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想,崇祯冷冷的问道:“曹化淳,京师还有多少难民?”

    曹化淳急忙回答:“十三四万人。”

    崇祯说道:“都撵出京城去。”

    曹化淳顿时一惊。

    皇帝主子的这番话,还真是有点要命啊

    撵?

    往哪里撵?

    弄不好,又是一场风波。

    曹化淳不怕杀人,更不怕杀所谓的难民。但是,风波闹大了一自己镇不住,搞出更大的事情来,崇祯又要借自己的脑袋来平息民众的怨气了。这样的事情,是有过无数的先例的。崇祯从来都不会主动的承担过错的,所有的过错,都是下面的人造成的。

    就好像当初的李国瑞一案。崇祯一心想要逼迫李国瑞掏银子出来,补充国库,结果李国瑞死都不肯,托人四处求情,最后还出动了懿安皇后。崇祯很恼火,暗中让锦衣卫动手,给李国瑞一点颜色看看。

    结果,锦衣卫真的动手了以后,事情泄露出去,一众的皇亲国戚,纷纷向崇祯责难,崇祯马上就矢口否认是自己的意思,指责是锦衣卫不听上谕,擅自动手,伤害皇亲国戚,结果骆养性和吴孟明都挨了板子。现在两人都还被罚俸呢。

    幸好大明朝的官员,从来不靠俸禄过日子,否则,两个锦衣卫指挥使大人,伸冤都没有地方。作为崇祯身边的老人,曹化淳对崇祯的脾气,真的是太熟悉了,他可不想变成下一个的骆养性和吴孟明。

    曹化淳勉强说道:“皇爷的意思……”

    崇祯不耐烦的说道:“只要不在京师就好。”

    曹化淳还是无奈的说道:“那……将他们都撵到天津卫去?”

    崇祯随意的说道:“你自己看着办”

    曹化淳才算是稍稍放心。

    将那些难民,用个什么借口,输送到天津卫去,将这些烫手的热山芋,交给吴三桂处理,倒是个好法子。至于吴三桂他们如何处理,曹化淳就不管了。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

第734章 冤,比窦娥还冤……

    (0734)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忽然间,王德化悄悄的在外面冒出一个头来。似乎感觉到崇祯周围的紧张气氛,他立刻悄悄的转身,想要退回去,等崇祯的怒气消失了再来。不料,崇祯刚好抬头,就看到了他的鬼鬼祟祟的身影。

    崇祯顿时怒声叫道:“进来!”

    王德化急忙连滚带爬的进来。

    崇祯冷冷的问道:“你,鬼鬼祟祟的做什么?”

    王德化急忙说道:“皇爷,刘宗周上了一份奏章……”

    崇祯皱眉说道:“刘宗周?”

    这个老头子不是去了南京了吗?还上什么奏章?难道那天在午门发生的事情,刘宗周居然也知道了?北京和南京距离这么远,南京那边居然也知道了?看来此事的影响还不小啊!都是该死的骖养性,都是该死的吴孟明,这么一件小事,都要闹得沸沸扬扬的。

    对于刘宗周,崇祯还是有几分的欣赏的,此人在理学方面,是一等一的大师,门下弟子众多,影响力很广。为了皇帝的名声着想,只要刘宗周不是太过分,崇祯一般都不为己甚。甚至,在商讨国事的时候,还让只是工部侍郎身份的刘宗周参加。

    但是,在迁都的问题上,刘宗周显然是倾向于南京的,这让崇祯有些心烦。崇祯自己是不愿意迁都的。他总是觉得,一旦自己迁都,就好像是显得自己害怕了鞑子一样。尽管朝廷的军队总不是鞑子的对手,屡战屡败”可是在崇祯的内心里”他感觉自己是绝对不会害怕鞑子的。都是下面的人无能,才会一败再败。

    在眼不见为净的思想指导下,崇祯决定将刘宗周放逐到南京去担任兵部尚书”别让他在自己的面前转悠。但是,刘宗周去了南京以后,还老是上奏章,崇祯就有点不舒服了。叫你不要管这么多事,你偏要管!你安心养老不是很好吗?

    刘宗周的奏疏,肯定没有什么好事,这是必然的。此人是所谓的清流,既不是阉党,也不是东林党,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什么事情都要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奏章里面更是极尽夸张之能事。

    看此人的奏章,一定要有个好心情,以免自己失态。因此”崇祯平息了一下自己的心情,缓缓的说道:“念!”

    王德化结结巴巴的说道:“奴婢不敢,“”

    崇祯没好气的说道:“既然不敢念,你拿奏章过来做什么?不念?不念就到外面跪着去,一天不许起来。”

    王德化大骇,急忙将奏章摊开”勉力打醒精神,断断续续的念道:“痛愤时艰疏…………陛下锐意求治,而圣王治天下之道却未及讲求,行政举措多未得要领………

    只是念了几句,王德化就悄悄地观察崇祯的动静,发现崇祯没有生气”脸色也没有什么变化,才敢继续念下去:“……己巳之役,群臣一无良策,朝廷于是有轻漫士大夫之意。自此以内臣为耳目心腹,为国家干城。治理国家只重刑罚”朝中大政归于琐细,天下大事日趋败坏而无法挽救“……”

    “咳咳!”

    王承恩忽然忍不住咳嗽两声。

    王德化一惊,急忙闭嘴,脸色*情不自禁的有些苍白。

    刘宗周这份奏疏,他读起来,简直是心惊胆战。字里行间,几乎全部都是在指责崇祯的不是。以王承恩和王德化对崇祯皇帝的了解,他肯定是承受不住这样的指责的。果然,崇祯的脸色,已经相鼻的不悦了。

    前面几句还好,崇祯还能忍受,轻慢士大夫,重用太监,都是别的大臣攻击过很多的,崇祯已经习惯了。但是,后面的两句,他却是无法忍受。朝中大政归于琐细,就是在说他管得太宽,管得太细,手太长,不该管的事情,都全部管了。结果,又没有管好,反而弄得国家大事一团糟。简单的说来,就是说崇祯皇帝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没有条理。

    本来,崇祯一直都认为自己很勤劳,他恨不得将臣子的工作,都全部揽过去。他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励精图治。他在乾清宫,在德政殿,在含章殿,都贴上这四个字,用来勉励自己。他宁愿自己睡得少点,也要将每天的事情,都处理完毕。可是,刘宗周这分明是在说他这样做,分明是本末倒置,就算累死,也没有人同悄如此尖锐的语句,崇祯的确无法忍受。难道这国运暗淡,居然是我太积极了?要是我像万历皇帝,嘉靖皇帝那样,国运反而可以昌盛?这根本不是在说他的不是,根本是人身攻击了。好,崇祯皇帝并不知道人身攻击是什么,但是,他能感觉到,刘宗周的奏疏,简直像剜他的肉一样的难受。

    “胡闹!”

    崇祯愤愤的说道。

    他的确是感觉自己受到委屈了。

    我这是励精图治,励精图治啊!什么叫励精图治,你刘宗周懂不懂?你这个死老头子,每天钻研理学,都钻研到了一些什么?像我这么勤奋的皇帝,你居然不夸赞我,居然说我这是白忙活!天底下,有这么没有良心的臣子吗?太可恶了!比卢象升还可恶!

    “皇爷,这些疯言疯语,听来无益………

    王承恩低声的说道。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10855 110856 110857 110858 110859 110860 110861 110862 110863 110864 110865 110866 110867 110868 110869 110870 110871 110872 110873 110874 110875 110876 110877 110878 110879 110880 110881 110882 110883 110884 110885 110886 110887 110888 110889 110890 110891 110892 110893 110894 110895 110896 110897 110898 110899 110900 110901 110902 110903 110904 110905 110906 110907 110908 110909 110910 110911 110912 110913 110914 110915 110916 110917 110918 110919 110920 110921 110922 110923 110924 110925 110926 110927 110928 110929 110930 110931 110932 110933 110934 110935 110936 110937 110938 110939 110940 110941 110942 110943 110944 110945 110946 110947 110948 110949 110950 110951 110952 110953 11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