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万事俱备,刘璋便开始了改革的第二步,对朝堂进行改革。其实大汉的三公九卿制度还是很不错的,就是在职权划分上不够清晰。不过,这也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大汉制度没有形成系统。

    就说法律,中国的法律一向刑民不分,这并不是法律的问题。中国古代的衙门囊括了一县的治安、政务、民生、教育等所有事宜。所有事都由衙门一言而决,分不分刑民,问题不是很大。可真正处理起事情,就有些含糊。故而,刘璋要将这些含糊不清的地方分开!

    部阁制度在西方国家,一直用到了现代,其实在中国古代已经有了部阁制度。譬如说明朝,在六部之上还有内阁,甚至还有司礼监,号称内相,专门为皇帝处理事务,故而明朝的皇帝最轻松,若能找到几个亲信,几乎不用干活。孰不见,万历皇帝不理朝政长达二十八年,可国内并没有什么大事!虽然也有人说,明朝之败始于万历,但明朝始终没有败亡在万历的手中!

    刘璋使用部阁制度,就是想将权利下放到内阁,若皇帝真没有本事,便让内阁掌握大权,形成议会。到时候,实行君主立宪,皇帝将成为精神领袖,而真正掌握大权的人是首相,逐渐将政体系转化。至于明主选举,刘璋相信,只要议会、内阁形成,在他的刻意引导下,一定能够逐渐完善!

    为了完善制度,刘璋取消了三公九卿,建立八部,以支持朝廷运作,分别为:管理国家农业、水利等事务的农部,尚书戏志才;主管科技发展的工部,尚书刘晔,下属左伯、马钧;主管贸易和税收的商部,尚书糜竺,下属苏双、张世平;主管全国司法的刑部,尚书田丰,下属辛毗;主管全国官员俸禄以及朝廷运作费用,并统计每年开支预算的户部,尚书刘巴,下属黄权、王累;主管全国缉盗的兵部,类似于公安部,尚书李儒,下属沮鹄;主管官员考核、升迁的吏部,尚书沮授;主管外交、礼仪的礼部,尚书廖立,下属张松。这八部由诸葛亮管理,若非无法决断的大事,无需向刘璋汇报!

    另外,还有四部读力于八部之外,并不参加朝廷的管理,这四部分别是:主管国家安全,还负有练兵和士卒思想教育任务的国防部,主要负责人是张任、赵雷,其他将军都隶属于此部;主管全国教育普及的教育部,负责人是黄承彦。主管情报的情报部,负责人是郭嘉与贾诩;还有人员不定的参谋部,主要负责分析情报,为战役、战争或者其他朝廷大事进行策划,每部尚书都兼参谋部成员。这四部只向刘璋负责,以后更是只对皇帝负责!

    十二部的建立,让朝中职权分开,所有人都感觉分工明确,办起事来更加简便。只有商部、刑部、兵部比较麻烦,田丰等人还需要派人到各地建立分部。可分部的名称实在不好听,刘璋便让刑部分部称为法院,商部分部称为税务局,兵部分部称为警察局。当然,这些现代化的名字,众人并不是很懂。不过,有刘璋解释,他们也就明白了,并感觉这些名字不错!

    朝廷内部的改革,还需要百姓明白,刘璋命各地各级官府向百姓解释新政,并告诉百姓,以后有了争端,就可以去法院进行裁决,不用担心什么案子都要打板子。虽然百姓半信半疑,但有了刘璋的保证,六州百姓倒也没有太多反对声音。再加上新法的颁布、实行,百姓对法院的信心曰益增加。

    刑部立功,兵部也不甘落后。身为执法部门,尚书李儒让沮鹄亲赴各地建立警察局,主要负责州郡一级,就类似于现在的省公安厅与市公安局。专人专用,辛毗这个狠人,在刘璋的示意下,对一些地痞流氓进行打击,还大肆清扫一些黑恶势力。被抓捕的人员都被送去与奴隶一起,为大汉的建设出力。

    也有官员看见这些地痞流氓身材魁梧,便建议刘璋让这些人去充军。可刘璋却说,军人是保护国家的人,这些破坏国家法纪的人,没有资格参军!虽然有些文士很不喜欢刘璋这么说,但他们知道刘璋对待军人的态度,也不敢多言。不过,刘璋知道这些人的姓格,找了一些由头,将他们贬出了朝堂。一个国家连军人都不受尊重,这个国家注定被外人欺负,就好像可怜的宋朝!

    制度改革了,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稳定下来。这种时候,最需要的是国内的稳定。为了让制度改革不出疏漏,刘璋命众军严守关隘,并让情报部在曹艹、孙权治下大力侦查,只要有风吹草动,都必须传入长安。

    三个月后,十二部逐渐稳定,并没有在刘璋治下引起什么波澜,而百姓也渐渐适应了新政。由于刘璋对法院的宣传,百姓从抱着怀疑与尝试的态度去告状,慢慢形成了有问题找法院的思想!正因为百姓的信赖,就连鸡毛蒜皮的事也找法院,让法院中的工作人员经验大涨。当然,最繁忙的还是警察局,百姓连丢鸡少狗的事也去报案。不过,刘璋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他将退役下来的老兵,安排在各地的警察局,倒也不愁人手不够!

    朝廷进入了稳定,造纸作坊与印刷机也准备好了,刘璋便想开始最后一项重大改革,那就是全国教育和科举制度。为了让这项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刘璋下令让造纸作坊与印刷作坊开始大规模印书!

    “秦公,印书不是问题,可我们到底印什么书?”本来刘璋想让蔡邕做教育部的主管,可蔡邕说自己年纪太大,便推荐了黄承彦,他却作为副主管帮助黄承彦。刘璋下令印书,二人实在不知道该印什么书,就来找刘璋了!

    “先印《论语》吧!”刘璋让人捧上一本书笑道:“这本论语是我给你们准备的,你们看看!”

    “这…”黄承彦与蔡邕看完,不由皱眉问道:“秦公,这里面的符号是什么?”

    刘璋道:“我叫它们标点符号,专门用于识文断句!古人的书,一句话有多种解释,就因为断句不同。我要提高百姓的道德素质,而不是要愚弄百姓。故而那些不正确的断句,都不需要!”

    “贤婿,你怎么知道你的断句就是对的?”对刘璋篡改先贤经典,蔡邕似乎有些不满!

    刘璋笑道:“我不需要知道先贤的意思,我只要大汉蓬勃发展!岳父,孔子是几百年前的人物,而几百年后,我们也是先贤。你认为我们今天说的话,到几百年后,还是正确的么?我们不应该追捧先贤,而应该从先贤身上汲取有用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对待学问、学术的正确态度!生搬硬套,只能是书蠹,于国于民都没有好处!”

    黄承彦笑道:“秦公所言甚是!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若先贤都是对的,大周也不会灭亡!”

    “黄老明鉴!”刘璋笑道:“却也不能光传授儒家的知识,否则光有道德,也无法造福百姓!我这有一篇文章,就做启蒙读物,你们拿去看看,是否适合!”

    “秦公也能写文章?在下倒要见识!”黄承彦愣了一下,别说是他,就连蔡邕也有些诧异。蔡邕认识刘璋快三十年了,就没听说刘璋写过文章!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别看蔡邕六十多了,可他的身手十分敏捷,黄承彦还没接过刘璋手中的纸张,他已经一把将文章夺过来,并开始大声朗读!

    “妙,大妙!”蔡邕读完满脸激动的说:“这篇文章作为启蒙读物,实在是妙不可言…”

    “更重要的一点,这篇文章有千余字,竟几乎没有重复,实在让老朽刮目相看!”黄承彦终于拿到文章,他仔细看了一边,脸上的惊讶久久无法散去!

    “你还真是少见多怪!”看见黄承彦脸上的惊讶,蔡邕撇了他一眼道:“季玉不仅是我的女婿,还是我的学生,写几篇妙文算什么?以前他没有什么文名,是因为他一直在习武,接着大汉动乱,他又一直在为大汉稳定而努力。如今天下趋于平稳,他写出几篇妙文,实在是很平常的事!”

    “秦公是你的学生?”黄承彦愣了一下,忽然摇头道:“我早就该想到,若非是你的学生,你怎么会把女儿嫁给他!想必,他答应了你,第二个孩子姓蔡,对吧!”

    “你还记得呢!”蔡邕哈哈笑道:“虽然季玉身为秦公,但对我这个老家伙十分尊敬。第二个孩子姓蔡,是他自己提出来的!”

    “当真?”古人最重视子嗣,听说刘璋竟然同意让儿子跟蔡邕姓,黄承彦满脸惊诧。

    “自然是真的!姓什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儿子!”刘璋耸了耸肩,在现代,子女与母亲姓并不稀奇。有些家庭,生了两个孩子,一个跟母亲姓,一个跟父亲姓,有些人还将父母的姓放在同一个名字中,形成好像复姓的名字!

    “可惜!甚是可惜!”黄承彦闻言心中大悔,他不由摇头叹道:“我为什么不早点认识秦公呢?要知道,我也有一女…”

    “黄老,你想让孔明和我拼命呢?”刘璋莞尔一笑,虽然他知道黄月英并不是丑女,但也没有将她收入房中的想法。不仅仅是因为诸葛亮,也因为他身边的妻妾很多,有些照顾不过来!

    “孔明能拼得过秦公么?”黄承彦笑道:“最近秦公可是让老朽大开眼界,不仅仅是制度改革,还有您的文采!”

    “黄老过誉了!”刘璋笑问道:“这篇文章可否作为启蒙教材?”

    “能,太能了!”黄承彦道:“老朽还没见过比这篇文章更适合启蒙的东西!”

    “那就好,也不枉我辛苦了半宿!”刘璋笑着摇了摇头,虽然他以前读过千字文,但时隔那么久,实在有些记不得了。这篇千字文是他根据记忆,自己编出来的。值得庆幸的是,他曾经跟蔡邕学习过,否则还真编不出来!

    “秦公,仅仅是一篇文章,并不足以做教材,是不是把《尚书》、《中庸》等经典也拿出来印?”读到一篇好文,自然值得高兴,可教育并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解决,还需要大量的其他书籍。在黄承彦看来,适合用于教育的书,自然是儒家经典。

    “不!”刘璋道:“印《左传》、《吕氏春秋》、《汉书》,还有《史记》!”

    “这…”蔡邕道:“《吕氏春秋》是秦国宰相吕不韦编写的,印刷这本书做教材,好么?”

    “当然!”刘璋道:“吕不韦虽然人品不咋滴,但《吕氏春秋》却包罗万象。先以《千字文》启蒙,再以《论语》明道德,读史增加智慧,最后以《吕氏春秋》开发学生的潜力,让他们选择各个领域发展,为百姓做事,这样才能让大汉富强!”

    “秦公见识果然不凡,我这就下去让人印刷这些书籍!”黄承彦躬身行礼,便要退下,可刘璋又叫住了他。

    “黄老,多印刷点论语,我要卖给曹艹、孙权麾下的世家大族!”刘璋不怀好意的笑了,他要把建造造纸作坊,以及制造印刷术的本钱收回来…

    (未完待续)
------------

第五百零九章 书与纸枕边暗探

    知识的价值是多少?没有人知道!在汉代,每一本书都很有价值。刘璋第一批纸与书并没有用于改革与教育,而是运到了巴郡,糜竺准备用这批劣质的纸与书大赚一笔。可他没想到,第一批来买书与纸的人,竟然是蜀中的世家!不过,这些世家很快就得到了刘璋的信息,自然打消了买书与纸的念头,否则糜竺过几个月一定挨骂!

    江东,秣陵。

    吴侯府议事厅中正在开会,迟迟未到的鲁肃,突然冲进了大厅。看见鲁肃匆忙的样子,孙权皱眉问道:“子敬,出了什么事?”

    “主公,刘璋在长安进行改革,将三公九卿全部裁撤,搞出了十二部!”鲁肃满脸焦急的拿着情报,可孙权却毫不在意。

    “改革变法,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子敬不必激动!”张昭也不看好刘璋,在汉代,复古复礼之风大盛,刘璋弄出了一些谁也没见过的东西,自然没人看好。人对于未知或者不能理解的事,总是充满排斥与敌视!

    “主公,刘璋做事又何曾毫无根据?”见众人竟然轻视刘璋,鲁肃咬牙从怀里掏出一沓纸道:“诸位再看看这样东西!”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2268 52269 52270 52271 52272 52273 52274 52275 52276 52277 52278 52279 52280 52281 52282 52283 52284 52285 52286 52287 52288 52289 52290 52291 52292 52293 52294 52295 52296 52297 52298 52299 52300 52301 52302 52303 52304 52305 52306 52307 52308 52309 52310 52311 52312 52313 52314 52315 52316 52317 52318 52319 52320 52321 52322 52323 52324 52325 52326 52327 52328 52329 52330 52331 52332 52333 52334 52335 52336 52337 52338 52339 52340 52341 52342 52343 52344 52345 52346 52347 52348 52349 52350 52351 52352 52353 52354 52355 52356 52357 52358 52359 52360 52361 52362 52363 52364 52365 52366 52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