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玉谨慎的说道:“咱们还是想办法将鞑子的战马,尽可能的留下来。之前情报不是说了吗?鞑子南下的兵力有十万人,战马过二十万匹。就算咱们只搞到手两成,那也有四万匹啊哪怕是只有一成,也有两万匹啊”

    “这是正道我同意”

    王时德的声音传来。

    既然是喝茶聊天的时间,王时德也不介意加入来。反正,虎贲军内部,讨论的气氛是非常宽松的,张准也经常鼓励大大多多讨论,多多开拓自己的思维。或许在不经意的讨论或争论之间,新的点子,就被无意中的迸出来了。

    虎贲军目前的战马数量,已经有差不多一万匹,要是再弄到两万匹的话,数量就会相当的可观。有三万精锐的骑兵在手,基本上可以横扫北国了。因此,即使只抢到两万匹的战马,虎贲军骑兵也将形成一股可怕的力量,无人胆敢忽视。

    要抢夺鞑子的战马,关键还是消灭鞑子的有生力量。鞑子的人死了,战马自然就落入虎贲军的手里了。简单的说来,就是要对鞑子继续起进攻,打几个大的胜仗。但是,这涉及到军务的问题,刘航和刘宝玉都不擅长了。

    刘航不死心的说道:“我的计划真的不行?”

    张准若有所思的说道:“不是完全不行,是难有点大。”

    刘航好奇的问道:“到底多大?”

    张准缓缓的说道:“我们自己北上,是不太可能的。我们的实力,还无法控制这么多的地盘,无法应对可能带来的复杂多变的后果。但是,要是吴三桂驻扎在蓟镇,也不是不可以变通的。”

    不知道为什么,刘航提到这个建议的时候,张准立刻就想到了吴三桂。虎贲军在大沽口驻军,吴三桂的压力很大,他极有可能会撤离天津,然后另外挑选一个地方驻防。要是吴三桂驻防在蓟镇的话,刘航的建议,倒不是完全不可以考虑的。

    “大人,紧急情报”

    张准正要进一步的详细解说,黄弦忽然急匆匆的赶来,递给张准一份带有红色标记的紧急情报。红色标记,在虎贲军的内部,就是十万火急的意思。因此,所有人的目光,都瞬间落在了张准的身上。

    “皇太极要走了”

    “咱们有活干了”

    张准长身而起,兴奋的说道。

    情报是从北直隶送来的,内容很简单:鞑子开始从河间府,分批向塞外转移人口和物资了。去年十二月就进入北直隶的鞑子,到今年的四月份,终于是舍得撤军了。

    既然鞑子开始动作了,虎贲军也应该开始动作了。

    坐办公室的日子结束了,还是回去前线

    【惯例求月票……查看一下榜,现大家六月份的,都不是很给力啊难道都给热晕了?哈哈**,要是再停电,哥就要上天涯去帖了啊】


------------

第749章 龙多了第三只眼

    第749章龙多了第三只眼

    (o749)

    【今天的第三更送到】

    天还没有亮,崇祯皇帝就在宫女们的服侍下梳洗以后,换上了常朝服,在宫女和太监的簇拥中来到乾清宫的东暖阁,稍坐片刻,喝了宫女献上的半杯香茶,然后到丹墀上拜天。

    每日黎明时皇帝拜天,照例不奏乐,只是丹墀上的仙鹤等古铜香炉全都点燃沉香,喷出来袅袅香烟。乾清宫的太监和宫女们一部分跪在丹墀两边,一部分跪在丹墀下边。整个宫院中没人敢随便走动,没人敢声言语,没人敢出一点声音,一片肃穆。

    当崇祯在香烟氤氲的丹墀上向上天三跪九叩的时候,表面上同往日一样虔敬,但是心情却大不相同。自从他十七岁登极以来,不论春夏秋冬,他每日黎明都要拜天。如逢大风或下雨雪,不能在丹墀上拜,他就在乾清宫的正殿中拜。

    他认为天意合乎民心,敬天才能爱民,他立志要做一个中兴大明的英明圣君,所以九年来,他每日辛辛苦苦地治理国事,纵然晚上为着省,批答奏章,直到深夜就寝,但是照例黎明起床,第一件大事就是拜天。

    往日拜天,他或是默祷“剿贼”胜利,或是默祷“东虏”无警,总之都为着一个心愿祈祷:国泰民安。今日的拜天,崇祯的思想,就要单纯得多。他只是希望,张准等逆贼,都被雷劈死。只要他们都被雷劈死,这个世界,就清净多了。

    有几位站得较近的老太监,想着皇上在这样困难的日子还不忘黎明拜天,又想着皇上九年辛勤治国,勤勤恳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想到居然是今日这般模样,国事不断的继续暗淡,根本看不到光明。他们都情不自禁的悄悄流泪,有些老太监甚至哽咽出声。

    在这些老太监里面,又以王承恩的心情最为复杂。他每日都看到崇祯勤奋的处理政事,甚至连女色都几乎戒断了。这样勤恳的皇上,只怕在历史上所有的皇帝中,都算得上是第一位的。然而,老天就是和崇祯过不去,崇祯越是勤恳,国事就越晦暗。

    王承恩实在是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是老天,要大明朝灭亡了?沉默片刻以后,王承恩才苦涩的说道:“皇上,已经拜过了天,请到暖阁中休息”

    崇祯好像没有听见,仍在心中默祷上天鉴怜他九年年敬天法祖,宵衣旰食,惟恐陨越,保佑他渡过目前难关。他还呼吁上天保佑皇太极的兵马能够尽快的撤离北直隶……

    王承恩又一次柔声说道:“皇爷连日寝食失常,今日还要应付不测大事,请赶快回暖阁休息”

    崇祯一惊,想着大伴的话很有道理,便从拜垫上起来,走进暖阁休息。吃过了银耳燕窝汤和两样点心,随即有两个宫女进来,一个用银托盘捧来一杯温茶,跪在他的面前,另外跪着一个宫女,用银托盘捧着一个官窑粉彩仕女漱盂。崇祯用温茶漱了口,吐进漱盂,然后向龙椅上一靠,深深地叹了口气。

    眼下的国事,让崇祯十分的忧虑。鞑子还没有退走,虎贲军又步步紧逼。他接到锦衣卫的通报,说是虎贲军居然在大沽口驻军了。大沽口,那是什么地方?那里是京津的门户啊怒不可遏的他,当即下令清查,虎贲军到底是怎么到达大沽口的,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要在大沽口驻军。

    然而,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人给他满意的答案。下面的人越是拖延,崇祯就觉得这里面越是蹊跷,越是要锦衣卫和东城缉查,务必给他一个答案。现在的崇祯,有点疑神疑鬼的,有一点感觉到不对劲,都要疯的寻求真相。他总觉得所有人,都在隐瞒他。

    一个太监进来,跪下,规规矩矩的说道:“请皇帝用早膳”

    崇祯正在想着皇太极什么时候能够离开北直隶,一旦鞑子离开北直隶,自己又要如何面对张准的疯狂侵蚀,如何消灭驻防在大沽口的虎贲军,所以,不但没有听见御前牌子请用早腊的话,甚至没注意这个太监跪在他的面前。等太监第二次请他去用早膳,他才心中明白,摇头说:“免了”

    太监一惊,怕自己没有听清,正想再一次请皇上去正殿用膳,随即看到皇上心情极其烦躁地挥挥手,不耐烦的说道:“早膳免了,下去下去下去”

    御前牌子不敢言语,叩头退出。等候在乾清宫正殿门外的本宫掌事太监吴祥,知道皇上不肯用早膳,还连续的说了三个下去,不觉在心中叹了口气。皇上如此的烦躁,如何处理国事呢?正在没有办法,恰好王承恩从乾清宫后边来了。

    崇祯无精打采的瞅了王承恩一样,继续提着朱笔批阅奏章,同时懒洋洋的问道:“大伴,又有什么坏消息?”

    王承恩急忙说道:“皇爷,可能是好消息。”

    崇祯皱皱眉头,连头都懒得抬起来,有气无力的说道:“好消息就是好消息,坏消息就是坏消息,什么叫做可能是好消息?你还是不要编什么笑话来骗朕了,朕今天没有听笑话的心思。”

    王承恩上前来,欣慰的说道:“皇爷,锦衣卫的骆养性报告,说鞑子……可能撤退了。”

    崇祯的内心,突然一跳,手中的朱红毛笔,顿时掉落在桌面上。一不留神之间,大团大团的墨汁,就这样渲染开去,非常的突兀。甚至,因为崇祯的动作太大,有墨汁溅落在了他面前的龙袍上,刚好点在两个龙眼之间。这样看起来,就好像是龙多了第三只眼。然而,崇祯根本没有注意到。

    建虏撤退了?

    崇祯下意识的盯着王承恩。

    要是别人,哪怕是高起潜报告此事,他都会以为对方是在撒谎,是在变着法子来安慰自己。可是,他相信王承恩是不会轻易开口的。王承恩是典型的老实人,没有根据的事情,他绝对不会乱说。他说鞑子可能撤退了,那就真的可能是撤退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53505 153506 153507 153508 153509 153510 153511 153512 153513 153514 153515 153516 153517 153518 153519 153520 153521 153522 153523 153524 153525 153526 153527 153528 153529 153530 153531 153532 153533 153534 153535 153536 153537 153538 153539 153540 153541 153542 153543 153544 153545 153546 153547 153548 153549 153550 153551 153552 153553 153554 153555 153556 153557 153558 153559 153560 153561 153562 153563 153564 153565 153566 153567 153568 153569 153570 153571 153572 153573 153574 153575 153576 153577 153578 153579 153580 153581 153582 153583 153584 153585 153586 153587 153588 153589 153590 153591 153592 153593 153594 153595 153596 153597 153598 153599 153600 153601 153602 153603 15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