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化淳急忙说道:“京师的百姓,都是明眼人。他们都知道陛下乃是饶舜禹汤之辈,眼前只是暂时的困难,只要跟着皇帝陛下,很快就会转好的。其实,那些童谣,都是张准派来的恶人,在人群里面散布的。只要将这些潜伏的细作抓起来,所有的童谣,自然就会消失无踪。”
崇祯斜着眼睛,盯着曹化淳好久,好像是在判断曹化淳的话,到底是真是假。曹化淳内心有些发毛,这些时候,却必须硬着头皮顶着,脸上尽可能的展现出坦然的神色来。
报喜不报忧,从来都是为人臣子的基本原则,现在,京城的情况,非常的混乱,要是如实的报告给崇祯,那还得了?你要说了实话,他听了不高兴,马上就要挨板子。只有张彝宪这样的傻瓜,才会跟皇上说童谣的事情。
崇祯其实感觉有些泄气。那些可恶的百姓,居然不体谅朝廷的难处。他们不体谅朝廷的难处,自己也没有必要体谅他们的难处了。该菩萨心肠的时候菩萨心肠,该使用霹雳手段的时候,就该使用霹雳手段。崇祯感觉,自己不能心软了。
想了想,崇祯冷冷的问道:“曹化淳,京师还有多少难民?”
曹化淳急忙回答:“十三四万人。”
崇祯说道:“都撵出京城去。”
曹化淳顿时一惊。
皇帝主子的这番话,还真是有点要命啊
撵?
往哪里撵?
弄不好,又是一场风波。
曹化淳不怕杀人,更不怕杀所谓的难民。但是,风波闹大了一自己镇不住,搞出更大的事情来,崇祯又要借自己的脑袋来平息民众的怨气了。这样的事情,是有过无数的先例的。崇祯从来都不会主动的承担过错的,所有的过错,都是下面的人造成的。
就好像当初的李国瑞一案。崇祯一心想要逼迫李国瑞掏银子出来,补充国库,结果李国瑞死都不肯,托人四处求情,最后还出动了懿安皇后。崇祯很恼火,暗中让锦衣卫动手,给李国瑞一点颜色看看。
结果,锦衣卫真的动手了以后,事情泄露出去,一众的皇亲国戚,纷纷向崇祯责难,崇祯马上就矢口否认是自己的意思,指责是锦衣卫不听上谕,擅自动手,伤害皇亲国戚,结果骆养性和吴孟明都挨了板子。现在两人都还被罚俸呢。
幸好大明朝的官员,从来不靠俸禄过日子,否则,两个锦衣卫指挥使大人,伸冤都没有地方。作为崇祯身边的老人,曹化淳对崇祯的脾气,真的是太熟悉了,他可不想变成下一个的骆养性和吴孟明。
曹化淳勉强说道:“皇爷的意思……”
崇祯不耐烦的说道:“只要不在京师就好。”
曹化淳还是无奈的说道:“那……将他们都撵到天津卫去?”
崇祯随意的说道:“你自己看着办”
曹化淳才算是稍稍放心。
将那些难民,用个什么借口,输送到天津卫去,将这些烫手的热山芋,交给吴三桂处理,倒是个好法子。至于吴三桂他们如何处理,曹化淳就不管了。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
第734章 冤,比窦娥还冤……
(0734)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忽然间,王德化悄悄的在外面冒出一个头来。似乎感觉到崇祯周围的紧张气氛,他立刻悄悄的转身,想要退回去,等崇祯的怒气消失了再来。不料,崇祯刚好抬头,就看到了他的鬼鬼祟祟的身影。
崇祯顿时怒声叫道:“进来!”
王德化急忙连滚带爬的进来。
崇祯冷冷的问道:“你,鬼鬼祟祟的做什么?”
王德化急忙说道:“皇爷,刘宗周上了一份奏章……”
崇祯皱眉说道:“刘宗周?”
这个老头子不是去了南京了吗?还上什么奏章?难道那天在午门发生的事情,刘宗周居然也知道了?北京和南京距离这么远,南京那边居然也知道了?看来此事的影响还不小啊!都是该死的骖养性,都是该死的吴孟明,这么一件小事,都要闹得沸沸扬扬的。
对于刘宗周,崇祯还是有几分的欣赏的,此人在理学方面,是一等一的大师,门下弟子众多,影响力很广。为了皇帝的名声着想,只要刘宗周不是太过分,崇祯一般都不为己甚。甚至,在商讨国事的时候,还让只是工部侍郎身份的刘宗周参加。
但是,在迁都的问题上,刘宗周显然是倾向于南京的,这让崇祯有些心烦。崇祯自己是不愿意迁都的。他总是觉得,一旦自己迁都,就好像是显得自己害怕了鞑子一样。尽管朝廷的军队总不是鞑子的对手,屡战屡败”可是在崇祯的内心里”他感觉自己是绝对不会害怕鞑子的。都是下面的人无能,才会一败再败。
在眼不见为净的思想指导下,崇祯决定将刘宗周放逐到南京去担任兵部尚书”别让他在自己的面前转悠。但是,刘宗周去了南京以后,还老是上奏章,崇祯就有点不舒服了。叫你不要管这么多事,你偏要管!你安心养老不是很好吗?
刘宗周的奏疏,肯定没有什么好事,这是必然的。此人是所谓的清流,既不是阉党,也不是东林党,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什么事情都要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奏章里面更是极尽夸张之能事。
看此人的奏章,一定要有个好心情,以免自己失态。因此”崇祯平息了一下自己的心情,缓缓的说道:“念!”
王德化结结巴巴的说道:“奴婢不敢,“”
崇祯没好气的说道:“既然不敢念,你拿奏章过来做什么?不念?不念就到外面跪着去,一天不许起来。”
王德化大骇,急忙将奏章摊开”勉力打醒精神,断断续续的念道:“痛愤时艰疏…………陛下锐意求治,而圣王治天下之道却未及讲求,行政举措多未得要领………
只是念了几句,王德化就悄悄地观察崇祯的动静,发现崇祯没有生气”脸色也没有什么变化,才敢继续念下去:“……己巳之役,群臣一无良策,朝廷于是有轻漫士大夫之意。自此以内臣为耳目心腹,为国家干城。治理国家只重刑罚”朝中大政归于琐细,天下大事日趋败坏而无法挽救“……”
“咳咳!”
王承恩忽然忍不住咳嗽两声。
王德化一惊,急忙闭嘴,脸色*情不自禁的有些苍白。
刘宗周这份奏疏,他读起来,简直是心惊胆战。字里行间,几乎全部都是在指责崇祯的不是。以王承恩和王德化对崇祯皇帝的了解,他肯定是承受不住这样的指责的。果然,崇祯的脸色,已经相鼻的不悦了。
前面几句还好,崇祯还能忍受,轻慢士大夫,重用太监,都是别的大臣攻击过很多的,崇祯已经习惯了。但是,后面的两句,他却是无法忍受。朝中大政归于琐细,就是在说他管得太宽,管得太细,手太长,不该管的事情,都全部管了。结果,又没有管好,反而弄得国家大事一团糟。简单的说来,就是说崇祯皇帝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没有条理。
本来,崇祯一直都认为自己很勤劳,他恨不得将臣子的工作,都全部揽过去。他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励精图治。他在乾清宫,在德政殿,在含章殿,都贴上这四个字,用来勉励自己。他宁愿自己睡得少点,也要将每天的事情,都处理完毕。可是,刘宗周这分明是在说他这样做,分明是本末倒置,就算累死,也没有人同悄如此尖锐的语句,崇祯的确无法忍受。难道这国运暗淡,居然是我太积极了?要是我像万历皇帝,嘉靖皇帝那样,国运反而可以昌盛?这根本不是在说他的不是,根本是人身攻击了。好,崇祯皇帝并不知道人身攻击是什么,但是,他能感觉到,刘宗周的奏疏,简直像剜他的肉一样的难受。
“胡闹!”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25237
125238
125239
125240
125241
125242
125243
125244
125245
125246
125247
125248
125249
125250
125251
125252
125253
125254
125255
125256
125257
125258
125259
125260
125261
125262
125263
125264
125265
125266
125267
125268
125269
125270
125271
125272
125273
125274
125275
125276
125277
125278
125279
125280
125281
125282
125283
125284
125285
125286
125287
125288
125289
125290
125291
125292
125293
125294
125295
125296
125297
125298
125299
125300
125301
125302
125303
125304
125305
125306
125307
125308
125309
125310
125311
125312
125313
125314
125315
125316
125317
125318
125319
125320
125321
125322
125323
125324
125325
125326
125327
125328
125329
125330
125331
125332
125333
125334
125335
12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