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移防,是非常讲究的,双方一定要协调好。否则,是要出乱子的。一不小心,在两军交接的时候,如果被敌人袭击,后果会很严重。尤其是这种大面积的调防,更是必须小心谨慎。
张准和高起潜作为两军的最高负责人,在一些大的程序上必须达成协议,然后下面的人才好根据大的协议细化具体的步骤。高起潜要和张准打交道,商量大体上的程序,最好的联络人,自然是吴三桂了,这就是吴三桂再次出现的主要原因。
张准不动声色的说道:“高公公是什么意思?”
吴三桂慎重的说道:“还请都督大人派兵先行进驻锦州附近的松山堡,然后进驻锦州,我军则先撤退至塔山堡,然后撤入关内。”
张准轻描淡写的说道:“没有问题。”
辽东二十万大军撤退,绝对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月底开拔,其实,开拔的肯定是先头部队。要全部开拔完毕,没有半年的时间,不可能。换言之,这交接的工作,至少要持续半年的时间。
整个辽东前线,战略位置最重要的,其实还是锦州。锦州是直接和鞑子接壤的,虎贲军接防前线,首先要接管的,当然是锦州了。虎贲军占领松山堡,和锦州只有很短的距离,随时都可以进入锦州。只要虎贲军顺利的接管了锦州,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皇太极新败,相信其他的鞑子没有心思在这个时候前来捣乱。至于北面的蒙古人,他们自己内部,也有一大摊的事情,是不可能南下锦州的。事实上,如果得知虎贲军进驻锦州,蒙古人应该感觉到紧张才是,哪里有胆量前来打虎贲军的主意?
吴三桂说,辽东军团,总共有十五万人,加上各自的亲属家眷,差不多有三四十万人,要全部从辽东撤走,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高起潜要提前和张准打声招呼,绝对不是他拖拉着不想尽快的撤退,而是人员太多,物资太多,他实在是没办法,还请张准体谅。
张准不动声色的说道:“我能体谅,还请高公公放心。”
吴三桂松了一口气,继续说,辽东军团撤退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有部分的辽东官兵,不愿意离开辽东。他们的家人,他们的田产,都在辽东,要是朝廷撤走了,张准却来了,他们的田产,被张准分掉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当初,袁崇焕建立辽东骑兵的一**宝,就是分给骑兵田产。因为辽东人少地多,一个普通的骑兵,基本上能分到二三十亩地。这样一来,只要勤快一点,整个家庭就不愁吃穿了。为了保护自己的田地,辽东骑兵积极和鞑子奋战,这也是他们战斗力的主要来源。
吴三桂不知道张准会如何处理这些士兵的田地。他很担心,一旦张准要在辽东实行均田令,这些辽东骑兵,会起来和张准对抗。要是他们没有力量对抗,就会起来造反,据城内乱,就好像是当初的孔有德一样。最不济,他们也会扣押上司,就好像是当初扣押辽东巡抚毕自肃一样。
高起潜当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景。这位老太监,是非常怕死的,他可不想自己身边有人起来闹事,然后给自己带来麻烦。不过,这一点,需要张准的配合。
张准轻描淡写的说道:“据城内乱,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辽东的所有钱粮物资,都是依靠外面输入的,没有钱粮物资输入,他们依靠什么内乱?鞑子已经一日不如一日了,他们还想投靠鞑子吗?他们要是投靠了鞑子,就是所有明国人的敌人,人人得而诛之。”
微微顿了顿,张准缓缓的说道:“你可以告诉他们,就说是我说的,只要是他们合法得来的财产,是被战功奖励的,虎贲军一律保存。但是,上限不能超过五十亩。要是超过五十亩,虎贲军可以给予其他的物产代替。”
根据各方面综合的情报来看,辽东军团普通士兵的田产,一般都是二三十亩左右,基层的军官,肯定不会超过五十亩。超过五十亩的,都是中高层的军官了。对于这部分人,张准才不会担心。只要最基层的士兵保持稳定,其他一切都不需要担心。
其实,张准能够隐约感觉到,高起潜和吴三桂,真正的担心,是担心虎贲军借机将辽东骑兵的部分官兵,都挖到虎贲军这边去。毕竟,从此以后,辽东的土地,就属于虎贲军了。朝廷可以将这片土地交给张准来打理,张准却是绝对不可能倒转过来,在日后重新将土地归还给朝廷的。
换言之,就是崇祯皇帝的这份诏令,等于是完全割让了整个辽东给张准,让张准在这里建立一个真正的独立王国。张准无论在辽东如何的折腾,都和朝廷没有任何的关系了。在山东,朝廷偶尔还能打打主意,在心理上想一想,但是辽东,却是想也不用想了。
吴三桂吞吞吐吐的说道:“我军还有部分的物资需要处理……”
张准看到吴三桂的脸色蛮紧张的,就知道戏肉来了,便肃然问道:“什么物资?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吴三桂慢吞吞的说道:“私人的……”
张准情不自禁的皱皱眉头。
又是高起潜的私产
也不知道,高起潜等人,这些年在辽东,到底置办了多少的私产。大明帝国成以上的财政收入,都变成了军费。而军费当中,又有至少六成以上被投放在了辽东军团。可以说,朝廷有差不多一般的财政收入,都被辽东军团抢走了。他们这些辽东军团高层的蛀虫,想要不发达都不行。
这次大军移防,高起潜的私产,肯定要全部从辽东搬走。不知道这个太监头子的私产,到底要多少辆马车才能全部运走?想到白花花的银两,张准就忍不住琢磨一下,到底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辽东监军大人,将家产都留在辽东,交给虎贲军自己支配。
高起潜有部分的私产是带不走的,比如说田地。他在锦州关外的田地,没有多少。但是,山海关以内,永平府辖境内的田地,就有相当数量是属于高起潜私人的。其实,永平府辖下的田地,早就被辽东军的高层霸占光了,生活在那里的军户,全部都是上级军官的佃户而已。
诏令既然要张准镇守辽东,那么,永平府自然也就是张准的辖下了。这里的一切田地,当然要交给张准来处置。他们担心,张准的均田令大杀器一举,那些军户立刻就会跟随张准起来造反。谁不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田地呢?
辽东军团管辖的地区比较特别,主力是招募来的战兵,军户的数量同样不少。整个辽东辖区,总共有二十六个卫,一百多个千户所,军户最多的时候,曾经有十几万。加上余丁和家眷之类的,绝对超过五十万人。这些军户,就是辽东汉人的主要来源。
鞑子相继占领了沈阳、辽阳、广宁以后,这些军户,除了被鞑子掳走的,其他的大部分都集中在永平府,集中在抚宁卫、山海卫、开平屯卫、宁远卫、广宁卫、义州卫等地。其中,数量最多的,乃是广宁卫。
张准轻描淡写的说道:“这是不可能的,均田令必须执行。”
吴三桂最后的一丝丝希望破灭,情不自禁的有些泄气。其实,吴三桂的大部分田产,也都在辽东。现在,朝廷要他们从辽东撤走,他们的确不愿意。可是,诏令已经下来了,他们不愿意也不行。除非,是他们跟着起来造反。
在锦州造反,那可不是一个好的思路。要是在以前,还说可以不要脸,投靠鞑子,依靠鞑子的力量生存。现在,连鞑子都没的投靠了。眼看鞑子都被虎贲军揍得不成样子了,这个时候还去投靠鞑子,那不是自己找死吗?投靠蒙古人同样是不靠谱。蒙古人的实力,比鞑子还不如呢。
唯一的可能,就是投靠虎贲军。但是,这个决定,太难下了。高起潜很清楚,张准是不会要他这样的阉人的,一旦离开了崇祯皇帝,他什么都不是。为此,他必须得对崇祯皇帝千依百顺,崇祯叫他撤退,哪怕他有万千的委屈,都得乖乖的撤退。
对于吴三桂等人来说,顾忌的则是均田令的影响。他们这些当官的,积累起来的田产,那是相当不少的。好像吴三桂的名下,至少有三四千亩的田地。要他将这些田地都分给其他人,他的确不愿意。不到最后一步,他是不愿意投靠张准的。
吴三桂沉默片刻,不敢要求张准更改均田令的规定,只好转了话题说道:“高公公和大人的生意……”
张准不假思索的说道:“继续啊”
之前和高起潜的生意,利润还真是不错。京师被围困以后,物价飞涨,对于红薯、玉米等杂粮,也是相当的欢迎。铁鹞子等人,在山东以相当低的价格,大量的收购红薯、玉米,然后贩卖给高起潜,从中赚取差额,短短的时间,居然就有了十几万两银子紧张,把个铁鹞子都吓坏了。这么多的银子,他十辈子都没见过啊
如此巨额的利润,张准当然不愿意放弃,哪怕是高起潜移防了,双方的生意,还是要继续维持。相信高起潜那边,同样是如此。这位监军大人,捞钱的本领,的确是令人叹为观止。
吴三桂欲言又止。
张准随口问道:“怎么?有什么为难的问题吗?”
吴三桂慢慢的说道:“大人要不要和蒙古人建立一些关系?”
张准眼神微微一亮。
这个吴三桂,果然有意思。他知道自己需要蒙古人的战马,便主动的想和自己搞好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张准是毫不讳言的。事实上,张准不但需要蒙古人的战马,甚至还想直接从蒙古人里面组织雇佣兵。汉人的骑马功夫,需要太多的时间来训练,成本很高。相反的,要是雇佣蒙古人,成本就要低多了。
打败鞑子以后,张准的下一步目标,就是进军关中。进军关中,乃至是进军西域,离开大量的骑兵,是肯定不行的。其实,进军西域还好一些,要是进军中亚等地,难就更大了。如果没有常年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协助,汉人骑兵想要占领这里,基不可能的。当年的唐朝,也是利用突骑施、葛逻禄等民族,才将疆域扩展到中亚一带的。
张准估计,一旦要向西域进军,没有十万以上的骑兵,根本没有什么效果。而要是按照虎贲军自己的骑兵扩展速,没有十年年的时间,休想将骑兵数量扩展到十万人以上。但是如果雇佣一部分人的话,就会容易很多。
问题是,这个雇佣兵,也不是轻易组织的。将虎贲铳交给蒙古人使用,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才行。古人说得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雇佣军,必须是值得信任的人。嗯,准确的说来,是捆绑利益的人,是虎贲军可以有效控制的人。
要在蒙古部落里面,找到这样的人,当然不容易。他们的人数不能太多,太多了虎贲军不好控制一反噬一口就麻烦了。但是,他们的人数,也不能太少,太少了没办法提供足够的兵源。他们还必须有过比较良好的记录,最起码,没有杀过汉人,没有侵略过明国内地,不会引起明国百姓的反感,否则,张准也不敢雇佣他们。
显然,要获得这些蒙古部落的详细情况,需要耗费很长一段时间,说不定,还要耗费不少的成本。不过,如果有人熟悉蒙古部落内部的情况,给张准一个准确的参考,或许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
张准漫不经意的说道:“是的。”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9420
19421
19422
19423
19424
19425
19426
19427
19428
19429
19430
19431
19432
19433
19434
19435
19436
19437
19438
19439
19440
19441
19442
19443
19444
19445
19446
19447
19448
19449
19450
19451
19452
19453
19454
19455
19456
19457
19458
19459
19460
19461
19462
19463
19464
19465
19466
19467
19468
19469
19470
19471
19472
19473
19474
19475
19476
19477
19478
19479
19480
19481
19482
19483
19484
19485
19486
19487
19488
19489
19490
19491
19492
19493
19494
19495
19496
19497
19498
19499
19500
19501
19502
19503
19504
19505
19506
19507
19508
19509
19510
19511
19512
19513
19514
19515
19516
19517
19518
1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