪个位面去了。

    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数理化基础,的确非常的薄弱。这对于火炮的研究,的确是很不利的。在没有理论基础支撑的情况下,单单依靠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研究方式,成本太高,时间太长,的确要比西洋列强弱上不少。

    任何的投入,都是要求有产出的,大炮的研究,同样如此。也就是张准是穿越者,知道很多大炮的性能数据,对大炮的作用也有清醒的认识,才会在这方面投下重金,积极的进行研究。要是换了其他的人,未必有这样的信心和毅力。

    比如说,朝廷,因为看不到火炮的威力,它肯定不会在这方面投入重金。当初徐光启和孙元化研究红衣大炮的资金,都是自己筹措的。而且,他们的研究,是在有实物,有葡萄牙工匠指点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纯粹的仿制,和研究是完全不同的。

    “所谓的抛物线研究,其实并不是很复杂……”

    张准缓缓的说道。

    有关伽利略的研究,要是用专业的名词说出来,的确很难解释。在场的工匠,也不可能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但是,张准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方法,例如,固定的角,固定的,抛物线的形状等,来加深他们的理解。

    对于在座的所有工匠来说,抛物线理论,绝对是崭新的,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理论知识。想要深刻的理解,当然需要他们自己努力研究。张准的解释,只是让他们明白,埋头不断的试验还不够,还要在理论上进行一定的研究。要是理论能够和实践相结合,火炮的研究,就有可能事半功倍。

    空气阻力的研究,同样如此。要是列出相关的方程式,张准自己都要脑晕。但是没关系,这些都是可以用简单的例子讲述的。关键是,要让大家知道,火炮的射击,和这些理论有密切的联系。只要工匠们有心,相信他们是可以解开其中的奥妙的。祖冲之的圆周率,不也是在很简陋的条件下推断出来的吗?

    “我们的虎贲铳,威力为什么这么大?关键是使用了膛线”

    “那么,我们的大炮,是不是也可以使用膛线呢?”

    “弯曲的膛线如果不行,那么直的膛线呢?”

    张准循循善诱的说道。

    要是红衣大炮无法复制,张准就准备将虎贲铳的制造经验,复制到飞龙炮的上面。放大了的虎贲铳,就是新型的线膛炮。放大了的米尼弹,就是新型的炮弹。当然,其中还有很多的难点需要克服。但是,这不也是一条可以试验的路子吗?

    在真实的历史上,之所以没有出现米尼炮,是因为米尼枪出现的时候,已经开始有后膛炮出现了,没有必要搞前装的前膛炮了。其实,米尼枪的风光,也就是那么十几年的时间,后来就迅被后装线膛枪取代了。米尼枪作为前装线膛枪的典范,的确是有点生不逢时的。

    不过,现在的情况,和真实的历史,显然有些不同。因为米尼枪的提前出现,因为后装枪的遥遥无期,这使得后膛炮的出现,也是遥遥无期。在可以想见的未来,应该还是米尼枪的天下。因此,在这个时候,出现米尼炮,一点都不奇怪。

    从火炮出现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射慢,射击精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十九纪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

    公元1846年,意大利的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射明显提高。

    在后膛枪和大口径火炮无法解决技术难题的情况下,张准不得不考虑一下,在火炮的制造方面,引入线膛炮和米尼弹的经验。既然可以在虎贲铳里面绘制膛线,那么,在炮管的内侧绘制膛线,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至于大型的米尼弹,制造起来,应该也是可以的。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3247 33248 33249 33250 33251 33252 33253 33254 33255 33256 33257 33258 33259 33260 33261 33262 33263 33264 33265 33266 33267 33268 33269 33270 33271 33272 33273 33274 33275 33276 33277 33278 33279 33280 33281 33282 33283 33284 33285 33286 33287 33288 33289 33290 33291 33292 33293 33294 33295 33296 33297 33298 33299 33300 33301 33302 33303 33304 33305 33306 33307 33308 33309 33310 33311 33312 33313 33314 33315 33316 33317 33318 33319 33320 33321 33322 33323 33324 33325 33326 33327 33328 33329 33330 33331 33332 33333 33334 33335 33336 33337 33338 33339 33340 33341 33342 33343 33344 33345 3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