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准挥挥手,让大家都坐下来说话。
陈国喜看看四周,满怀感触的说道:“真是想不到,我们还有重返辽东的一天,还是以这样的方式重返辽东。当年我离开辽东的时候,就是在这个旅顺口上船的。我当时几乎是绝望透顶了。我们三百多人的军队,全部被打散了,根本找不到熟悉的人了。唉,真是的,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我还是忘不掉啊都是那些该死的鞑子”
石真山也是不断的感慨,苦涩的说道:“是啊当年,我也是在旅顺口上岸离开辽东的。我还是在旅顺口上岸,到达辽东的。当时,和我一起上岸的,还有其他三十七人,来自全国各地的都有。现在,就剩下我一个孤魂野鬼了。其他的三十六人,我只记得他们的名字,连他们在哪里被打死,又埋葬在哪里,都不知道。”
黄清平点点头,苦涩的说道:“是啊,我也是只记得他们的名字,他们是在哪里战死的,然后又怎么处理了,都是一概不知。上头不允许我们打听。唉,死人真是太多了。辽阳一战,我们全队几乎死光,逃出来的只有五六个人。”
杨凯德被他们勾得想起往事,闷闷的说道:“我比你还多,都死光了。除了我,足足四十九人,都死光了。张老实……”
无意中忽然提到张准的父亲,他急忙闭嘴,一脸的忧伤。其实,有关张准父亲的事情,在座的人都很清楚了。张老四(张老实)也是在旅顺口上岸,到达辽东的。结果,他站着到来辽东,回去的时候,却已经是在骨灰坛里面了。
不过,相对而言,张准父亲还是幸运的,不知道多少人死了以后,连装入骨灰坛的机会都没有。对于战死的明军,鞑子从来都不会处理的,基本上都是抛尸野外,任凭野狼吃掉。因此,每次大战以后,辽东的野狼,都眼珠子红,那都是吃人肉吃的太多的缘故。
张准勉强笑了笑,缓缓的说道:“牺牲在辽东的汉人很多,不仅仅是和我父亲一个。我父亲至少还有骨灰带回去,不知道多少人连骨灰都没有,有些人可能连名字都找不到。大家商量一下,有可能的话,就给他们立个衣冠冢。”
毛顺江点头说道:“要得能够给他们一个衣冠冢,也算是对他们的交代了。可惜了,要是他们还活着,还能看到今天,不知道该有多好啊”
张准沉吟片刻,又缓缓的说道:“除了衣冠冢,我还准备立一个纪念碑,将所有牺牲的汉人名字,都铭刻在上面,让所有的辽东人都可以看到,永远都不会忘记。”
陈国喜下意识的说道:“那得是多大的碑啊?一般的纪念碑,只怕写不下这么多人的名字?这十几年来,死在辽东的人,没有五十万,也有三十万,这么多人的名字,怎么可能写得下来?”
张准果断的说道:“没关系,纪念碑写不下,我们在下面多搞几个纪念墙,专门负责铭刻死者的名字。总之,一定要将所有人的名字,都全部刻印上去。我们要让以后的世世代代,都不要忘记在这里曾经生过什么。”
杨凯德点头说道:“我赞成。”
孟庆浩语调激昂的说道:“都督大人,我是石匠,纪念碑和纪念墙的事情,就由我来负责”
张准点点头,爽快的说道:“那就有劳孟老了。”
孟庆浩感慨的说道:“我的两个弟弟,都是在辽阳战死的,我连他们的尸都没有看到,一直觉得心里不安。要是能够在碑上留名,他们九泉之下,也可以安息了。”
说起各自的伤心事,众人免不了又是一番感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大明军队的确有太多人,将自己的性命,都留在了这片热土之上。这次重返辽东,他们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缅怀过去的战友同袍,只是他们要做的第一步而已。
张准慢慢的说道:“过去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现在回想,也没有太多的意义。我们还是要着力向前看。打败鞑子以后,辽东要怎么建设,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说完,他朝刘航打个眼色。
刘航便站起来,朗声说道:“各位叔叔伯伯,按照都督大人的提议,生夏宗的下一步工作重心,就是全力以赴,进行辽东的开和建设。重点是两个方面。第一个,要积极开垦田地,种植粮食。第二个,就是尽可能的囤积木材,保证海军造船的需要。”
“因为辽东的木材,都在长白山区,我们的军队,暂时还没有控制长白山,因此,木材的事情,暂时可以缓一缓。眼下的重点,就是开垦土地,恢复粮食生产。各位对此,有什么好建议?”
黄清平想了想,有点担心的说道:“人从哪里来?”
刘航点点头,缓缓的说道:“黄叔叔问得好,要开辽东,人是关键。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什么都办不成。要开辽东,先就要有人。大家都说说,人从哪里来?”
各位老人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目光都集中在张准的身上。说真的,他们都是干活的人,动脑子的本事,不是很强,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找张准解决。
他们当然明白,辽东要开,要条件就是有足够的劳动力。问题是,这些劳动力,要从哪里来?从内地招收来?当初明国建立的时候,就是从内地迁徙大量的人口过来的。当时使用的,乃是强制的命令,机会是整个村整个村的搬迁来的。好像杨家屯,据说就是从遥远的云南搬过来的。莫非,虎贲军也要走这一步?
陈国喜说道:“玉麟,我们从山东调一些人过来?”
张准看看大家的脸色,缓缓的说道:“我不准备迁徙。”
众人疑惑的目光,再次落在张准的身上。如果不是强行迁徙的话,只怕没有人愿意来啊。和内地比起来,辽东毕竟是有一定的风险的。万一鞑子又死灰复燃,岂不是连自己的命都没有保障?
张准缓缓的说道:“我准备对均田令做出一定的修改。在辽东,每个人的田地上限,可以达到一百亩。”
陈国喜有点担心的说道:“玉麟,这不是太好?均田令要是开了口子,大家有样学样,以后……”
杨凯德他们都下意识的点点头。显然,他们都有点担心。他们最怕的就是均田令开口子,然后给别人可乘之机。事实上,明国的很多规定,都是很严格的。有史以来,再也没有什么法律,有比《大明律》更加轴线细致的。
但是,该死不死的是,大明律在非常细致周详之余,偏偏又有很多口子。这些口子,大部分都是针对士绅权贵的。结果,一来二去的,这些特殊的口子,就成了**的根本。
比如说,重罪,是法律的红线,只要犯了,就应该是重重处罚,可是法律偏偏又整出一个嫖宿**罪来。这个嫖宿**罪,要比罪轻得多了,这就等于是开口子,给有权有势有钱的人逃脱罪责的机会。
他们这些老人家,最恨的就是这个了,他们真的不愿意看到均田令有任何的口子。他们都觉得,一旦均田令开了口子,不久以后,只怕全国的田地上限,都要被提高到每人一百亩了。
张准自信的说道:“我们可以附加一些规定,比如说,只有五年的时间。只有在五年的时间里迁徙过来的,才能享受这样的政策。要是过了这个时间段,那就不能享受优惠了。”
陈国喜等人面面相觑,天天中文不语。尽管有张准的保证,他们还是觉得,这个口子开不得。一旦开了这个口子,人均田地上限一百亩的规定,规定会蔓延到全国的,不可能局限在辽东。事实证明,规定的执行是很困难的,但是要破坏它,却非常的容易。
大明国最开始的时候,不纳税的田地,其实是很少的。后来,为了提升读书人的地位,于是规定读书人的田地,可以不纳税。慢慢的,大家为了避税,就开始将名下的田地,都挂靠到读书人或者是士绅的名下,久而久之,不纳税的田地,越来越多,朝廷的赋税收入,越来越少。最终,就导致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当然,他们也能明白张准的为难之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要想将更多的人口都吸引到辽东来,没有一点刺激性的好处,是根本不可能的。辽东目前还不是特别安全的,一般的人,都不会轻易的迁徙到这边来。
而张准现在最能拿出手的,最没有成本的,就是土地了。辽东这么多的土地,反正都是要人耕种的,不要说一个人一百亩,就是一个人两百亩,都是完全有可能的。辽东的人口,才有多少?后世辽宁省的耕地,足足有四亿亩啊
在这块特殊的地区,对均田令做出一些更改,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劳动力过来,的确是权宜之计。不要说一百年以后,田地够不够用,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的政策,可以在延续一百年以后,还不作出修改的。张准能看到二十年以后,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二十年以后,已经是下一代的事情了。
其实,张准也知道,均田令这里,要是开了口子,后果的确会像老人家担心的那样,肯定会蔓延到全国的。不可能辽东的田地上限就是一百亩,其他地方的就是五十亩,这种不平衡,肯定会被聪明人打破的。天底下,聪明人实在是太多了。
但是,对于张准来说,这一点并不是很重要。五十亩或者是一百亩的上限,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所有的田地,都必须纳税。因此,张准没有采取免税什么的优惠措施。因为这个口子,更容易被人钻。一旦控制不好,又要出现大量的不需要纳税的田地了。
相反的,田地上限这边,即使你能够拥有几百亩的田地,远远的出法律规定的上限,又不被人抓到把柄,但是,只要你的所有田地,都必须按照规定纳税,那么,国家的收入,就是可以保证的。不管田地在谁的名下,都必须依法纳税,这才是均田令最基本的核心要义,其他的都是细枝末节。
举个例子,要是明国现在所有的田地,都必须纳税的话,朝廷每年的赋税收入,绝对过五千万两白银,崇祯皇帝根本不需要为钱粮愁的。拥有的田地越多,纳税的数量就越多,这本身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决心将辽东的田地上限,调整到每个人一百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留住更多的辽东军。毕竟,在原来的辽东军里面,有部分人的田地数量,是过五十亩的。要是按照均田令摊分掉,对这些人有一定的影响。
这些田地,都是他们用战功拼来的,是用血和汗拼来的,和其他人的巧取豪夺,是完全不同的。要是按照均田令的规定,死死的限制在五十亩的上限,很有可能让他们的热血,受到极大的打击。
鞑子还没有完全打败,张准还需要这部分的辽东军,为打败鞑子而继续努力。保护这部分辽东人的热血和战斗动力,非常关键。他们是辽东的地头蛇,是打败鞑子的急先锋。因此,在均田令的细致规定上,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是完全必要的。
而且,就全国范围来说,张准认为,将均田令的上限,调整到一百亩,也是有好处的。特别是在进入江南以后,张准现,均田令并不是很适合江南的农业生产。江南的大农场,产业规模相当大,效益也相当高。如果强硬将其拆分,必然会导致生产力下降。
这些大农场,面积一般都在万亩以上,要是按照均田令原来的规定,必须拆分为两百人所有。显然,即使是大家族,也很难有两百人的,很难满足均田令的拆分要求。但是,如果调整到一百亩,拥有人的数量,就降低到了只有一百人。
江南那些大家族,一般都有接近百人的人口规模。这样一来,农场的主人,就可以稍作变通,继续保持这些农场的存在,农场的生产力,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这对于保证江南的生产力,还是很有好处的。张准当然不希望,自己得到的,乃是一个破破烂烂的江南。江南向来是明国的财源粮源,打烂了,对谁都没有好处。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06437
106438
106439
106440
106441
106442
106443
106444
106445
106446
106447
106448
106449
106450
106451
106452
106453
106454
106455
106456
106457
106458
106459
106460
106461
106462
106463
106464
106465
106466
106467
106468
106469
106470
106471
106472
106473
106474
106475
106476
106477
106478
106479
106480
106481
106482
106483
106484
106485
106486
106487
106488
106489
106490
106491
106492
106493
106494
106495
106496
106497
106498
106499
106500
106501
106502
106503
106504
106505
106506
106507
106508
106509
106510
106511
106512
106513
106514
106515
106516
106517
106518
106519
106520
106521
106522
106523
106524
106525
106526
106527
106528
106529
106530
106531
106532
106533
106534
106535
106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