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发动第三次的入寇,皇太极居然将这些土著都全部召集过来,可见,皇太极自己也在烦恼,建虏的人数,还是有点少啊!不得不加上这些土著居民。千万不要忽略这些土著居民的战斗力。事实证明,在某些情况下,越是未开化的野蛮人,战斗力越强。五胡乱华的时候如此,辽人、金人、蒙古人也是如此。现在,鞑子也是如此。
同时,马轶还敏锐的察觉到,鞑子的第三次入寇,极有可能是在冰天雪地里进行。因为,寒冬腊月的,明军对气候肯定不是很适应的。相反的,来自冰天雪地的鞑子,还有这些土著,却是如鱼得水。天气越是很冷,对他们越是有利。如果是在大夏天的战斗,这些土著反而承受不住。
这是很重要的情报,必须尽快的送出去。土著的到来,相信对战局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些全部土著加起来,应该都不超过一万人。在大战当中,一万人的兵力,的确不算什么。鞑子聚集到的八旗骑兵和蒙古骑兵,总数量已经超过五万人。但是,鞑子发动入寇的时间,却非常重要。
鞑子的第一次入寇,是在崇祯二年的十一月。鞑子的第二次入寇,是在崇祯七年的七月。这两次入寇,鞑子都成功的打了明军一个措手不及。如果鞑子的第三次入寇,还是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的话,明国的损失,肯定会更大。须知道,这一次,鞑子入寇的兵力,可是大大的增加了。
当初,鞑子第一次入寇,兵力只有两万人左右。鞑子的第二次入寇,兵力也不超过三万人。可是这一次,鞑子光是八旗骑兵、蒙古骑兵,就超过了五万人,再加上这些土著,再加上汉军旗,再加上朝鲜的仆从军,凑够**万人,号称十万,甚至是号称二十万,都是不成问题的。
况且,这一次鞑子的入寇,针对的主要目标,应该不是明国,而是虎贲军。要是张准无法及时判断鞑子的进攻时间,就无法即时做出完善的防御配备。就兵力而言,虎贲军和鞑子之间,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要是鞑子有数万的骑兵杀入山东,虎贲军的压力,就要大增。
关键是,时间所剩不多,如何尽快的才能将情报送出去呢?他可不能在没有借口的情况下,离开拉哈的身边。这是很容易引来怀疑的。谨慎,必须谨慎,他必须珍惜现在的身份。否则,更多有价值的情报,就要错过了。
“窝莫罗!过来!”
正在这时候,有人忽然叫道,
马轶急忙跑过来,恭维的媚笑着说道:“玛法,有什么吩咐?”
叫他做事的,乃是拉哈的长随,叫做杜尔巴的。杜尔巴原来是岳托的亲兵,骑射和肉搏功夫,都十分的了得,因此,颇有几分傲气。他一直都叫马轶“窝莫罗”(满语里面是孙子的意思),而马轶也巴结的叫他“玛法”(满语里面是祖父的意思)。
“去!”
“将这个东西送给那个女的!”
杜尔巴掏出五个沉甸甸的金锭,不耐烦的叫道。
马轶急忙接过来,眉开眼笑的说道:“玛法放心,一定送到。”
说罢,就屁颠屁颠的走开了。
老天有眼,这么快就有机会送出去情报。看来,以后还得在拉哈的身上,拼命的下功夫啊!**不是明国的专利,咱一定要将汉人**的本领,都全部传授给三阿哥。堡垒不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吗?咱就从这个三阿哥开始。
------------
第532章 纠结的史可法
第532章 纠结的史可法
.
此时此刻的他,正离开兖州府的沂州,向青州府的安东卫进发。他刚刚押解三千九百九十九颗鞑子的首级回到京师,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又被朝廷派遣了出去。从某个角度来说,现在的他,已经成了朝廷和张准之间沟通的桥梁了。
这一次,他是按照朝廷的命令,去找张准的麻烦的。张准擅自带兵进入安东卫,支持安东卫的叛乱,还杀了山东总兵倪宠,还惊吓到鲁王府的管家。给山东造成了极大的震动,给京师也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只要提到张准这个名字,所有的朝廷大员,内心都是百感交集,五味俱全。
兖州府知府李懋芳的奏章,还有漕运总督将凤阳巡抚杨一鹏的奏章,是最先送到京师的。随后到来的,还有鲁王府的告状信。接到李懋芳和杨一鹏的奏章,内阁首辅温体仁顿时头大如斗。
东北的鞑子,中原的陕西乱军,已经让朝廷千疮百孔,疲惫不堪。作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面对越来越残败的局面,也开始萌生退意。现在的他,已经深深的感觉到,内阁首辅的宝座,真的是不好做。被这么多的事情弄得焦头烂额以后,他反而有点羡慕被他撵走的周延儒了。起码,现在的周延儒,就不用为鞑子,为乱民,为张准这些事情头痛。
不过,暂时来说,京师还是安全的。权力的味道,绝对是食髓知味,如蛆附骨的,没有人愿意主动的放弃手上的权力。因此,温体仁就盘算着多干几年,然后安安稳稳的致仕。没想到,就是在这最后几年,闹腾出这么多的事情来。在鞑子和乱民之外,又多了一个张准,让他感觉十分的头痛。
温体仁简直难以想象,要是相关的奏章,到了皇帝那里,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崇祯皇帝最近的心情,可真是不好。朝廷的财政情况是越来越枯竭了,十月份的赋税,尽管还没有收上去,但是根据初步预计,全国的赋税,绝对不会超过两百万两。河南、南直隶的很多地方,都被陕西乱军打烂了,粮食大量歉收。
崇祯皇帝为钱粮的事情,都快要愁得头发都白掉了。有小道消息,说是最近一个月,崇祯皇帝居然连一个妃子都没有宠幸。对于仅仅二十五岁的皇帝来说,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才没有半点的男女**啊!要是在这个时候,将安东卫的情况捅上去,天知道崇祯皇帝会有什么反应?
但是,这么大的事情,温体仁不可能隐瞒。况且,鲁王府的告状信,都是直接送入宫,直接送给懿安皇后和周皇后的,他根本阻拦不了。无论是懿安皇后还是周皇后,都对鲁王府很重视。要是让鲁王府的告状信,让崇祯首先知道,他反而更麻烦。
没办法,温体仁只好叫人将奏章照样送了进去,然后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准备接受崇祯的雷霆之怒。果然,看到这两份奏章,崇祯皇帝鼻子都气歪了,马上将温体仁叫来,臭骂一顿以后,让他想办法处理。崇祯皇帝怒不可遏的表示,这个张准,越来越无法无天了,一定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从勤政殿出来,温体仁一脸的无奈。
他能够有什么办法处理?
白痴都知道,要对付张准,只能是动兵。别的一切办法,都是权宜之计。这是一条养不熟的狗,你给它多少的骨头,它都能轻易的吞噬下去,不会吐半点出来。何况,朝廷也没有任何的骨头给他。朝廷自己都没有骨头吃,哪里有骨头给人?画在纸上的骨头倒是有很多。偏偏张准又不是傻瓜。连打都打不过,还谈什么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眼下,朝廷的军队,被分成两大块,一块在辽东和九边,防御蒙古和建虏。一块在中原,由卢象升和洪承畴分别统帅,正在对陕西乱军穷追猛打。在别的地方,都只有二流甚至是三流的部队。这些部队除了白白耗费钱粮,根本做不来其他事情。指望他们去围攻张准,简直是开玩笑。
朝廷一直都渴望,趁鞑子暂时无力寇边的机会,尽快的将陕西乱民压下来。要攘外必须安内,这是最基本的道理。在这个时候,从中原抽调兵力去镇压张准,绝对是不明智的。车箱峡那么好的机会,就是因为一次意外,导致乱军卷土重来,气焰更加的嚣张。朝廷一直都希望再来一次车箱峡,彻底的解决乱军。在这个节骨眼上,绝对不可能抽调卢象升又或者是洪承畴的一兵一卒。
从九边调兵,更加不明智。鞑子两次入寇以后,兵部不得不加强了对辽东的情报渗透。最近反馈过来的情报,都不是很好。有迹象表明,鞑子正在聚集兵力,有大动的意思。但是,鞑子究竟准备在哪个方向大动,兵部也不能判断。这样一来,九边的军队,是绝对不能动的。如果可能的话,还要往九边增兵。尤其是大同、宣府、蓟镇等三个地方,兵力是越多越好。
何况,朝廷就算调兵,也未必有能力将张准镇压下去。之前,莱州府知府孙之獬、登莱巡抚杨文岳和阮大铖、山东巡抚朱大典,都已经尝试过了。白白的损失了大量兵力不说,还导致张准趁机扩大地盘。原来张准只是一个浮山所,现在都名正言顺的两府一镇了。如果不调集九边的战兵或者是中原的战兵去对付张准,根本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这一点,从史可法从山东押解回来的鞑子人头上就可见一斑。原本京师沸腾的流言蜚语,在三千九百九十九颗鞑子的人头送达以后,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要破解这些流言蜚语,有什么比鞑子的首级更加有力?看到这么多的鞑子首级,就连崇祯都心定了不少。原本担心鞑子进入山东,是要抄京师的后路,现在看起来,鞑子简直是专门跑来送死的。刚好撞到张准的枪口,白白的损失了几千人。
有关黄县大战的信息,在京师同样是流言蜚语满天飞。一口气斩首四千多,在明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也难怪民众这么激动。要是朝廷早出动这么厉害的军队,鞑子哪里还有嚣张的资本啊?这段时间,要说京师最热烈的话题是什么,自然是黄县大捷了。无论是皇宫内院,还是贩夫走卒,讨论得最多的,都是此事。整个大明朝一直萎靡不振的士气,也因为黄县大捷而变得为之一振。
朝廷当然不可能让张准和虎贲军的名字,出现在官方场合。因此,朝廷对黄县大捷的宣传,都只提到笼统的山东军民,绝口不提虎贲军和张准的名字。山东巡抚朱大典被加封太子少保,平白无故的多了一分功劳。然而,这样的手法,可以蒙蔽普通的百姓,却不能蒙蔽明眼人,就连懿安皇后张嫣,都派人亲自来查看鞑子的人头,还咨询了其中的内幕。
事实上,温体仁对于鞑子首级的到来,是喜忧参半。甚至,忧愁要比喜悦更多。张准一口气就干掉了几千的鞑子,这样的战绩,已经不能用空前绝后来形容,必须用耸人听闻,骇人听闻,触目惊心之类的词语来形容。
因为,朝廷的确不愿意看到张准和他麾下的军队这么能干。尤其是他温体仁,更不愿意看到这一点。相信皇帝也未必愿意。张准和虎贲军越是厉害,大明的天下,越是危险。如果说鞑子是一群饿狼,陕西乱军是一群老鼠,这个张准,就是实实在在的老虎。
温体仁想来想去,决定还是派人去诘问一下张准。来硬的不行,那只有来软的。要是来软的也不行,才想办法考虑硬的。朝廷调兵也是要时间的。真的迫不得己,那只有抽调辽东的吴三桂所部骑兵,加上左良玉的步兵,一起围攻张准了。如果吴三桂和左良玉一起上,还无法对付张准的话,只能是让洪承畴亲自上阵了。
前去诘问张准的这个人选,只能是史可法。鞑子的首级,就是他从张准那里要回来的。看起来,张准对史可法的印象,还算不错。除了他,别的朝廷大员,轻易不敢踏上莱州府的土地。据说张准是长着一副狗脸的,随是可能翻脸动手,倪宠就是这样被杀的。温体仁当即派人将史可法找来,闻言劝慰一番,然后说明朝廷的意思。
说真的,史可法已经不太愿意和张准打交道了。他已经察觉到,张准和朝廷之间,已经完全没有了弥合的可能。从个人角度来说,史可法佩服张准的能力,但是,从伦理道德,君臣纲常的角度,他一点都不喜欢张准。那些对朝廷不敬的人,在史可法看来,都应该全部清除掉。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你专门和皇帝作对,天大的本事都没用!
但是,这件事,史可法想了想,还是答应了。他的确很愤怒。朝廷的诏书墨迹未干呢,你张准就拿来擦屁股了。这样的动作,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你的要逼迫朝廷不管不顾的去对付你吗?要是朝廷不管鞑子,不管乱民,首先拿你张准开刀,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呢!
“大人,前面就是莒南县了。”
忽然间,史可法身边的漕丁队长说道。
“莒南?”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8923
58924
58925
58926
58927
58928
58929
58930
58931
58932
58933
58934
58935
58936
58937
58938
58939
58940
58941
58942
58943
58944
58945
58946
58947
58948
58949
58950
58951
58952
58953
58954
58955
58956
58957
58958
58959
58960
58961
58962
58963
58964
58965
58966
58967
58968
58969
58970
58971
58972
58973
58974
58975
58976
58977
58978
58979
58980
58981
58982
58983
58984
58985
58986
58987
58988
58989
58990
58991
58992
58993
58994
58995
58996
58997
58998
58999
59000
59001
59002
59003
59004
59005
59006
59007
59008
59009
59010
59011
59012
59013
59014
59015
59016
59017
59018
59019
59020
59021
59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