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苏联这个大敌的情势下,不应该把力量消耗在征服中国这件事上。打服苏联之后,中国就是帝国碗里的肉,怎么吃怎么是。所以,暂时不妨做出些退让,除了满洲,其他的都可以归还中国。
这种意见自然不会被采纳,但支那战事出乎意料的艰困,帝国最优秀战略家的光环重又套在了石原莞尔的大脑袋上。
大会议室里,气氛异常凝重,这会儿,往昔的叫嚣一句也听不见了。
上海会战,伤亡十万,而且,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之后,却并没有摧毁支那军队的有效抵抗。
接下来,如果继续打下去,就只能取南京,攻徐州,与华北派遣军施行南北对进。
原本这个方案是备用的,是第二方案,第一方案是取南京,下武汉,迅速逼迫南京政斧投降。
现在,第一方案是绝无可能了,因为要想实施第一方案,只有在支那军队不堪一击的基础上才行。
但是,就是执行第二方案,结果如何,这些位叫嚣三个月灭亡支那的帝国精英,现在心里也全都没底了。
会议开的很沉闷,因为今天大家集体都没打鸡血,所以精神都有些萎靡不振。
载仁亲王坐在一旁,神色看似云淡风轻,但心里实际上极为焦虑。现在,支那之战,已经势成骑虎,可这个局又必须破解。
没有人想放手,但打下去,结果又实在堪虑。
上海会战虽然胜了,但实际上,这是对帝国的一次重击,因为战果与原本的期望相差太远,而支那放弃南京不守,就是对帝国的第二次重击,这使得帝国失去了大量歼灭支那军队的大好机会。
接下来,如果继续打下去,必然要进行徐州会战。
徐州会战,帝国虽然仍然占有巨大的优势,最终获胜也是必然的,但与上海会战相比,优势却又弱化了很多,而这也就是说,徐州会战要比上海会战更艰难,伤亡更惨重。
支那有无穷无尽的人力资源,而帝国不行,帝国消耗不起。
(未完待续)
------------
二七九章 丘吉尔要借刀杀人
短短几天,黑神军在万里之外的英伦三岛就变得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当然,这不是什么好名,而是恶名,黑神军成了恶魔的代名词。
更是当然,普通的英国人不会知道黑神军为什么会成为他们眼中的恶魔,他们只知道,诚实善良的英国人在异教徒的土地上传播福音,却遭到了异教徒无耻野蛮的加害。
英国人愤怒了,彻底愤怒了,尤其是在知道无耻野蛮的异教徒要他们的士兵和侨民吃猪食、干苦役之后。
但是,愤怒之后怎么办?英国人却很茫然。
此时的大英帝国已然不再是一次大战之前的大英帝国,一次大战改变了很多事情,尤其是让曰不落帝国迅速下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
英国虽然是胜利者,但其损失也是惨重之极,仅仅直接损失就达一百二十亿英镑,同时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
从一九二一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一百二十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
一九二九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生产仅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区区百分之九,金融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一九三二年,英国工业生产指数比一九二九年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三,其中生铁、钢的生产减少了一半,造船业减少百分之八十八,机器制造减产三分之一,外贸额缩减了一半以上,失业者达工人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二。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英国政斧不得不从迫切的内政问题出发,致力于经济恢复工作,而这,就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军备力量的巩固。
一九一九年,英国战时内阁规定:“作为经济节约运动的一部分,各军事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这个假定‘不列颠帝国在今后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派出远征军’”。
“十年无大战”的规定,实际上不仅仅执行了十年,而是执行了十四年。
而且,即便“十年无大战”的规定结束之后,英国因为国内问题重重,对军事领域的投入依然极其有限。
这一期间,英国经济一直没有大的起色,这就引发了更多的问题:国内政局的动荡,政权更迭极为频繁,国内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罢工浪潮汹涌澎湃。
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必然影响到了经济。
总之,英国一直处在一个恶姓循环之中,至今还没有从中解脱出来。
为此,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大英帝国,公党领袖艾德礼竟然宣称:“我们决不同意把使用武力作为执行政策的手段。”
这种话从大英帝国的政治领袖口中说出来,未免让人感到分外滑稽。
除了经济上的因素,还因为一次大战的记忆过于惨痛。
一次大战,英国直接参战六百万人,伤亡二百四十四万,战争双方开支达一千八百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各国财政一片萧条。
一次大战之前,英国人的生活极为安逸富足,所以,一次大战的惨痛对整个英国影响极其巨大,这使得英国人对战争非常反感和厌倦,并进而对战争带来的灾难极其恐惧,从而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而这,也正是后来英法等国对希特勒德国采取绥靖政策的社会基础。
所以,面对黑神军恶魔般的暴行,整个英国社会除了愤怒之外,也很是茫然。
这几天,下议院简直是吵翻天了。
哪儿都有见识浅薄的人,议院里也是如此,这些个议员老爷,有不少人的见识甚至还比不上普通的村夫村妇。
自从一次大战以来,第一次,在下议院里,战争的叫嚣是这么强烈。
温斯顿-丘吉尔坐在后排的椅子上,他脸色阴沉,始终一言不发。
对丘吉尔的态度,很多人都感到奇怪,因为丘吉尔一直是议会里最强硬的主战派,但偏偏在这个时候,他却不说话了。
一战大战后,在英国,和平主义是绝对的潮流,从政党领袖到平民百姓都鼓吹裁军,人们都以为将再也不会有一场如此残酷的战争了。
丘吉尔是议会中极少数反对裁军,并警告德国正在撕毁《凡尔赛条约》的人。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3992
83993
83994
83995
83996
83997
83998
83999
84000
84001
84002
84003
84004
84005
84006
84007
84008
84009
84010
84011
84012
84013
84014
84015
84016
84017
84018
84019
84020
84021
84022
84023
84024
84025
84026
84027
84028
84029
84030
84031
84032
84033
84034
84035
84036
84037
84038
84039
84040
84041
84042
84043
84044
84045
84046
84047
84048
84049
84050
84051
84052
84053
84054
84055
84056
84057
84058
84059
84060
84061
84062
84063
84064
84065
84066
84067
84068
84069
84070
84071
84072
84073
84074
84075
84076
84077
84078
84079
84080
84081
84082
84083
84084
84085
84086
84087
84088
84089
84090
84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