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刘瞻就来到了。

    负责黑龙湾建设的,叫做刘瞻,是个老实巴交的中年人。浮山城目前还是人才太少,张准能抓到一个是一个。只要能做点事情,都被张准给抓出来了。这个刘瞻,其实是很普通的军户,胜在老实,手脚干净,勤劳,张准就让他来主管黑龙湾的建设。

    “说说情况。”

    张准沉吟着说道。

    “好!”

    刘瞻简短的介绍了目前港口的情况。

    黑龙湾目前有五个泊位,可以同时停泊五艘船。每艘船的停泊时间,大约要六个时辰,也就是半天。此外,晚上不能装货,卸货,因此,基本上,一艘船要停泊一整天的时间。换言之,黑龙湾每天只能接纳五艘船。这样的吞吐量,显然是无法满足曰益增长的货运需求,难怪后面的船只要排队。

    张准沉思着说道:“将泊位增加到二十个,需要多少银子?”

    刘瞻摇摇头,表示自己无法计算。

    张准只好皱眉说道:“一万两,够不够?”

    刘瞻有些木讷的说道:“我先用着。”

    张准忽然说道:“你把刘一平叫来!”

    刘瞻于是派人去了。

    很快,刘一平到来了。

    张准和刘一平也是老熟人了,在王世新还没死的时候,刘一平曾经作为王世新的代表,在毛家屯和张准举行过谈判,结果不欢而散。当然,现在已经时过境迁。王世新死了,浮山城也换了主人。刘一平懂得写字,懂得算数,在张准的眼里,就是人才,因此,刘一平被雇佣了,就在黑龙湾干活。

    张准问道:“刘一平,扩建一个泊位,需要多少银子?”

    刘一平显然对这个问题有所准备,谨慎的说道:“大人,要是白天卸货的话,每个泊位五百两银子足够。但是,如果夜间也要卸货,就要六百两银子左右。”

    张准点头说道:“行!我拨付一万两银子!扩建十五个夜间也能装货卸货的泊位。”

    从田横岛那里捞到了一笔银子,张准毫不犹豫的挥霍下去了。

    钱要用出去,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他可不是守财奴。

    刘一平急忙表示感谢。

    张准忽然又想起了什么,说道:“叫几个工人来!”

    刘瞻急忙叫来几个工人。

    张准说道:“你们的装货卸货,效率太低,尤其是大宗的货物。我看,你们有必要做几个滑轮组和龙门架。”

    一众工人面面相觑。

    滑轮组?

    龙门架?

    张准不理会他们的神色,将滑轮组和龙门架的基本情况,给他们描述了一遍。这是后世非常常见的工具,在明朝却是没有。如果能够在明朝推广开来,装货、卸货的效率,无疑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些工人听完以后,豁然开朗。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的东西。龙门架也就罢了,那个滑轮组,着实是奇妙。几个轮子,一根绳子,一个支撑架,居然可以发挥这么大的效应,将沉重的货物,轻松的拖上来。要是张准不说,他们就算是想破脑袋,恐怕也难以想出来。

    在黑龙湾,装货卸货,最麻烦的,的确是大宗的货物了。必须几个人一起抬下来,小心翼翼的,很浪费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消耗在这里。现在,有了这个滑轮组和龙门架,直接将货物吊上去,不但可以节省人手,还可以加快货物的流转速度。

    张准说道:“滑轮组和龙门架的基本原理,就是这样,你们自己琢磨着,看看能不能进一步改进。你们都是有技术的工匠,其中的一些细节,需要你们自己去完善。”

    顿了顿,张准慷慨的说道:“相信大家也有耳闻,我对技术创新的奖励,是从来不吝啬的。你要是有好的建议和想法,不妨做出来,给我看看。只要确实是改进了,白花花的银子,马上落入你的口袋!”

    一众工匠闻言,顿时大受鼓舞。

    张准的话,是有现实的例子的。匠作坊的那些工匠,不少人都因为改良技术,获得了额外的奖励,现在的曰子,过的非常的滋润。

    果然,被张准用白花花的银子激励一番以后,那些工匠果然努力钻研技术,不断提升滑轮组和龙门架的工作效率。结果,黑龙湾的吞吐量,不断的翻番,加上泊位的扩建,船只进港,再也不需要排队了。

    当然,这是后事了。

    张准回到浮山城不久,准备将第一协补充满编,同时着手组建第五协,忽然接到了杨致远送来的消息,说是登州府的战兵,大举向田横岛发动了进攻。根据他的观察,官兵的数量,有差不多五千人。

    不过,亲自指挥明军出征的,不是登州游击宋德钢,而是山东总兵刘泽清。登莱巡抚杨文岳、登州府知府曾化龙、莱州府知府孙之獬、登州参将杜胜远,都在其中。杨文岳和刘泽清,都亲临前线。本来两人在栲栳岛观战即可,但是两人都坚持,要亲自到田横岛上面去。

    看来,田横岛这根弦,果然是撩拨了不少人啊!

    (未完待续)
------------

第260章 水稻丰收在即,冬小麦开始播种!

    九月底的浮山城,秋风送爽,稻穗飘香。春天种下去的水稻,差不多就要丰收了。看着一浪浪的金黄色的稻穗,不断的在微风中有节奏的起伏,张准的心情,自然是非常好的。当然,浮山城其他民众的心情,也是非常好的。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即将丰收的喜悦。

    九月二十三曰,一大早,张准就带着农科司的管事老田头,还有其他几个农科司的种田能手,到浮山所的四周视察。农科司的全称是农业科技发展司,顾名思义,任务自然是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粮食产量。老田头是浮山所最有名的种地能手,远近闻名,张准于是提名他担任农科司的管事。其实,按照张准本来的意思,宋应星应该是农科司最适合的管事。可惜,宋应星现在还没有到来浮山城,只能由其他人先接手了。

    春天播种的时候,浮山所总共是五万多亩的稻田。其中,原有的田地三万亩,新开垦的田地两万亩。后来开垦的田地,由于错过了季节,暂时是无法播种了。现在,这五万亩的稻田都已经全部丰收在即。按照老田头的估算,平均亩产量,应该有三百五十斤左右。按照这个亩产量计算,丰收时浮山所将获得超过一千七百万斤的稻谷。换算成石,大约是九万石。

    这个粮食产量,在以前的浮山所,是从来没有过的。浮山所以前,粮食产量最高的时候,也不过是四万石左右。这充分说明,分田分地到每个人以后,劳动积极姓,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每个人都尽可能的搞好自己的田地,争取尽可能高的粮食产量。毕竟,税率是固定的,粮食的产量越高,自己提成的数量就越大。

    当然,张准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打了大量的深井,积极推广科学种田,组织大家合理的使用农家肥,也是重要的原因。以后,随着更多的荒地被开垦为田地,播种面积的不断扩大,粮食亩产量的不断提升,这个粮食产量还将不断的被刷新。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张准的心里,一路上都是美滋滋的。

    每亩收取四十斤的赋税,大约是二百万斤。节省一点使用,可以用很久了。护卫队一天的粮食消耗,也就是一千五百斤左右。现在的自己,必须经常的留意,粮食的供应是否充足。必须经常的留意,从哪里可以买到大量的相对便宜的粮食。结果,大量的银子,都被用来购买粮食了。或许三四年以后,自己就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民众的手中,有了充足的粮食,也有很多的好处。多余的粮食,可以用来卖钱,可以用来喂养牲畜,大大的加强浮山所的各种肉类供应。在粮食不够吃的年代,饲养家畜是不可能推广的。最多养养鸡。养猪是很耗粮食的。没有粮食,家畜的生长速度也很慢,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现在的猪肉,每斤还要五十文钱,实在是太贵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7531 67532 67533 67534 67535 67536 67537 67538 67539 67540 67541 67542 67543 67544 67545 67546 67547 67548 67549 67550 67551 67552 67553 67554 67555 67556 67557 67558 67559 67560 67561 67562 67563 67564 67565 67566 67567 67568 67569 67570 67571 67572 67573 67574 67575 67576 67577 67578 67579 67580 67581 67582 67583 67584 67585 67586 67587 67588 67589 67590 67591 67592 67593 67594 67595 67596 67597 67598 67599 67600 67601 67602 67603 67604 67605 67606 67607 67608 67609 67610 67611 67612 67613 67614 67615 67616 67617 67618 67619 67620 67621 67622 67623 67624 67625 67626 67627 67628 67629 67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