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他怎么杀祖宽?
现在的祖宽,可是总兵官,隶属于高起潜的手下。高起潜是什么人?那是辽东监军,权势熏天的人物。不要说高起潜,就是祖宽现在的直接上司,洪承畴,就是卢象升招惹不起的。洪承畴是什么性子,卢象升不会不清楚,祖宽既然划归洪承畴指挥,他卢象升就别指望洪承畴会将他交出来了。
他已经被草职,还在后面有四个字“永不叙用”。这四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如果崇祯不想自己打自己嘴巴的话,又或者是以后做儿子的,不敢打自己老子嘴巴的话,他卢象升,是永远都没有做官的机会了。不做官,他怎么找祖宽的麻烦?
“嵝!”
突然间,卢象升吐血三升,一头昏迷在地。
墨煜吓了一跳,失声说道:“大人,他……”
张准站起来,走到卢象升的身边,蹲下来,伸手摸摸卢象升的颈动脉,发现颈动脉的跳动正常,便淡然自若的说道:“没事,急怒攻心,晕过去了而已。”
墨煜颇为紧张的问道:“他胸口的伤,“…”
张准轻描淡写的说道:“放心,我出手有分寸,皮外伤,看起来很恐怖,其实没事。”
墨煜这才稍稍放心。
刚才张准那一刀,他一点都没有看出门道来,还以为卢象升真的被张准给杀了。话说,卢象升流的血,还真是不少啊!
张准站起来,拍拍手,歪着脑袋昏迷的卢象升,慢慢的说道:“他被我这么一番刺激,肯定不会自寻死路了,你准备一些食物和清水,放在他的身边,他自己会吃的。伤口随便包扎一下就行,不要太细致。总的来说,不要太过关心他,在意他,不要显露出我们要招揽他的意思,让他以为我们只是受人委托,将他救出来就行了。”
墨煜低声的说道:“大人,他真的值得你这样做吗?”
张准缓缓的说道:“我也不知道,但愿值得”
沉吟片刻,张准拍拍手,冷静的说道:“好了,我先走了。相信卢象升醒来以后,应该要冷静一下,暂时不想见到我。我会在后面尾随你们,负责保护你们的安全,你要是有什么事,派人到后面来找我。”
微微顿了顿,张准缓缓的说道:“必要的时候,你可以给他一点脸色看看。要是他承受不住,你就故意提到祖宽的名字,他肯定会忍气吞声的。”
墨煜有点忐忑不安的说道:“好!”
张准当即翻身上马,转身去了。
墨煜急忙按照张准的吩咐,先草草的给卢象升包扎了一下伤口,然后在他的车厢里面,胡乱的扔了一些食物和清水。果然,卢象升醒来以后,发现张准不见了,联想到自己的事情,忍不住悲从中来,又感觉到恼怒,又有满腔的委屈和仇恨。
想到崇祯,想到祖宽,卢象升再也不想绝食自杀了。他还有很多未了的心愿,他还要活着,才能洗清自己的冤屈。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拿起食物和清水,就开始大吃大喝起来。
“好!就这样!”
接到墨煜的报告,张准满意的点点头。
只要卢象升不想死了,以后的事情就好说。
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高弘图、张慎言和乔允升他们的事情了。要是他们三个联手,都无法将卢象升拿下来,自己一定会鄙视他们的。换个角来说,卢象升只要进入虎贲军的地盘,想要脱身,那是基本不可能的了。
千字大章……求月票………
------------
第726章 血染午门,锦衣卫逞凶
(0726)
今天的第四更送到!,黎明时候,崇祯照例起床很早,在乾清宫院中拜了天,回到暖阁中吃了一碗燕窝汤,便赶快乘辇上朝。这时天还没有大亮,曙色开始照射在巍峨宫殿的黄琉璃瓦上。一层层的光晕,将紫禁城笼罩起来,外表金碧辉煌的,十分的华丽。这让崇祯的精神,稍微振奋了一点,他认为今天是个不错的兆头。
今天是常朝,比每天“御门决事”的仪制隆重。早在五更之前,六只大象就已经由锦衣官,押着身穿彩衣的象奴,从宣武门内西城根的象房牵到,在午门前的御道两侧悠闲地走动着。水桶大小的象腿,重重的踏在地上,发出打鼓一样的响声。
午门上二通鼓响过之后,六只大象自动地走到午门的前边,站好自己位置,每一对左右相同,同锦衣旗校一起肃立不动。六头大象庞大的身躯,给人非常震撼而肃穆的感觉,无论是谁经过这里,都无法不看上一眼。这就是万人敬仰的天子的威仪所在。
三通鼓响过以后,午门的左右偏门掖门一齐打开了。中门是御道,平时是不开的。一队队的锦衣将军、校尉和旗手走进午门,在内金水桥南边,夹着御道,分两行整齐排列,肃立不动。校尉手执仪仗,旗手专执旗帜,锦衣将军则手持长戟。
要是仔细看的话,可能会发现,在这些锦衣校尉的腰间还悬挂有腰刀。按照规格任何人在紫禁城里面,都是不许携带武器的。这些锦衣校尉之所以携带弯刀,完全是因为前几天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让崇祯感觉不安,于是下令外围的锦衣校尉,可以携带武器,以策安全。
这个突发事件,乃是一群的老百姓,大部分是来自北直隶难民,他们在京城里面实在是生活不下去了,于是就想到来找皇帝。在他们的心目中,皇帝就是救世主,只要皇帝愿意,随时都可以拯救他们。他们找了几个文化人,写了一份奏章,阑述自己的苦楚希望崇祯解救他们。但是,崇祯对于这些老百姓,是从来都不屑一顾的。听说了情况以后,他连这些难民的奏章,都没有看一眼就下令将这些“刁民”都全部驱逐出京。结果,执行法令的锦衣卫,和那些难民,发生了冲突,死了好些的难民。
后来锦衣卫担心事情闹大,引发京城里面的动乱只好暂时将此事按下去。不过,此事已经激起很多难民的仇恨,来自各地的难民都聚集在皇城的附近,人数有十几万之众。锦衣卫担心引发更大的动乱于是要求在紫禁城加强警戒,崇祯皇帝自然是答应了。
在锦衣卫部署完毕以后,同时担任仪仗的一群太监从宫中出来,在丹墀下边排班站定。班尾是两对仗马,金鞍、金镫、黄丝辔头、赤金嚼环,整齐而肃穆。天家的威严,就是在这每一个细节中,一寸一寸的表现出来的。
尽管崇祯在上朝前总是乘辇,从不骑马,但是四匹漂亮而驯顺的御马,总是在三六九上朝前按时牵到伺候,成为仪仗的组成部分。另外四个太监拿紫檀木雕huā马凳,以备皇帝上马时踏脚,站在仗马旁边。夹着丹陛左右,肃立着两行扈驾侍朝的锦衣将军,穿铁甲,佩弓、矢、刀、剑,戴红缨铁盔帽,这就是著名的“大汉将军”了。
又过片刻,午门上钟声响了。文武百官匆匆地从朝房*中走出,从左右掖门人内。他们的队伍非常的齐整,而且非常的安静,没有谁敢发出任何多余的声音。当最后一个官员进去以后,一对一对大象都把鼻子互相搭起来,不许再有人随便进去。
文武百官到了皇极门外,按照文东武西,再按照衙门和品级区别,排成两班,恭立在丹墀之上,等候皇帝陛下的到来。四个御史官分班面向北立,负责纠仪。他们的眼光,就好像是毒蛇一样,盯着周围的所有人。只要有人有任何出轨的动作,都会被他们毫不留情的记录在案,然后报告崇祯皇帝处理。
“皇上!”
“宴上!”
“我们要见皇上!”
当文武百官在五更入朝的时候,一千多北直隶土民由二十几位老人率领,来到长安右门外边。他们绝大部分是被战争毁掉家园的主,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要求见皇帝的胆量的。但是,他们所代表的利益大大超出了他们所属的阶级,也反映了农民、中小商人和手工业主的利益。如果说,当初张准在北直隶,使用手段拉拢了一批人,那么,眼前的这批人,就是不肯接受张准拉拢的。他们依然是忠于朝廷的,他们依然是相信朝廷的,他们依然是拥护崇祯皇帝的。他们选择了到京师来避难,而不是选择到山东去避难,这已经充分的表明了他们的立场。
昨天上午,他们见到了皇上的御批,使他们大为失望。他们这一群老人当即又写了一封痛陈苦情的奏本,送往通政司。通政司因皇上已有旨叫他们“毋庸逗留”京城,且见奏本中有些话说得过于激切,不肯收下。他们不管如何恳求,都无用处。他们无奈,便趁着今天是常朝的日子,头顶奏本,试图“伏阙上书”。
古代的所谓阙就是宫们。拿明朝说,就是午门。耳熟能详的推出午门斩首,就是这个午门了。但如今老百姓向皇帝“伏阙上书”不要说见不到午门,连承天门也无法走近。他们只能跪伏在长安右门以外,远远的看着宫城的方向,期盼皇帝可以有千里眼,顺风耳,听到他们的呼喊。
明代的文武官员多住西城从长安右门人朝。百姓们都希望有哪位内阁辅臣、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或哪位尚书、侍郎大人怜念小民收下他们的奏本带进宫去,呈给皇上,谁知守门的锦衣官兵压根儿不许他们走近长安右门用水火棍和刀、剑将他们赶散。一见大官来到,把他们赶得更远。
长安右门外有一座登闻鼓院,小厅三间向东,旁有一小楼悬鼓,有科、道官员在此轮流值日。按照明朝法律规定:百姓有冤,该管的衙门不替申理,通政司又不为转达百姓一击登闻鼓,值日官员就得如实上报皇帝。但是今天,登闻鼓院附近站立的锦衣旗校特别多,一个个如狼似虎,打得百姓们不能走近。
这些可怜的百姓们见长安右门不行,就从棋盘街转过大明门,来到长安左门。在这里他们遇到的情形一样。有些老人已经完全绝望,但有些老人仍不死心。他们率领大家避开中间的路,跪得离东长安门稍远一点,见从东城上朝的官员过尽,只好恳求守门的锦衣官员收下他们的奏本送进宫中。
锦衣官员当然不会干这样的事情自然是一通的斥骂,然后将奏章接过来,全部撕碎。没办法,那些可怜的百姓,只好在地上长跪不起。他们想,就这样跪下去迟早会有人怜悯他们,将他们“伏阙上*……”的事上奏皇帝。只要皇帝知道了,他们一定会得到妥善的处理的。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29500
129501
129502
129503
129504
129505
129506
129507
129508
129509
129510
129511
129512
129513
129514
129515
129516
129517
129518
129519
129520
129521
129522
129523
129524
129525
129526
129527
129528
129529
129530
129531
129532
129533
129534
129535
129536
129537
129538
129539
129540
129541
129542
129543
129544
129545
129546
129547
129548
129549
129550
129551
129552
129553
129554
129555
129556
129557
129558
129559
129560
129561
129562
129563
129564
129565
129566
129567
129568
129569
129570
129571
129572
129573
129574
129575
129576
129577
129578
129579
129580
129581
129582
129583
129584
129585
129586
129587
129588
129589
129590
129591
129592
129593
129594
129595
129596
129597
129598
12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