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跪得很乱跪得很急。有人过于饥饿,几天都没有吃过饱饭了跪不稳,倒了下去,软绵绵的躺在地上。有人身体虚弱得很,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仿佛随时都会昏厥过去。还有的人跪在地上,嘴巴里念念有词,谁也听不到他是在唠叨什么。
在紫禁城内,文武百官排班站定以后,有一个太监走出皇极门,手中拿一把黄丝静鞭,鞭身一丈三尺,梢长三尺,阔有三寸,用蜡渍过,安着一尺长的朱漆木柄,上刻龙头,涂以金漆。他走至丹墀一角站定,挥起静鞭在空中盘旋几下,用力一抽。鞭声清脆,响彻云霄。连着挥响三次,太监收起静鞭,走下丹墀站定。于是,午门内寂静无声,仪仗森森,气象肃穆。
过了片刻,内官传呼“驾到!”崇祯头戴翼善冠,身穿圆领绣龙黄罗袍,面带忧容,在一大群服饰华美的太监们的簇拥中乘辇出来。由翰林、中书、科、道各四人组成的导驾官员,从皇极门导驾而出,步步后退,将龙辇导向御座。文武百官躬身低头,不敢仰视。
崇祯下了辇,升入御座。这御座在当时俗称金台。在他的面前是一张有黄缎绣龙围嶂的御案。离御案三尺远有一道朱漆小栏杆,以防某一个官员正跪在地上奏事时突然扑近御座行刺。
当崇须坐下以后,有三个太监,一人擎着黄缎伞盖,两人擎着两把黄罗扇,从东西两边陛下上来,站在崇祯背后。他们将黄伞盖擎在御座上边,那两把黄罗扇交叉着擎在他的身后,警惕地保卫着他的安全。如果看见哪一个臣工在御案前奏事时妄想行刺,两个执黄罗扇的太监只须手一动,一道铁线圈会自动落下,从扇柄上露出利刃。
原来还有九个锦衣力士手执五把伞盖和四把团扇,立在御座背后和左右。后来因为皇帝对锦衣力士也不放心,叫他们都立在丹陛下边。在“,金台”背后和左右侍立的,如今只有最亲信的各种执事太监了。以打倒魏阉起家的崇祯皇帝,现在对太监的信任,还在昔日的哥哥天启皇帝之上,真是莫大的讽刺。
等崇祯完毕自己的衣裳,仪表堂堂、声音洪亮苒鸿肿寺官便高唱一声:“人班行礼!”随即文武百官面向金台,依照鸿胪寺官的唱赞,有节奏地行了一拜三叩头的常朝礼,然后分班侍立。
一位纠仪御史跪下奏道:“今有户部主事张志发,平身起立时将笏落地,事属失仪,合当拿问。请旨!”
崇祯因昨夜几乎通宵未眠,精神疲倦,只低声说了一两句话,群臣都未听清。一位容貌丰秀、身穿圆领红罗朝服,蓝色鹦鹉补子,腰束镶金带,专管上朝传宣的随堂太监从御座旁向前走出几步像女人的声音一般,朗朗传旨:“皇上口谕:姑念他事出无心,不必拿问;着即罚傣三月以示薄惩。谢恩*……”
不知道为什么,崇祯手足浮动,似乎十分焦急,心不在焉地看见一位年约六十多岁的老臣从班中踉跄走出,匍匐跪下,颤声奏道:“微臣朝班失仪,罪该万死。蒙陛下天恩浩荡不加严罚,使微臣生死难报,敬谨叩谢皇恩*……”然后他流着泪,颤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人,自然就是那个倒霉的户部主事了。其实,以他的年纪,这么一本正经的行礼的确是有点难为他了。在体力不济的情况下,手板落在地上,是完全可以原谅的。然而,他最终还是遭受了三*月的罚俸。要是在别的时候,罚俸没什么大不了的,户部主事捞钱的办法多的是,可是现在……难啊!
漕运被切断了,江南的钱粮无法运送过来,京城里面的粮食,已经非常的紧张。物资紧缺,自然导致物价飞涨。
昨天的物价”一两银子,只能买到三四十斤的粮食了。这几乎等于一石粮食需要四两甚至是五两的银子了。而在以前的丰年,一石粮食”不过是五钱银子而已。现在的粮食价格,足足是以前的十倍啊!这不能不令人不寒而栗。
兵部郎中史可法也在人群里面”看到这个可怜的老头,因为这个小小的失误,就被罚傣三个月,情不自禁的微微叹息一声。以前,在国运没有那么暗淡的时候,崇祯皇帝对于这样的小事,是根本不屑一顾的,挥挥手就过去了。然而,今天却罚傣三个月。
这算什么呢?算是通过这样的小事,展示皇权至高无上的存在吗?随着国运的暗淡,崇祯皇帝在某些小节上,是越来越斤斤计较了。对于一个大国的皇帝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啊!国家大事无能为力,专门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下功夫,这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吗?
崇祯当然不会知道史可法内心的感慨,他仍然有点心不在焉的,脸上除原来的忧郁神色外,没有别的表情。当张志发谢恩站起来的时候,崇祯的眼光正在向左边文臣班中扫去,好像是要在人群里发现什么特别有趣的事情似的。
“启奏皇帝陛下……”
一位鸿胪寺官跪到崇祯的面前,向他启奏今日在午门外谢恩和叩辞的文武官员姓名和人数,同时一个随侍太监将一张红纸名单展开,放在御案上。
崇祯仅仅向名单扫了一眼,又向午门外望了一下。因为距离午门远,他只看见左右两边门洞外都跪伏着人。至于那些是什么人,崇祯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随之,他轻轻的挥挥手。
鸿胪寺官随即起身,退了几步,才敢转过身,面向午门高呼:,“午门外谢恩叩辞官员行礼!”
当午门外的文武官员们正在依照另一个鸿胪寺官的唱赞,遥遥地向崇祯行五拜三叩头礼时,崇祯又向午门外望一眼,跟着抬起头来,望了望午门的城头和高楼。他忽然发现,原本还算明媚的天气,突然间暗云低沉,跟着雷声不住,感觉好像是要下雨了。
崇祯忽然又重复了经常在心头和梦中泛起的渺茫希望:要是杨嗣昌能够成功将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皇太极、张准等人都全部拿获解京,他率领太子和诸皇子登上午门“受*……”该有多好!只可惜,这些全部都是幻觉,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幻觉。
又是照例地五府、六部等衙门官跪奏例行公事,崇祯都不大在意。都是例行的规矩,没有任何的意义。忽然间,崇祯听见从远处隐隐约约地传过来嘈杂的人声,这在承天门附近是极其稀有的现象。他猜到定是那北直隶来的“无知愚民”不肯离去,不禁皱皱眉头,心中怒恨,暗暗的想道:“他们竟敢抗责,仍在京师逗留!”
崇祯没有忘记要臣民们看他是“尧、舜之君”是中兴之主,所以,他忍着心中怒气,将户部尚书和传郎们叫到面前,带着悲天悯人的神色,慢慢的说道:“朕一向爱百姓犹如赤子。有些州、县灾情实在太重的,你们斟酌情形,钱粮是否应该减免,详议奏冉。”
这时候”刚好随着一阵南风,东长安门的隐约人声继续井来。原来,那些跪了很久的民众”情绪有些激动,有人的声音就大了很多。崇祯皱皱眉头,忍不住明知故问的说道:“这外边的人声可的百姓么?”
跪在地上的户部尚书侯恂抬头奏道:“皇上明鉴!他们乃是北直隶的百姓父老,因灾情惨重,鞑子肆虐,征派不止,来京城吁恳天恩,豁免征派,火速赈济。要是能够尽快的驱除建虏,让他们回去自己的家乡,那就更好了*……”
在场的其他大臣,内心顿时一下揪起来,都暗中打量着崇祯的脸色,同时”又暗暗的为侯恂担心。这个侯恂,还真是个茅坑脾气,哪壶不开提哪壶。皇上最忌讳的就是有人提起鞑子什么时候才能离开的事情了,你居然悍然提出,这不是故意要皇帝的好看吗?皇上能饶得了你才怪!
果然”听到侯恂的说话,崇祯又一次将眉头皱起,沉默片刻,对站在身旁的一个太监说:“你去口传圣旨:百姓们所奏的,朕已知道了。朕深知百姓疾苦,决不许地方官再事征派。至于赈济的事”已有旨着各有司衙门从速料理,不得迟误。叫百姓们速回原籍,不许逗留京师”滋生事端,致干法纪”辜负朕天覆地载之恩*……”
他随即叫五府、九卿、科、道官来到面前,仔细的吩咐一番。霎时间,被叫的朝臣们在御案前的小栏杆外跪了一片,连轻声的咳嗽也没有。崇祯的脸色格外冷峻,充满怒气,眉宇间杀气腾腾。众文武官深知他喜怒无常,都把头低下去,等候着不测风云。有些胆小的朝臣,不禁小腿肚轻轻打战。
这时候,天色已经大亮,乌云比黎明前那一阵更浓,更低,压着五凤楼脊。大殿内的所有人,除了崇祯之。每个人的心情,都好像是外面的天气一样压抑。侯恂提到了最难琪也是最尴尬的问题,那就是鞑子到底什么时候退走。然而,在场的每个人,没有一个人敢回答,即使崇祯皇帝也不能。
冷场片刻,崇祯正要退朝,忽然远处的人声更嘈杂了,而且还夹杂着哭声。他大为生气,眼睛一瞪,厉声喝道:“锦衣卫使在哪里?你们是干什么吃的?”
锦衣卫指挥使骖养性,副指挥使吴孟明立刻从武臣班中走出,跪到他的面前。两人感觉到崇祯的怒气,心底下也是一团的怒火,那些不知好歹的刁民,一会儿就要他们的好看。
崇祯先向群臣们感慨地说:“朕自登极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总是以尧、舜之心为心,务使仁德被于四海。只因国事机狸,朕宵衣旰食,总想使天下早见太平,百姓们早登征席。今日赋税科派较重,实非得已。不想百姓们只看眼前一时之苦,不能替朕的万世江山着想”
微微顿了顿,崇祯转向骖养性,不动声色的说:“你去瞧瞧,好生晓谕百姓,不得吵闹。倘若仍敢故违,统统拿了!”
其他的大臣,都急忙将脑袋跪得更低了,以免让皇帝察觉到自己的神色不对。其实,在场的大臣,都很清楚,崇祯前面那些,都是废话,只有最后的四个字,才是重点,那就是统统拿了。那些老百姓落在锦衣卫的手里,还能有什么结果?能活下来就算是万幸了。
“遵旨!”骖养性深沉的回答。
有些大臣听到这个回答,都情不自禁的微微一震。骖养性挨了崇祯的训斥,那些闹事的百姓,只怕是要血染午门外了。嗯,他们距离午门还有一段距离,无论锦衣卫如何的杀戮,都不会让崇祯知道的,这已经是锦衣卫办事的惯倒了。
可怜那些使皇帝生气的一千多百姓代表,从天不明就“伏阙上书,跪恳天恩”跪过长安右门又跪长安左门,得不到一位大臣的怜悯,收下他们的奏本送到皇帝面前。
他们只能望见外金水桥和桥前华表,连承天门也不能完全望见。
上朝时,他们听见了隐约的静鞭三响,随后就一切寂静。好像紫禁城是一个极深的海,而他们远远地隔在海外。长安门、承天门、端门和午门,每道门是一道隔断海岸的大山,使人望而生畏,无法越过。而在他们的身边,却有虎视眈眈的锦衣校尉,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有些人双腿跪得麻木,膝盖疼痛。有些人只好坐下,但多数人仍在跪着。有的人想着家乡惨状,呼天无门,在绝望中默默流泪。过路人愈聚愈多,在他们的背后围了几百人,有的完热闹,有的深抱同情,不断地窃窃私语。几次因守卫长安左门的锦衣旗校要驱散众人,发生争吵。
突然,一个太监走出,用尖声高叫:“有旨!”所有坐着的赶快跪下,连那些看热闹的人们因躲避不及,也慌忙跟着跪下。太监口传了“圣旨”以后,转身便走。百姓们有的跪在后边,心中惊慌,并未听清“圣旨”内容,只听清“钦此”便完了。但多数人是听清了的,等太监一走,不禁失声痛哭。
锦衣旗校害怕百姓们冲人长安左门,扬起棍子和刀剑将众人向后驱赶。站在远处观看的京城市民,平日看惯锦衣旗校们随便行凶打人和抓人,一面乱叫着“打人了!打人了!”一面四散奔逃,使得东长安街上登时大乱,商店纷纷关门。恰巧巡城御史带着兵马司的一队兵丁来到,将惊慌失措、悲愤绝望的上书百姓们驱赶到正阳门外。
锦衣卫副指挥使吴孟明走出东长安门时,“伏阙上书”的百姓已经被驱散了,地上留下了几只破鞋和撕碎的奏本。他命令一位锦衣卫指挥同知,率领锦衣旗校,会同五城兵马司务须将来京上书的北直隶、山西、陕西、山东等百姓驱逐出内外两城。总之,只要不是京城人士,都全部撵走。
有些人试图反抗,结果,立刻就遭受到了锦衣校尉的毒手。一把把的弯刀,一狠狠的铁棍,还有一条条的鞭子,就这样向手无寸铁的百姓身上招呼。锦衣卫杀人,哪里会手下留情?一会儿的功夫,过半的百姓都被打死了,其他的也是伤痕累累。地上一片的血泊,就好像是被鞑子屠杀过一样。
只有少数人见机不妙,急匆匆的逃了出来。他们在城外聚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如何是好。显然,崇祯皇帝是抛弃他们了,他们再也不可能寄希望于朝廷了。天大地大,哪里才是他们苒容身之所?
“我们去找张准!”
“我们去找张准!”
“我们去找张准!”
忽然间,稀疏的人群里面,迸发出此起彼伏的声音。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7076
57077
57078
57079
57080
57081
57082
57083
57084
57085
57086
57087
57088
57089
57090
57091
57092
57093
57094
57095
57096
57097
57098
57099
57100
57101
57102
57103
57104
57105
57106
57107
57108
57109
57110
57111
57112
57113
57114
57115
57116
57117
57118
57119
57120
57121
57122
57123
57124
57125
57126
57127
57128
57129
57130
57131
57132
57133
57134
57135
57136
57137
57138
57139
57140
57141
57142
57143
57144
57145
57146
57147
57148
57149
57150
57151
57152
57153
57154
57155
57156
57157
57158
57159
57160
57161
57162
57163
57164
57165
57166
57167
57168
57169
57170
57171
57172
57173
57174
5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