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玄微微一笑:“回禀我王,这是利用农闲时召集民伕加工的,三年时间,卫大人将城中的主要街道都上了石板,这样才能承受得住每曰牛马的践踏,要不然的话,卫大人每年都要为修路头疼。”

    孙绍转头看着卫旌,卫旌连忙上前解释道:“大王,朱崖以商立县,每天来往于码头之间的车马不计其数,臣以前是用土路的,可是朱崖多雨,一旦下雨则泥泞难行,天一晴,路又变得坑坑洼洼,极难行走,是以臣和大司农商议,利用农闲时节雇佣民伕打磨石板,把主要街道都铺上石板,如今不管晴天下雨都畅通无阻,还省下了好多修路的费用。”

    “做得好。”孙绍转过头对跟在身后的丞相虞翻和御史大夫陆绩说道:“二位以为如何?”

    虞翻心道,你都说好了,我还能有什么意见?陆绩却淡淡一笑:“好自然是好,可是大农令,我可以话在先,既然你们说是雇佣民伕所为,那自然不是免费的了,我可要查一查,你们出的工钱是不是符合我越国的标准,如果发现有克扣工钱,或者是虐待民伕的情况,可就违反了我王善待百姓的宗旨,到时候别怪我弹劾二位。”

    沈玄微微一笑:“这个自然是无需说的,御史大夫尽请去查,只要发生一件这样的事情,我和卫大人不要你弹劾,自诣廷尉府请罪。”

    “大司农底气很足啊。”虞翻似笑非笑的翻了翻眼睛。

    “不敢,只是问心无愧而已。”沈玄笑着应道。孙绍把虞翻和陆绩带到朱崖来过新年,自然是要让虞翻这个丞相看看他朱崖的治绩,变相的就是说孙绍对虞翻他们的工作不满意,虞翻又不是傻子,他当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对他朱崖挑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越是如此,沈玄才越是要让他无刺可挑,方显得自己的本事。

    孙绍含笑不语,他把虞翻他们请到朱崖来,就是让他们互相较劲的,现在一见面就杠上了,虽然速度太快了些,但是气氛还算不错,大家还算是按牌理出牌,这样就好办。他摆摆手道:“好了,几位也不要在这儿站着了,坐了十几天的船,刚上了岸,何不先休息休息,然后由大司农领着我们四处看一看,御史大夫也好抓紧时间查证一下,切不要被他们蒙了去。”

    陆绩笑了,躬身道:“大王说得正是,臣这次来可是抱着怀疑的眼光来的,少不得要鸡蛋挑骨头,找找他的麻烦。”

    众人大笑。

    回了朱崖县城,住进沈玄为孙绍准备的行宫。行宫主体建筑并不大,只是一个大宅院,但是周围的环境很不错,背山面海,海滩上还有一片片的红树森,象是一道血色长城,山坡上种了不少高大的果树,眼下虽然已经是冬季,但不少树上还结着果子,让那些从未到过朱崖的越郡人大开眼界,他们有的人已经从《新山海经》和《释名》上了解到一些朱崖的物产,可是亲眼看到了,不免还是很兴奋。

    接下来的几天,在沈玄的带领下,孙绍率领百官参观了朱崖的道术学院、工坊、养殖厂、渔湾以及集市,每到一处,沈玄都向他们详细的解释设立的宗旨、人员规模、每年的投入产出。御史大夫陆绩在倾听之余,也没有忘了自己的责任,他带着以陆珊为首的会计人员,对朱崖的相关帐务进行了一次核查,并且派出御史进行暗访,大有真要在鸡蛋里挑骨头的架势。

    虞翻和陆绩在取经和挑刺的同时,孙绍却闲得很,这一天,他在潮水退后的红树林里散步,丁奉带着摧锋营远远的护卫,石苞和邓艾带着十几个虎贲郎在十步外跟着,只有沈玄紧紧的跟在孙绍的身后,他和孙绍一样赤着脚,裤脚卷得老高,又没有穿官服,如果被人看见,谁也不会想到这两个年轻人一个是越国的国君,一个是越国的大司农。

    “默之,你这里做得不错,比我估计的还要好一些。”孙绍首先开口道:“我本来还担心朱崖生产人口太少,吃饭的人却太多,粮食供应会是个大问题,现在我放心了,朱崖完全可以成为我越国发展的模式。默之,你给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啊。”

    沈玄笑笑,低着头,看着从脚丫里挤出来的泥,过了一会儿才说道:“大王,臣开始也没想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臣那时对大王的决定也是非常怀疑。”

    “哦?是吗?”孙绍不以为忤,笑着说道:“你说来听听,我当时见你答应得爽快,一直以为你胸有成竹呢,倒是没想到你还有疑问。”

    “大王想必知道,我沈家是以经营庄园致富的吧?”沈玄歪着头,看了一眼孙绍,嘴角含笑。

    孙绍点点头,他当然知道沈家是怎么致富的。不光是沈家,江东的世家大多如此,他们虽然也经商,但是大部分财富还是以庄园自给自足的经济为主,经商并不是他们的主业,而且也是以出售自家富余的物产为主要内容,专门以贩卖为业的并不多。沈家因为沈友被孙权所杀,沈玄拒不出仕,不做官不仅没有官俸可拿,更重要的是他经商也没有特权,难免要被人勒索,所以商业所得在他的家族中占的比例更少,一直以经营庄园为主,这也是他后来不得不寻求依附孙绍的原因。

    “我一直有这个观念,或者说,是绝大部分人都有这个观念,没有人口,没有土地,怎么能保证稳定,不稳定又如何发展?朱崖有地,可是耕地少,朱崖有人,可是务农的少,正常情况下,如果治理朱崖这样的地方,应该先教他们耕种,开垦适宜耕种的荒地,男耕女织,先求温饱,如果三年耕而有一年余,那么这个县令就算当得合格了,很可能还会在考绩中得个最的评价,三考之后,升迁是不成问题的。”沈玄不紧不慢的说道:“可是,要想在三五年内把朱崖建成一个常住人口近五万,而且其中不事生产的商人占到六成以上的县城,不说别的,就说粮食供应这一项,我想就没有人可以做到。”

    “可是你做到了。”孙绍嘴角含笑的看着沈玄。

    “我是被大王逼的。”沈玄摇摇头:“前两年的时候,我最愁的就是粮食,每天都在为粮食犯愁,一到秋天,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曰南去采购粮食,为来年做准备,一旦事有不谐,朱崖就会陷入恐慌。”

    “民以食为天,没吃的,你待他再好,他也会造反的。”孙绍不笑了,他叹了一口气,他开始就预料到朱崖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没想到沈玄当时的压力有这么大,而这些沈玄从来也没有向他说过,沈玄给他写信从来不说这些困难。

    “不过,我很快就放心了。”沈玄露出了轻松的笑容:“第二年的秋天我就发现,我的运粮船刚刚到曰南,他们已经把我需要的粮食准备好了,更让我高兴的是,居然还有九真、交阯的商人等在那里,热情的邀请我们的船队到他们那儿去,说他们的粮更便宜。那一次,我一下子就买了两年的粮,船队还没有回到朱崖,合浦的商人就找上门来,抱怨我舍近求远,不到合浦买粮,反而要千里迢迢的去曰南、九真,从第三年起,我就不需要去买了,只要我把购买的数量发到各郡,到时候他们自己就把粮送来了。”

    “是吗?怪不得你那么有底气,我一向你要粮,你就上万石的向夷洲运。”

    “原因很简单,我们购买的价格是他们在本地粮价的五倍到十倍,他们就是从外地购粮转手,也有可观的利润。”沈玄笑道:“就算是现在他们互相压价,我只给他们三四倍的价格,还是有人趋之若骛。我朱崖的粮仓里足足储了可用十年的粮,大王要粮,我是求之不得,要不然的话,仓里的陈粮都没办法解决,过了三年的存粮吃起来口味可差得多。”

    “五倍到十倍,这价格确实不低,你这里的税收够用吗?”

    “够!不仅够,还绰绰有余。”沈玄哈哈一笑:“越郡的越布,临淄、襄贲的丝绸,下邳的铁,都要从我朱崖过,这些货物的价格,那可是粮食的百倍千倍啊。别的不说,临淄的丝绸一石能卖到二三十万钱,仅这一项,每年税收就足够我购买粮食了。”

    “这么贵?”孙绍有些心惊:“我听孙观说过,他们那里一石生丝卖到万钱已经很赚了。”

    “是啊,没有这么高的利润,那些青州商人会这么热情?”

    “怪不得那老家伙每次看到我都乐得嘴巴直咧,原来利润这么高啊。”孙绍一拍手,有些后悔的说道:“早知道这么赚,我就再向他讨点好处了。”

    “这不算什么,据大秦商人说,这些丝绸运到大秦的话,和黄金一样贵重,运一船丝绸回去,就等于运了一船黄金。”

    孙绍目瞪口呆,一石生丝在青州卖八千钱,按照工料价格比,织成一石丝绸的成本大概两万钱,现在使用新式织机,成本已经降低到一万五千钱左右,出售价格是三万钱左右,也就是说,这一石丝绸还没出青州,利润就高达百分之百,而运到朱崖卖给大秦商人,价格又涨了十倍,这已经是暴利了,就算刨去运费和相关税收,这里面的利润也是十分可观的。而大秦商人以一石二三十万钱的价格运回大秦,却能卖出和黄金等重的价格,那也就是说一石可以值三百到四百万钱左右,这又是十倍。从青州运到大秦,一石丝绸的价格由两三万钱变成了三四百万钱,长了一百倍,怪不得有人愿意万里迢迢,不避风险的做这个生意呢。

    “既然这么赚钱,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运到大秦去?”孙绍眼珠一转,立刻有了新的主意。

    “臣也这么想过。”沈玄笑了,“不过,那些青州商人听大秦商人一说,都怕了,不敢去。”

    “为什么?”

    “一是路途遥远,一来一去大概要一年。”沈玄掰着指头说道:“二来是海路危险,据大秦商人说,他们如果在海上遇到风浪,很可能会船毁人亡,每个因此破产的不在少路。三来海盗多,一路上的海盗就象吸血的蚂蝗一样,多如牛毛,这一大半的利润倒是替他们赚的。”

    “哈哈哈……”孙绍大笑:“海盗?哪个海盗还能比我强?我倒要看看,是他们抢我,还是我抢他们。至于船吗,那些大秦人的船我也看过,真是不值一提,如果是我们的船出海,抗风浪的能力要比他们强得多,倒是这时间,唉,那机器搞出来之前,我们虽然比他们快一些,但也有限啊。”

    “如果能降低风险,不怕海盗,就算是时间久一点,还是有人愿意去的。”沈玄道:“不过,大王如果想出海,还是先把基础打好才是道理。这可不是简单的做生意的问题,那些个海盗可不仅仅是海盗,他们背后大多有当官的影子,和海盗打仗,就是和那些王国打仗,不可轻视啊。”

    孙绍嘿嘿一笑:“官盗一家这个道理我懂的,我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嘛,这饭要一口口的吃,事要一件件的做,先等我把南海给肃清了,再去大秦。不过,你要开始收拾有关大秦的事情了,最多三五年,我就要派人去大秦看看。”

    “大王放心,臣已经开始收集这方面的消息了。”沈玄略带着些得意的笑道:“大王,臣在天竺发现了一些好铁,已经交给术学院研究了,据说打造出来的武器比下邳的铁还要好。”

    孙绍疑惑的眨了眨眼,他对印度的印象局限于阿三和光头的和尚,天竺还出好铁吗?

    “葛思真为了这件事,亲自带着人到天竺去了一趟,最后还带了几个天竺的铁匠回来,试制了两个月,总算把这个法子掌握了,最近正在试制第一批武器。”

    “怪不得他没来见我,原来在忙这个事啊。”孙绍笑了。他到朱崖好几天了,基本上想见的人都见到了,唯独葛衡一直没露面,只说是过两天就来,却没说忙什么,沈玄不说,他还真是不知道。

    “他啊,做起事来有点疯。”沈玄笑了笑:“就和那个汉中来姓蒲的铁匠一样。”

    “嘿嘿,做技术的嘛,大多有点疯的。”孙绍心有同感的笑道,“我本来还想去看看他,这么说还是别去了,免得打扰了他。”

    沈玄沉默了片刻,孙绍居然要主动去看葛衡,让他有些吃酸,可是随即又把这个心思甩出去了。葛衡是孙绍的亲信,从孙绍还困窘的时候起就跟着孙绍,孙绍能有今天的成就,葛衡是第一功臣,没有他改造的那些战船,孙绍怎么可能异军突起。孙绍对功臣这么好,不正是他所希望的事嘛。

    “大王,不仅是南海吧?”沈玄微微一笑:“臣听说,吴王最近动作不小。”

    (未完待续)
------------

第三十八章 歪理

    “听谁说的?”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0430 20431 20432 20433 20434 20435 20436 20437 20438 20439 20440 20441 20442 20443 20444 20445 20446 20447 20448 20449 20450 20451 20452 20453 20454 20455 20456 20457 20458 20459 20460 20461 20462 20463 20464 20465 20466 20467 20468 20469 20470 20471 20472 20473 20474 20475 20476 20477 20478 20479 20480 20481 20482 20483 20484 20485 20486 20487 20488 20489 20490 20491 20492 20493 20494 20495 20496 20497 20498 20499 20500 20501 20502 20503 20504 20505 20506 20507 20508 20509 20510 20511 20512 20513 20514 20515 20516 20517 20518 20519 20520 20521 20522 20523 20524 20525 20526 20527 20528 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