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你这到底是去参加扬州商会,还是去攻打扬州府呢?”

    看到张准如此大阵仗出动,柳如是曾经疑惑的问道。

    “两者都是。”

    张准毫不在意的回答。

    沈凌菲在扬州商会遭遇到的阻力,依靠通常的手段肯定是无法打碎了,只有动用武力。张准亲自去扬州,就是去施展自己的武力的。要是谁敢在撞在枪口上,张准不介意拿他来开刀。

    其实,从内心来说,张准还真是希望扬州的大盐商,都拉起家丁,和虎贲军好好的对抗一阵。虎贲军抄了他们的家,足够建造更多的龙神舰甚至是金刚舰了。他才不相信江南的明朝军队,有打败虎贲军的可能。

    “都督大人,我们的西面,就是洪泽湖。”

    曹文衡忽然恭恭敬敬的说道。

    对于张准这个瘟神,曹文衡的态”是非常鲜明的”那就是尽可能不要得罪。白痴都知道,张准已经控制了兖州府,下一步就走进入淮安府。连鲁王都被他驱逐了”朝廷也没有说什么。自己一个河道总督,难道还装什么大尾巴狼不成?

    对于此次张准公然带兵从运河浩浩荡荡的南下,要说曹文衡的内心很镇定,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实上,曹文衡的内心始终是忐忑不安的,生怕张准要找点什么麻烦。不过,他也不是十分的害怕。

    他本身只有一个妻子和七个儿子”没有小妾,家里的田产也不多,完全可以满足均田令的要求。要说张准举起屠刀的话,他立刻响应均田令的号召,将名下的田产都分给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就能避过屠刀的洗礼了。

    “洪泽湖……”

    张准举着千里镜,打量着运河的西面。

    的确”在运河的西面,出现了浩浩荡荡的水面,一眼根本看不到头的。海天一色,倒也有几分的美丽。只是,洪泽湖的水面”比运河的水面,好像还要暗黄一点。这让张准觉得非常的不爽,手中的千里镜也就很没有意思的放下来。

    因为,目前的淮安府,水灾的情况,相当的严重。一旦虎贲军接手”必须投入大笔的银子,整修水利工程。虎贲军到处都要钱,一旦加上淮安府的水利工程这个沉重的负担”需要huā钱的地方更多了。但是,钱还不是最要命的。

    最要命的是”有关淮安府水灾的政治,是关系到整个中原,甚至是整个〖中〗国的,绝不是以淮安府的一府之力,又或者是以虎贲军的一军之力,就能够治好的。要想彻底的根除淮安府的水患,必须要等到虎贲军统一全国的时候,才能全面部署。在此之前,永远都是只能治标不治本。

    比如说,眼前的这个洪泽湖,要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就涉及到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涉及到山东、河南、南直隶等三个省份,超过二十个府,人口超过千万之众。这样的浩瀚工程,只有举国之力才能完成,目前肯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张准沉默良久,若有所思的说道:“听藐山公说,总督大人有完整的复淮方略,不知是否能解释一二?”

    曹文衡脸色有些苦涩的说道:“只是下官的一些臆想罢了,贻笑大方。”

    张准看看四周,缓缓的说道:“若是真的能够复淮,你必然可以名留青史。你的臆想,最好是认真的研讨研讨,或许三五年以后,或许十年以后,你的臆想,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曹文衡两眼顿时有些异样的眼神。张准的话,显然是打动了他。

    说真的,在河道总督的位置上呆了几年的时间,曹文衡对治理河道是相当热切的。他的理想,就是在自己入土之前,彻底的根除黄河、淮河两大流域的水患。

    然而,朝廷目前的混乱情况,显然是无法支持他的理想的。只有张准,只有张准一统全国以后,这个理想,才有可能实现。而张准的话,毫不掩饰的表明他对治理河道的支持。如果真的能够得到张准的支持,能够举全国之力,彻底的将黄河、淮河治理好,他曹文衡的确是可以永远青史留名的。

    只是,复淮,谈何容易啊!哪怕得到张准的全力支持,哪怕有举国之力,都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曹文衡做了五年的河道总督,真的是太清楚治理水患的难了。在这个位置上,虚耗光阴很容易,想要真正做事,的确太困难了。

    光是治理眼前的洪泽湖,就几乎耗尽了曹文衡全部的心血。而洪泽湖,只不过是淮河水患的一个节点而已。好像这样的节点,至少还有二三十个。有的节点,甚至情况比洪泽湖还要更加的糟糕。

    洪泽湖最大的问题,就是水位抬高,严重的超出周围的地域,造成地上湖的恶果。一旦缺堤,后果非常严重。有人测算过,一旦洪泽湖全面缺堤,洪水倾泻而出,足够将方圆数百里,都全部变成一片白地,连淮安府都不能幸鬼可是,洪泽湖洪水泛滥的原因,又牵扯到很很多多的方面。要彻底的治理洪泽湖”就要将所有的方面”都全部考虑到,然后多管齐下,从多个方面入手。要是只从一个方面或者是两三个方面入手”都是无法根除水患的。摁下葫芦起了飘,没有丝毫的意义。而在这些原因里面,最最关键的,还是黄河夺淮入海。

    淮河下游地势低平,田畴肥沃,宜植五谷。在秦汉时代,把天下田分为九等”江淮田为上中(第二等),除当时的关中部分地区外,是无与伦比的。涟水等地的地质考查证明,现在已经深掩地下的黑色淤土层,那个时期还是露在地表的耕地。

    古代劳动人民利用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辛勤劳作,使淮河流域一出现兴旺富有的景象。在苏州和常州等地还没有被开发出来之前”淮安府、扬州府一带,就是鱼米之乡了。“江淮熟,天下足。”“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等等谚语就是这种景象的生动写照。

    在宋代,两淮的粮食生产,几乎占了全国粮食产量的三成以上。两淮的水稻亩产,最高已经超过三百斤。可见,两淮地区的农业,是相当发达的。然而,自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黄河以后,两淮的农业生产”就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黄河的泛滥,给淮安府和扬州府,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黄河夺淮以后”淮河上中游来水,在黄水顶托下”泄流不畅,逐渐潴积于盱眙和古淮阴城之间,使得破圣塘、白水塘、富陵湖、泥墩湖、万家湖等陵塘和小湖连成一片,扩大为浩荡的洪泽湖。一旦洪水暴涨,黄、淮交并,又把繁华的古泗州城、明祖陵和沿湖的许多村落吞入湖底。

    由于黄强淮弱,黄河常倒灌入湖。泥沙淤淀,湖底日高。加上朝廷为了维持南北运河的粮运畅通,在治理黄、淮、运的策略上,采取了蓄清刷黄、引淮济运的治水方法,因而不断延长加高原来防御淮河洪水的高家堰,使之成为现在的洪泽湖大堤,洪泽湖遂成为一个著名的“悬湖”。

    “倒了高家堰,淮杨不见面。,这句顺口溜可不是开玩笑的,洪泽湖高屋建瓴的形势,对整个里下河地区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防止发生大面积的睡在,从明成祖朱棣时期就开始,河道衙门就积极的疏通高娜湖和邵伯湖之间的通道,以引淮入江。

    然而,在正德年间,淮河洪水还是冲破蒋坝洪泽湖大堤,夺路入江,固定淮河由三河经扬州入江的流路。

    事实上,黄河夺淮入海的严重后果,还不止洪泽湖一处。在淮河以北,由于黄河夺泗、夺淮,使沂水、泗水等迂回交侵,逐渐潴积形成骖马湖、黄墩湖。沂、泗洪水失去了入淮的流路,遂在骖马湖以下注入六塘河,经灌河口入海。

    沐河下游则潴积成扎埠、平墩、青伊湖等串联湖泊洼地,从蔷薇河、临洪河分流入海。原淮河的入海口则形成新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从原来的云梯关附近向东延伸六十公里,成为现在的海岸线。

    明代的淮安府,还没有今天的响水、滨海、射阳、大丰等城镇,海岸线靠近今天的盐城一带。正是因为黄河夺淮入海,带来了大量的泥沙淤积,逐渐的形成陆地,海岸线不断的向东扩展,最终才形成了今天的地图。根据测算,在明代以后,因为黄河夺淮入海,增加的土地面积,至少有两万平方公里以上。

    黄河夺淮以后,水灾连年,严重损害了两淮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泗水和淮河下游河床的淤高,黄河泄流不畅,连年决口,甚至改道。沂水、沐水、泗水等也因失去了入淮之路而随地漫流,演成水患,这使得水患的面积,扩展到了凤阳府等地。

    “说凤阳,唱风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在这句耳熟能详的凤阳huā鼓歌词的背后,其实就隐藏着大量的水患带来的悲惨景象。凤阳府一带,干旱的时候,粮食颗粒无收,下雨的时候,洪水泛滥,同样还是颗粒无收。

    当地的百姓,反复遭受旱涝灾害的影响,实在走过不下去了,只好大量的外出逃荒,四处讨饭,同时将这段凤阳huā鼓的歌词带到了全国。因为官府的治理河道不力,百姓们自然就将所有的罪过,都归咎到了朱元璋的头上。

    对于凤阳府连年遭灾的情况,作为河道总督的曹文衡自然很清楚。根据河道衙门的统计,自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淮河流域共发生两百五十多次较大水灾,平均下来,每年就有一次。

    沂、沐、泗流域的洪灾,同样很严重,有明一代,已经发生一百十多次较大水灾。洪水所到之处,淹没农田,吞噬村庄,甚至毁圯城郭。今灌南、涟水等临海县份,有时平池水深竟达一丈多深,连街市都能行船。

    洪水泛滥的时候,淮河以南的里下河平原地区,“自正德以来,每淮水盛时,西风激浪,白波如山,淮扬数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数百年矣。”可见洪灾的严重。

    浊水的到处漫流,不仅使农业连年失收,广大人民生活贫困,而且破坏了这一地区原先优越的自然条件。很多水产资源丰富的湖泊和可资排灌的河流被淤为平陆,大片沃野被流沙礓砾掩盖下去。涟水境内,有的地方流沙淤积竟达两丈多深。由于黄河夺淮造成许多河流排水不畅,还使大片土地盐咸化,成为沙卤赤地。

    泗水和淮河下游为黄河侵夺后,从两淮(淮阴、淮安)北上的漕运河道,实际上是由黄河北上。黄河的不断决溢改道,则使漕运河道随之不断改变。河身的不断淤高,又导致运河水量不足,岸窄水浅,不任重载。河道衙门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疏通河道,朝廷自然是深感窘迫,下面的人也是叫苦连天。

    疏通河道是需要钱粮的,没有抢粮,什么都做不了。而明国朝廷,眼下最缺的就是钱粮。而且,治理河道,是需要调集大量的民夫的。几十万的民夫聚集在一起,那就是一个巨大的火药桶,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一旦有火星掉进去,马上就会天下大乱。

    明国的统治者,当然不会忘记元末的惨痛教训,因此,他们要求,每次调集的民夫,绝对不能超过五万人,以免引发无法控制的动乱。当然,现在没有这个限定了。陕西流寇动辄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河道的几万民夫还算什么?

    张准不动声色的问道:“曹大人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曹文衡谨慎的回答:“治淮必先治苏”

    张准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表示赞成曹文衡的理钰曹文衡的想法的确没有错,要疏通运河,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整治黄河。要根除淮河的水患,必须将黄河这条黄色的咆哮巨龙,死死的压住。堵不如疏,向来都是如此。

    即使走到了后世,新〖中〗国也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处理的,在黄河的上游,努力种植树木,减少泥沙的来源,也ā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才最终摁住黄河的。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2025 62026 62027 62028 62029 62030 62031 62032 62033 62034 62035 62036 62037 62038 62039 62040 62041 62042 62043 62044 62045 62046 62047 62048 62049 62050 62051 62052 62053 62054 62055 62056 62057 62058 62059 62060 62061 62062 62063 62064 62065 62066 62067 62068 62069 62070 62071 62072 62073 62074 62075 62076 62077 62078 62079 62080 62081 62082 62083 62084 62085 62086 62087 62088 62089 62090 62091 62092 62093 62094 62095 62096 62097 62098 62099 62100 62101 62102 62103 62104 62105 62106 62107 62108 62109 62110 62111 62112 62113 62114 62115 62116 62117 62118 62119 62120 62121 62122 62123 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