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公路的建成,还可以有效的减少军队的数量。只要这些道路建成,虎贲军大部队调动,都可以通过高公路运行,每支部队可以控制的范围,都要大大的增

    涉及到战略层面的东西,是必须强行推广的。就好像青藏铁路,军事作用非常大”即使赔本都要搞。只有高公路网建立起来”才能更好的控制这个国家。

    要建造这么多的高公路”单独依靠虎贲军自己的力量,显然是不行的,必须将民间的资金动用起来。而要让民间舟资金动起来,就必须让别人得到利益。这是肯定的。没有利益”谁愿意给你们虎贲军修路啊?这不是白忙活吗?


------------

第826章 打造一天经济圈

    第826章打造一天经济圈

    (o826)

    【今天的第三更送到】

    “大家都知道,我们平常的老百姓出行,是非常艰难的。他们的主要出行方式,就是步行。正常人每天步行的距离,大概是五十里左右。要是过五十里,就会觉得很累。按照这样的,不要说这这个府到那个府,就是从这个县到那个县,都需要两三天的时间。”

    “云南每年上京参加科举的学子,要提前半年的时间就从家乡出,否则,就有可能错过考试的时间。大家想,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在单纯的依靠步行的年代,人们会舍得出行吗?会愿意出行吗?他们最远的出行活动,也就是到镇子上去逛一逛”

    “大家再看看各地的婚姻嫁娶情况,基本上都是同一个镇子的人互相联姻,因为这样方便会娘家,不用走得太远。要是从旁边的镇子嫁过来,回娘家的次数就要大大的减少,因为在路上耗费的时间太多,危险也会大大的增”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出行的时候,都不会愿意在半路上过夜。半路过夜,需要耗费银子不说,安全性还没有保证。这年头,出门在外,谁能说绝对保证自己的安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只有在政治最清明的时候才会出现。”

    “高公路的出现,将会大大的改善上述的各种情况。高公路的出现,可以大大的帮助民众减少出行的时间和费用,增加他们的出行次数,加强不同地区民众的交流,从而改变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改变很多人的思想观念。”

    “我还是以临清和济南之间的高公路举例。要是在平时,坐马车的话,要从临清到济南,起码要走三天,中间还要食宿。要是步行的话,可能要走五天,甚至是六天。”

    “在夜晚,你必须付出一定的费用,才能在半路找地方过夜。要是想节省费用的话,就要风餐露宿,安全性没有任何的保证。说不定一不心,就被人暗害了。这样的例子,相信大家都见得多了。”

    “因为临清到济南的交通不方便,两地民众的交流,自然不多。平时来往的,估计也就是临清的商人和济南城的商人,两地一般的百姓,相信根本没有什么见面的机会。我相信要是没有什么事,两地的百姓,不会轻易来往的。”

    “既然没有见面的机会,相信两地的百姓,也不会轻易的通婚。嗯,大户人家除外。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女儿嫁到那么远的地方,的确是太不容易了。想要回一趟娘家,在路上至少要走好多天,路上还不安全,耗费的银子也很多。”

    “如果从临清出,在一天的时间内,就可以到达济南。又或者是,从济南出,一天就可以到达临清。那么,这一切就都改变了,两地的百姓来往,必然会频繁起来。”

    “只要高公路修好,济南的婆娘,就可以嫁给临清的汉子。临清的婆娘,也可以嫁给济南的汉子。回娘家的难题,将再也不是难题。回娘家的时间缩短了,成本降低了,安全保证了,两地的人员流动,必然会加,必然会促进两城之间的更多人联姻。”

    “大家想一想,我说得对不对?要是临清和济南,真的只有一天的距离,两地的民众,是不是真的可以随时往来?来一天,回一天,只要两天的时间而已。相对于以前的来回十几天,这样的,相信谁都可以接受。”

    “他们凭什么这么快?就是凭各位的马车啊马车不但可以拉货,还可以载人的。只要高公路修好了,大家就可以每天安排固定的马车,在临清和济南之间来回跑,来回不断的运输客人,然后收取合理的费用。”

    “比如说,早上从临清出,晚上到济南。又或者是早上从济南出,晚上到临清。相信这样的安排,大部分人都会很满意的。只要来了就能坐车,半路上睡一觉,就到了目的地了。要是马车不满员,还可以在半路上客。要是马车载了,还可以加入更多的马车。这都是技术性的问题,以后大家自己研究解决。”

    “有了各位的马车往返,临清和济南的民众,就可以自由的往返两地。不需要自己租车,不需要自己携带干粮,一切,都由你们提供。他们唯一需要的,就是掏出一些银子,作为费用。”

    “至于这个费用嘛就要看各位的意思了你的马车越是高档豪华,收费就可以越贵。最经济的马车,我看每个人就算收取三钱的银子,只要有十个人,就是三两银子。这三钱的银子,相信很多人都给得起。”

    “大家在制定运输费用的时候,不要只看到钱,还要看到人员的流动。要是你的马车价格低,乘坐的客人多,你的利润自然就高。你要是将价格定的高高的,没有几个人来坐,那亏本的就是你们了。”

    张准端着茶杯,娓娓道来。

    他的口才其实不怎么好,比较擅长于对下面的士兵放声大吼,却不擅长理论性的研讨。幸好,这些来自后世的理论,只要是正常人,都是基本知道的,他照搬过来就是了。

    路通财通,这个时代的人,只能理解到最基本的含义,那就是道路好走了,货物的运输加快了,利润增加了。他们并没有理解到,道路畅通了,两地的交流,也会更加的频繁,这些频繁的交流,会带来更多的商机。

    好像临清有大量的民众到达济南,必然会给济南的客栈食肆带来大量的收入。同样的,济南有大量的民众到达临清,也会给临清的客栈食肆带来大量的收入。

    后世为什么热衷于打造一时经济圈?就是因为在一时商圈,人员的流动,货物的流动,都是非常频繁的,这些,都是商机的所在。只有大量的人流,才能带来大量的商机。

    人员的流动,正是社会向前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展,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田地上解放出来。每个人五亩地,其实无法将人束缚在田地里。在农闲时节,一个壮劳力,完全可以打理十亩甚至是二十亩的田地。

    不需要耕田种地的富余劳动力,自然就可以入城打工了。他们的到来,肯定会引起城市结构的变化。城市开办的工场,可以雇请到更多的工人。其他的各项各业,同样可以雇请到更多的人手。这一切,都会逐渐的促进社会关系的变化。

    以前,大量人员的流动,往往是逃亡、迁徙之类的,会引起朝廷极大的恐慌。他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严格限制民众的出行,严格限制人员的流动。甚至为此不惜违反社会展的自然规律,结果给社会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明朝在建国的时候,实行严格的路引制,没有官府放的路引,是不能出行的。这项制的目的,其实要是将民众都禁锢在自己的家园,禁止整个社会的人员流动。在开国的时候,情况还好一点,到明后期,这项路引制就起了反效果了。

    最明显的例子,陕西生了灾荒,大量的民众,试图进入旁边的山西、河南等地,结果遭受到官府的严厉打击,最终变成了农民大起义。其实,在灾荒刚刚生的时候,官府要是采取得力措施,将部分的难民,分流到江南地区,让他们进入工场,未必就不能挽救这场危机。民众只要有口饭吃,谁愿意造反?

    遗憾的是,明朝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方法。他们只是惯性的认为,人员的流动,是可怕的,是必须禁止的。陕西的灾民,绝对不可能离开陕西,否则,就要祸害到全国。他们要将这些灾民,都硬生生的禁锢在颗粒无收的土地上。这是置人于死地的做法,灾民们不拿起武器起来反抗就怪了。

    在虎贲军的控制下,人员的流动,是可控的,是可以挥积极左宗的。随着人员的流动,不同地域人员的相互触碰,各种各样的思想火花,也会不断的绽放。更多的先进技术,也会得到交流。

    商品加流动,人员加流动,更大地区的人,都聚集在某一个地方,必然会催生更多的工场,更多的产业。而更多的工场,更多的产业,又会催生更多的资产阶级。

    明末,已经有不少的工场主,他们就是最初的资产阶级。本来,他们是有可能改变这个国家面貌的。只可惜,鞑子的到来,让中原陷入了三百年的沉沦。在被鞑子打压了三百年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已经是奄奄一息,苟延残喘了。

    当然,这是以后的事情了。在目前,道路的作用,主要是加货物的流动,加人员的流动,将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后世热衷于打造一时经济圈,张准则准备打造一天经济圈。在十七世纪中叶,能够真正将一天经济圈打造起来,促进社会的整体展,那也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了。

    比如山东,以济南为中心,就可以打造一个一天经济圈。在这个一天经济圈里面,要囊括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兖州、青州等地。而在山东的东面,又可以以莱州府为核心,将浮山城、登州、莱阳等地,都纳入一天经济圈范围内。

    在有了高公路以后,在山东,只要两个一天的经济圈,就基本可以囊括所有的区域。相对于以前的道路而言,这绝对是一个崭新的飞跃,是前人根本不敢想的。可想而知,在一天经济圈里面,人员和物资的交流,将是如何的方便。

    “都督大人的想法,真是太令人吃惊了。”

    覃良德忍不住说道。

    他完全没有想到,张准的设想,居然是如此的荒谬,如此的天方夜谭。没错,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位盐运使大人觉得,张准的想法,的确是太荒谬了,太天方夜谭了。但是,随着张准的慢慢解说,盐运使开始觉得,张准的设想,或许并不是荒谬的,并不是天方夜谭的。或许,真的有实现的可能。

    其实,所有的一切,都在于道路。而道路的关键,又在于平直宽敞。这个年代的道路,在城市的外面,最好的乃是用碎石铺设的。要是在城市的里面,最好的则是用青石板铺设的。制约人员和物资往来的,显然是城市外面的道路。

    使用碎石铺设的道路,在遭遇雨水的时候,同样会出现麻烦,同样会变得泥泞,同样会变得坑坑洼洼的。普通的泥路,就更加的不用说了。要改变道路的根本情况,只有水泥。

    是的,水泥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明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类型,对道路的建设,也是根本性的质的改变。使用水泥混凝土铺设的道路,不怕雨水的冲刷,即使是下雨天,马车都可以照样在上面跑。这就是最大的优势。

    同时,水泥路面,要比碎石路面平整多了,对马车的奔跑,马车的损耗程,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在泥路上马车每个时辰,或许只能走二三十里。但是在水泥路面上,每个时辰走四五十里,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65480 165481 165482 165483 165484 165485 165486 165487 165488 165489 165490 165491 165492 165493 165494 165495 165496 165497 165498 165499 165500 165501 165502 165503 165504 165505 165506 165507 165508 165509 165510 165511 165512 165513 165514 165515 165516 165517 165518 165519 165520 165521 165522 165523 165524 165525 165526 165527 165528 165529 165530 165531 165532 165533 165534 165535 165536 165537 165538 165539 165540 165541 165542 165543 165544 165545 165546 165547 165548 165549 165550 165551 165552 165553 165554 165555 165556 165557 165558 165559 165560 165561 165562 165563 165564 165565 165566 165567 165568 165569 165570 165571 165572 165573 165574 165575 165576 165577 165578 165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