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准听到李昭辉的讲述,沉吟片刻,目光扫视了所有人一眼,缓缓的说道:“你们都是自愿来到这里的吗?”

    李昭辉肯定的说道:“当然是大人,你可以问他们。”

    张准看着后面一个很不起眼的士兵代表,随口说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个士兵立正说道:“成莫言。”

    张准点点头,随口问道:“你为什么愿意杀鞑子?”

    那个士兵狠狠的说道:“鞑子杀了我的三个亲人。我的两个哥哥,一个叔叔,都是死在鞑子的手上。我要为他们报仇雪恨。”

    张准扫了所有人一眼,冷峻的说道:“各位资源跟随我张准杀鞑子,我很荣幸虎贲军欢迎你们所有人的加入但是,有一条,我必须预先声明”

    “虎贲军和你们以前所在的军队,是有很大区别的。虎贲军有非常严格的纪律,有非常严格的技能要求,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你们仅仅有一腔热血还不够,还要适应我们这个集体。因此,我决定,给你们三个月的适应期。”

    “在这三个月的适应期里,要是你们能够遵守虎贲军的记录,达到虎贲军的技能要求,你们就是虎贲军正式的一员。如果你觉得虎贲军不适合你,你可以离开。又或者是虎贲军觉得你不适合,我们会安排你到其他的岗位。对于这一点,大家有异议吗?”

    李昭辉等人沉默片刻,纷纷说道:“没有异议。”

    张准便派人将郝林勇找来,请他负责将这些人都安排到各个部队,按照虎贲军的纪律,严格要求。对于投靠过来的明军官兵,张准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脑,而是通过严格的纪律,去掉他们身上的兵痞习气。大部分的明军官兵,都有这样的坏毛病。

    按照张准的经验,光是纪律这一关,就能够将不少的人都刷下来。明军之所以屡战屡败,战斗力羸弱,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部队的纪律严重不达标。除了一些家丁之外,其他的部队,简直就跟放羊一样。好像左良玉的部队,比土匪还要土匪,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有这样的官兵,朝廷不败亡才怪。

    没有严格的纪律,就没有严格的战斗力,这是最基本的军事常识。十、十九世纪时期的英国陆军,使用的同样是滑膛枪,在射程和准确方面,比明军的火器先进不了多少,部队的人数甚至比明军还少,但是,英国陆军就是能够横扫天下,就是能够成为当时的最强陆军。

    为什么?

    就是因为英军有严格的纪律。

    不到三十米之内,坚决不开枪,这是铁的纪律。

    相反的,明军士兵,在面对敌人的时候,往往在一百米的距离上,就不断开枪射击了。结果,除了白白的浪费弹药之外,还暴露了自己的内心的紧张和恐惧。结果,敌军一个冲击,明军往往就溃散了。

    当然,纪律只是一个方面,洗脑的程序也将同步进行。对于这些准备加入虎贲军的明军散兵来说,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牺牲的虎贲军战士装殓遗体,然后参加随后举行的葬礼。

    在黄县大战中,有两百多名的虎贲军战士牺牲。他们的遗体,将会被送回鳌山城的烈士陵园安葬。有部分人,还将送回浮山城的烈士陵园安葬。由于张准负伤,有关的葬礼,只能请郝林勇来主持了。

    李昭辉等人敬礼以后,转身去了。

    张准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的腰。格老子的腰,什么时候才能好啊?眼看着云依也来了,腰要是没好,性福生活可是没有啊只能看不能吃,这是人过的日子吗?

    第二天,有人到来,却不是杨映菡,不是云依,而是史可法。

    【今天的第三更送到大章希望大家看得愉快】


------------

第494章 史可法煽风点火

    第494章史可法煽风点火

    (o494)

    史可法不是一个人到来黄县的,陪同他到来的,还有驻守青州城的登莱总兵宋德钢。宋德钢也不是独自到来的,还带来了五百的明军,却是没有武装的。这是必然的。现在的莱州府,乃是张准的地盘,有武装的明军,根本不可能通过这里。以宋德钢对张准的了解,他可不想成为张准的靶子。所以,在到达昌乐县以后,就自动自觉的解除了武装。

    宋德钢原本驻守在青州城,听说鞑子进入山东,他同样被吓得不轻。他原来驻扎在登州城,对鞑子的凶残,多少是有些了解的。以前,由于东江镇的存在,由于大海的阻隔,登州城才可以避开鞑子的兵锋。现在,东江镇投降,登州城投降,鞑子竟然杀到山东的地面来。一旦鞑子肆虐,青州城根本阻挡不住。当真是惊恐之至。

    但是,青州城里面,被吓得最惨的,不是宋德钢,而是衡王。被张准惊吓过一次的衡王,听说鞑子占领了登州城,立刻收拾细软包袱,连夜跑到了济南城去躲避。直到现在,衡王还在济南府没有回来。尽管有消息说张准带领虎贲军,在黄县打败了鞑子,还重创了鞑子,衡王还是不敢相信。

    为了安全起见,衡王让人带信给宋德钢,要他亲自到黄县来看看,看看鞑子是不是真的被打败了。宋德钢也想知道究竟,于是就向张准申请,说要到黄县来看看。对于这个“老朋友”的请求,张准自然是批准了。刚好遇到史可法路过青州城,宋德钢就跟着一起来了。

    史可法是自动请缨到来登州府的。他从京师出的时候,正是鞑子占领山东的谣言传播得最厉害的时候。当时整个京师都在传言,说鞑子已经占领了山东了,下一步就是迂回包围京师。大概是经历的苦难太多,很多街边的百姓,说起鞑子的攻击计划,都是一套一套的,有板有眼,让人不得不相信。

    整个京师都被谣言搞得人心惶惶的,甚至连京师南方的保定府、河间府等地,都有大户人家,收拾细软包袱,进入京师避难。东厂和锦衣卫到处抓人,也无法控制谣言的传播。最后没办法,五城兵马司只好下令全城戒严,三大营也全部上街弹压,局势这才稍微好了一点。

    饶是如此,朝廷已经深深的感觉到,鞑子进入山东,对京师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一旦鞑子真的分两路会师京师的话,明国肯定会分崩离析的。而现在,唯一能够阻挡鞑子继续肆虐的,看起来只有反贼张准了。因此,尽管张准的要求很过分,他们也不得不答应。

    面对如此严重的局势,朝廷决定答应张准全部要求,要派人来给张准下诏书。内廷的太监,可能是担心半路上遇到鞑子,又或者是听信了有关太多张准的谣言,又或者是受到《讨奸檄》的影响,不是很愿意来。准备颁给张准的诏书,在内廷放了两天,还没有太监出动。

    史可法的家人史德威,跟着张慎言在莱州府转了一个月的时间,回去京师以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都全部告诉了史可法,使得史可法对莱州府很感兴趣。尤其是张慎言通过史德威告诉他,有些事情,他最好是亲自来看看,才能真正了解。这样一来,史可法对莱州府,就更加的好奇了。

    只是,他现在是一个六品的芝麻官,根本不可能通过正规的途径到来莱州府。他无意中听说内廷不敢前来莱州府颁旨,于是就主动申请,到莱州府来走一趟。既然史可法跳出来,内廷自然就乐得玉成此事了。一番暗中操作以后,史可法就带着诏书离开了京师。

    以前从京师到登州府,基本上都是在天津卫上船,走海路直接在登州城上岸的。现在,登州城被鞑子控制,自然是不可能了。必须经过德州、济南府、青州府、莱州府才能到达黄县。一路上,史可法这个弱质书生,骑马赶路,不辞辛苦,才大大的缩短了路上的时间。

    幸好,当时的很多文官,尤其是年轻的文官,都是会骑马的。有些文官的马术,还相当的好。比如说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等人,都是会骑马的。尤其是孙传庭和卢象升,骑术都是非常不错的。至于袁崇焕和毛文龙,就更加不用说了。

    这个年头,即使是文官,也极有可能要上阵指挥打仗。你要是不会骑马,想要指挥打仗,就有诸多的不便。兵贵神,这可不是说着玩得。说的不好听一点一战败,就算要逃命条腿也要比两条腿快得多。

    饶是如此,从京城出,史可法也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才来到了山东地面。当他踏入山东地面的时候,张准和多尔衮正好一个流血,一个吐血。当史可法来到黄县的时候,鞑子的尸体都已经掩埋得差不多了。对于没能赶上黄县大战,史可法当然觉得非常遗憾。明国太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了。哪怕是一场由“反贼”带来的胜利。

    张准依然是趴在木板上接见了史可法。

    “史郎中,我们又见面了。身上有伤,不能见礼,还请原谅。”张准微微苦笑着说道。史可法现在已经被降职,不是户部的郎中了,但是,他还是称呼对方史郎中。

    “都督大人一心为国,击溃建虏,实在是我等楷模。某应该向你行礼才是。请受某一拜。”史可法诚恳的说着,向张准深深的行礼。

    张准不经意的摇摇头,缓缓的说道:“宪之多礼了。咱们还是公事公办。不知道宪之从京师给我带来了什么好消息?”

    史可法挺直身躯,将携带的诏:“张准跪下接旨”

    张准苦笑着说道:“史郎中,你看我这个样子,还能三跪九叩吗?”

    史可法无语片刻。他知道张准以前接收诏书的时候,从来都不曾下跪过,一点都不将诏书的尊严放在眼里。以前宣读诏书的人,也不敢要求张准三跪九叩接诏书。因此,他离开京师的时候,就盘算着如何要张准下跪行礼,以显示朝廷和皇家的威严。要是张准不屈服,他就不宣读诏书。他准备和张准好好的熬一熬,看谁看得过谁。

    对于自己的骨气,史可法还是有几分自信的。他就不信,自己会熬不过张准。只要张准先服软,跪了下去,他跟着还有更多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将张准收复过来。没错,史可法的确是有这样的想法。他和张慎言都有这样的想法。

    只可惜,到了黄县以后,他现,张准是真的受伤了,真的无法三跪九叩。他所有的计划,都全部落空了。如果一定要张准下跪,反而显得朝廷刻薄寡恩,适得其反。无奈之下,他只好说道:“那……我宣读诏书,你听着就是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3294 23295 23296 23297 23298 23299 23300 23301 23302 23303 23304 23305 23306 23307 23308 23309 23310 23311 23312 23313 23314 23315 23316 23317 23318 23319 23320 23321 23322 23323 23324 23325 23326 23327 23328 23329 23330 23331 23332 23333 23334 23335 23336 23337 23338 23339 23340 23341 23342 23343 23344 23345 23346 23347 23348 23349 23350 23351 23352 23353 23354 23355 23356 23357 23358 23359 23360 23361 23362 23363 23364 23365 23366 23367 23368 23369 23370 23371 23372 23373 23374 23375 23376 23377 23378 23379 23380 23381 23382 23383 23384 23385 23386 23387 23388 23389 23390 23391 23392 23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