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准狐疑的问道。
“因为朝廷不给他们活路……”
卢象升话一出口,马上察觉到不对这不是在替流寇辩护,指责朝廷的不是吗?自己做为朝廷的人,怎么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来呢?好,现在准确的来说”自己已经不能算是朝廷的人了,草职以后,就和朝廷没有任何的关系了。
“哦,原来如此啊!原来是朝廷逼得这些人没有了活路,只好起来反抗。而你,卢象升卢大人,奉朝廷的命令”去剿杀他们,去剿杀一群没有活路的人。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想办法给他们一条活路呢?这比单纯的杀戮不是有效快捷得多吗”
张准不动声色的说道,好像非常虚心求学的样子。
“你!”
卢象升只好立刻闭嘴。
他发现,自己圈子兜兜转转的”结果又被兜了回来。一时没注意,他又指责朝廷的不走了。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现象,他从来不会指责朝廷的不是。他不知道这是不是张准的圈套,故意引诱自己产生对朝廷的不满。但是,这件事”他的确很郁闷。
他在前线辛辛苦苦的剿匪,累死累活的,没日没夜的跟着流寇东奔西跑,不要说打仗,光是跑路”就能废掉半条命。而朝廷的其他官员,却在后面拼命的催生更多的贼匪。贼匪催生的速,要比他清剿的速快得多。但是,朝廷只会责备他们剿匪不力,绝对不会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产生这么多的流寇。
夜深人静的时候,卢象升也曾经有过不解,有过怨言。这些怨言,当然不是针对崇祯皇帝,而是针对其他的朝廷同僚。他觉得自己干得很辛苦,很吃力,偏偏自己的诸多同僚,还在后面扯自己的后腿。要说卢象升对朝廷没有任何的不满,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甚至,卢象升对福王和襄王都有不满。因为,他们霸占了大量的田地,让太多的人成了流民,成了流寇的主要兵力来源。他还对当地的很多官员和大户人家不满,因为他们家里的粮仓都堆满了,有些粮食都腐烂了,就是舍不得拿出来救济灾民,结果造就了源源不断的贼匪。每次流寇杀了又反,杀了又反,永远都杀不尽,甚至是越杀越多,卢象升就深深的感觉到,依靠武力,是不可能解决流寇的问题的。所以,他才会向朝廷提出《靖寇绥民则》,提出要将绥民和靖寇并重的理论,希望朝廷在要求他和洪承畴拼命剿贼的同时,采取实际有效的措施,减少难民产生的速和数量,铲除流寇产生的土壤。
但是,奏疏上去以后,就好像是石沉大海,再也没有反应了。相反的,倒是责怪他们剿贼不力的斥责,不断的到来。朝廷的意思,显然是很明确的,只是要他负责杀人,其他的都不要管。甚至,有人曾经当面暗示过他,你到底是为朝廷说话,还是为流寇说话,屁股千万不要坐错了位置。
然而,这样的单一的剿杀策略,又怎么可能取得胜利?卢象升自己都对剿贼的未来胜利前景,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尽管他的这些忧虑,从来没有表现出来,身边的人都不知道。后来的大量事实证明,他在杀死一个贼寇的同时,至少又有三个贼寇出现,另外还有五个流民可能会变成贼寇。
没办法,为了尽快剿灭流寇,他不得不在没有得到朝廷批准的情况下,动用自己的权力,在管辖范围内,清理土地,开垦土地,然后招募流民耕种,将他们安顿下来,防止他们成为新的流寇。一些抓到的罪行较轻的流寇,也被卢象升释放出来,投入到农业生产里面去。
张准的这番话,正好击中卢象升内心某个敏感的神经。一直以来,卢象升都很担心,自己的动作”可能会得不到朝廷的支持”甚至,有可能成为别人攻汗自己的借口。尽管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策略也是正确的”然而,却有可能被人误解,从而产生其他的想法。
因为这些敏感的心理,当张准的话题引诱到一定的程,他果然不由自主的说出了一些对朝廷不满的言语。这不免让卢象升暗自责备自己,怀疑自己,难道”自己对朝廷,真的是不够忠诚?
张准和卢象升会面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打击卢象升对朝廷的忠诚,不知不觉间让卢象升对朝廷产生不满。看到自己之前的话,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张准马上话锋一转,漫不经意的说道:“卢象升”你以为,崇祯皇帝不知道你腹诽的事情?”
卢象升顿时惊悚莫名,下意识的看了张准一眼。
腹诽,这是一个很模糊,却又很可怕的罪名。卢象升怎么都没有想到”这样的罪名,居然会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他的脑筋转得很快,联想到自己的下狱,联想到自己的罪名,他的思维,渐渐的变得混乱起来。这对于一个擅长思考的人来说”思维混乱,绝对是要命的。因为这意味着,你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臣们对皇帝有所不满”不需要说出来,只要你有这样的想法,皇帝就可以治你的罪。这条罪名,就叫做腹诽。在有的时候,又被称作“心存怨*……”。只要和是这个罪名沾上,下场肯定会很悲惨的。
因为,大多数的皇上,都会下意识的觉得,那些在背后悄悄腹诽我的人,要比当面表示对我不满的人,要可恶的多。因此,他们对这类人的处置,也要重得多。在皇帝的角看来,我是做皇帝的,我就是火眼金睛,洞察一切,你什么都不要说,只要我觉得你可能对朕不满,我就可以处置你。
崇祯皇帝居然会因为腹诽的罪名处置自己?这怎么可能?无论如何,卢象升都无法接受这样的罪名。因为,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对崇祯产生过半句的怨恨。或许,他对朝中的其他一些大臣,的确是看不惯,可能在不经意的时候,的确是埋怨过他们,可是对崇祯皇帝陛下,天地良心,卢象升绝对是忠贞无比的。
张准冷冷的说道:“卢象升,到底是孙承宗死了重要?还是昌平丢了重要?昌平丢了,崇祯处置了谁?孙承宗罹难,却要一位五省总*理殉葬,你难道没有察觉到这里面有问题吗?”
卢象升不知道如何回答。
隐隐间,他感觉自己,好像要触碰到某些最怕的东西。而这些异西,都是他以前下意识的回避的,不敢,也不愿意主动的去触碰的。每次想到某些事情,他都会飞快的忽略过去。偏偏张准的话,让他不得不痛苦的去触碰,痛苦的承笼其实,在卢象升看来,应该是昌平丢了更重要。昌平是什么地方?是历代先皇的陵寝所在。孙承宗就算是帝师,那也是外人,怎么都比不上先皇的陵寝重要。昌平丢了,之前的各位先帝的陵寝,都受到了建虏的袭扰,这样的罪名,怎么都要比孙承宗被杀严重?
然而,事情怪就怪在这里,昌平丢了,崇祯居然没有问责什么人,只是自己到太庙里面去痛哭一顿了事。其他的大臣,好像也没有提及此事,就好像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两相对比,崇祯皇帝对他卢象升的处理,的确是有点重了,甚至是重的有点过分了。
要说这里面没有其他的原因,卢象升自己都难以相信。是的,他的思维,开始受到张准的有意识的诱导了。张准认为这里面有黑幕,卢象升也下意识的认为,这里面的确有黑幕。其实,这里面,还真是没有太多的黑幕。
昌平的事情,不是崇祯不想问责,而是没有办法问责。驻守昌平的总兵巢丕昌主动投降鞑子,其他的人都全部战死了。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崇祯还能问责谁?再说,孙承宗的事情,还没有过去,他再搞一次昌平哭丧,大家每天除了哭灵,别的事情都不要做了,这朝廷还要不要继续运转了?没办法,崇祯只好将此事压下来算了。
然而”张准在这个时候提出来”对卢象升的触动,非常大。他也是人,他也会有情绪波动”尤其是在经历了这么多的事件以后,他的情绪波动得非常的厉害。他开始在自只的身上寻找原因,反思自只到底是哪此地方做的不够好,才会遭受到朝廷如此的误解和处置。
“难道,就因为我的那些奏疏?”
“就因为自己替那些流寇逆贼说了一些公道话?”
卢象升情不自禁的在内心里悄悄的问自己。
他的本意,绝不是要宽恕那些逆贼,尤其是逆贼头子他是坚决采取从重从严从快的处理原则的。只要是抓到流寇的头目,他绝对不会手软。这几年来,死在他手里的流寇头目,就算没有一千,也有百。即使不能和洪承畴相比,也不会相差很多。
然而,卢象升深信单独依靠武力的剿杀,是不可能将流寇平定下去的。这是杀人如麻的洪老九同样赞成的。洪老九每次遇到流寇,都杀很多人,被流寇们背后成为杀人狂魔。但是,在暗中洪承畴积极主动的组织流民垦田,自给自足。在这方面,孙传庭就是很好的例子。
孙传庭在陕西的多个地方,寻找无主的田地,将流民们都聚拢过来,发放农具和粮食种子组织流民们耕种田地,结果大大的减少了流民转化为流寇的几率,这使得陕西的贼寇渐渐的平息下来。可见,这样的平贼方式要比单纯的剿杀有效得多。
事实表明,剿贼的关键,还在于积极主动的安置流民。卢象升认为,只要让流民们安顿下来,不去参加流寇的队伍,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就得不到有效的兵晏补充,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覆灭。否则,要是大量的流民没有活计,即使这边的逆贼杀光了,那边依然还会有大量的流民变成贼寇的。
事实上,卢象升发现,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经常被围追堵截的官军,杀得只剩下二三百人,似乎就要被消灭了。但是他们逃出去以后,依然可以纠集起更多的逆贼,又有了和官军对抗的能力。在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等地,遍地都是流民。只要有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贼首们就是利用了这些有利条件,反复壮大的。
卢象升私底下和洪承畴探讨过,一致认为,平贼的关键,还是流民。只要这些地方还有大量的流民,就怎么都不可能将逆贼平定下去。全国估计有上千万的流民,他俩能全部杀掉吗?就算杀掉这一千万,说不定又会产生一千万的。
连续上书,请求朝廷采取得力措施,解决流民的问题,卢象升都是处于拳拳赤子之心,绝对夹带任何个人的私利。他是真的想要为了这个国家好的,真的想让中原恢复安宁。难道,自己的苦心,居然不被崇祯皇帝理解?甚至,他有可能还误解了自己?
这一瞬间,卢象升的确有万念俱灰的感觉。
如果崇祯皇帝是为了孙承宗的事处置他,卢象升不会有丝毫的怨言,他认为在这件事情上,自己的确没有做到最好,即使被处死,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如果崇祯皇帝是因为觉得他在腹诽,他在心存怨望,就特别从重的处置他的话,卢象升感觉自己很冤枉,很憋屈。因为,他真的没有腹诽,没有心存怨望。
是的,没有人不渴望自己被了解。
卢象升一直以来,都觉得崇祯皇帝走了解自己的,认可自己的,支持自己的。为此,他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为崇祯卖命。可是,张准的话,却让他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一面~崇祯,极有可能是在变着法子报复他。
“不会的!”
“不会的!”
“不会的!”
卢象升在内心里拼命的吼斗其实,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是在绝望的吼叫。
革职,永不叙用,这六个大字,重重的压在卢象升的心头。
张准冷冷的说道:“卢象升,你再看看这些奏章。”
说罢,又随手将一份奏章递给卢象升。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0691
30692
30693
30694
30695
30696
30697
30698
30699
30700
30701
30702
30703
30704
30705
30706
30707
30708
30709
30710
30711
30712
30713
30714
30715
30716
30717
30718
30719
30720
30721
30722
30723
30724
30725
30726
30727
30728
30729
30730
30731
30732
30733
30734
30735
30736
30737
30738
30739
30740
30741
30742
30743
30744
30745
30746
30747
30748
30749
30750
30751
30752
30753
30754
30755
30756
30757
30758
30759
30760
30761
30762
30763
30764
30765
30766
30767
30768
30769
30770
30771
30772
30773
30774
30775
30776
30777
30778
30779
30780
30781
30782
30783
30784
30785
30786
30787
30788
30789
30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