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冷冷的说道:“那些刁民……”

    王承恩急忙顺着皇帝的口气说道:“就是一些刁民……”

    崇祯冷冷的说道:“你想个法子,看如何处置这些刁民。”

    王承恩顿时为难起来。

    如何处置那些刁民?唯一的办法,就是将他们撵出城去。只要他们不在京城的里面,就随便们折腾了。可是,将这些难民都撵出京城,必须得到京师三大营的协助。没有足够的兵力,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一和难民们产生冲突,就要血染京师了。

    恰在这时,曹化淳来了。作为京师三大营的提督太监,曹化淳每天进宫一趟,向皇上报告京城内外臣民的动态,甚至连臣民的家庭阴事也是他向宫中奏报的材料。因为这个缘故,张彝宪和曹化淳的关系也不好,认为曹化淳有越权的嫌疑。

    崇祯随口问道:“曹伴伴,你最近听到京城里面有什么流言吗?”

    曹化淳也是聪明人,进来的时候,就接收到王承恩的颜色了。他神色不动,规规矩矩的说道:“皇爷,奴婢不曾听到什么流言。”

    崇祯恼怒的说道:“你也来骗我”

    曹化淳急忙说道:“京师的百姓,都是明眼人。他们都知道陛下乃是饶舜禹汤之辈,眼前只是暂时的困难,只要跟着皇帝陛下,很快就会转好的。其实,那些童谣,都是张准派来的恶人,在人群里面散布的。只要将这些潜伏的细作抓起来,所有的童谣,自然就会消失无踪。”

    崇祯斜着眼睛,盯着曹化淳好久,好像是在判断曹化淳的话,到底是真是假。曹化淳内心有些发毛,这些时候,却必须硬着头皮顶着,脸上尽可能的展现出坦然的神色来。

    报喜不报忧,从来都是为人臣子的基本原则,现在,京城的情况,非常的混乱,要是如实的报告给崇祯,那还得了?你要说了实话,他听了不高兴,马上就要挨板子。只有张彝宪这样的傻瓜,才会跟皇上说童谣的事情。

    崇祯其实感觉有些泄气。那些可恶的百姓,居然不体谅朝廷的难处。他们不体谅朝廷的难处,自己也没有必要体谅他们的难处了。该菩萨心肠的时候菩萨心肠,该使用霹雳手段的时候,就该使用霹雳手段。崇祯感觉,自己不能心软了。

    想了想,崇祯冷冷的问道:“曹化淳,京师还有多少难民?”

    曹化淳急忙回答:“十三四万人。”

    崇祯说道:“都撵出京城去。”

    曹化淳顿时一惊。

    皇帝主子的这番话,还真是有点要命啊

    撵?

    往哪里撵?

    弄不好,又是一场风波。

    曹化淳不怕杀人,更不怕杀所谓的难民。但是,风波闹大了一自己镇不住,搞出更大的事情来,崇祯又要借自己的脑袋来平息民众的怨气了。这样的事情,是有过无数的先例的。崇祯从来都不会主动的承担过错的,所有的过错,都是下面的人造成的。

    就好像当初的李国瑞一案。崇祯一心想要逼迫李国瑞掏银子出来,补充国库,结果李国瑞死都不肯,托人四处求情,最后还出动了懿安皇后。崇祯很恼火,暗中让锦衣卫动手,给李国瑞一点颜色看看。

    结果,锦衣卫真的动手了以后,事情泄露出去,一众的皇亲国戚,纷纷向崇祯责难,崇祯马上就矢口否认是自己的意思,指责是锦衣卫不听上谕,擅自动手,伤害皇亲国戚,结果骆养性和吴孟明都挨了板子。现在两人都还被罚俸呢。

    幸好大明朝的官员,从来不靠俸禄过日子,否则,两个锦衣卫指挥使大人,伸冤都没有地方。作为崇祯身边的老人,曹化淳对崇祯的脾气,真的是太熟悉了,他可不想变成下一个的骆养性和吴孟明。

    曹化淳勉强说道:“皇爷的意思……”

    崇祯不耐烦的说道:“只要不在京师就好。”

    曹化淳还是无奈的说道:“那……将他们都撵到天津卫去?”

    崇祯随意的说道:“你自己看着办”

    曹化淳才算是稍稍放心。

    将那些难民,用个什么借口,输送到天津卫去,将这些烫手的热山芋,交给吴三桂处理,倒是个好法子。至于吴三桂他们如何处理,曹化淳就不管了。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

第734章 冤,比窦娥还冤……

    (0734)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忽然间,王德化悄悄的在外面冒出一个头来。似乎感觉到崇祯周围的紧张气氛,他立刻悄悄的转身,想要退回去,等崇祯的怒气消失了再来。不料,崇祯刚好抬头,就看到了他的鬼鬼祟祟的身影。

    崇祯顿时怒声叫道:“进来!”

    王德化急忙连滚带爬的进来。

    崇祯冷冷的问道:“你,鬼鬼祟祟的做什么?”

    王德化急忙说道:“皇爷,刘宗周上了一份奏章……”

    崇祯皱眉说道:“刘宗周?”

    这个老头子不是去了南京了吗?还上什么奏章?难道那天在午门发生的事情,刘宗周居然也知道了?北京和南京距离这么远,南京那边居然也知道了?看来此事的影响还不小啊!都是该死的骖养性,都是该死的吴孟明,这么一件小事,都要闹得沸沸扬扬的。

    对于刘宗周,崇祯还是有几分的欣赏的,此人在理学方面,是一等一的大师,门下弟子众多,影响力很广。为了皇帝的名声着想,只要刘宗周不是太过分,崇祯一般都不为己甚。甚至,在商讨国事的时候,还让只是工部侍郎身份的刘宗周参加。

    但是,在迁都的问题上,刘宗周显然是倾向于南京的,这让崇祯有些心烦。崇祯自己是不愿意迁都的。他总是觉得,一旦自己迁都,就好像是显得自己害怕了鞑子一样。尽管朝廷的军队总不是鞑子的对手,屡战屡败”可是在崇祯的内心里”他感觉自己是绝对不会害怕鞑子的。都是下面的人无能,才会一败再败。

    在眼不见为净的思想指导下,崇祯决定将刘宗周放逐到南京去担任兵部尚书”别让他在自己的面前转悠。但是,刘宗周去了南京以后,还老是上奏章,崇祯就有点不舒服了。叫你不要管这么多事,你偏要管!你安心养老不是很好吗?

    刘宗周的奏疏,肯定没有什么好事,这是必然的。此人是所谓的清流,既不是阉党,也不是东林党,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什么事情都要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奏章里面更是极尽夸张之能事。

    看此人的奏章,一定要有个好心情,以免自己失态。因此”崇祯平息了一下自己的心情,缓缓的说道:“念!”

    王德化结结巴巴的说道:“奴婢不敢,“”

    崇祯没好气的说道:“既然不敢念,你拿奏章过来做什么?不念?不念就到外面跪着去,一天不许起来。”

    王德化大骇,急忙将奏章摊开”勉力打醒精神,断断续续的念道:“痛愤时艰疏…………陛下锐意求治,而圣王治天下之道却未及讲求,行政举措多未得要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64395 164396 164397 164398 164399 164400 164401 164402 164403 164404 164405 164406 164407 164408 164409 164410 164411 164412 164413 164414 164415 164416 164417 164418 164419 164420 164421 164422 164423 164424 164425 164426 164427 164428 164429 164430 164431 164432 164433 164434 164435 164436 164437 164438 164439 164440 164441 164442 164443 164444 164445 164446 164447 164448 164449 164450 164451 164452 164453 164454 164455 164456 164457 164458 164459 164460 164461 164462 164463 164464 164465 164466 164467 164468 164469 164470 164471 164472 164473 164474 164475 164476 164477 164478 164479 164480 164481 164482 164483 164484 164485 164486 164487 164488 164489 164490 164491 164492 164493 164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