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半天茶,外面的天色逐渐亮了起来,等到一身爽利,情绪调动起来之后,吴节正要打开卷子做题,却听到一个孩童怯生生地站起来:“老父母,晚生……晚生要……交卷……”
知县含笑:“可答完了?”
“答……答完了……”
“好好好,把卷子上来给本官看,若真答得好,当场录取,后面两场也不用考了。”知县大为满意,在古代,能够提前交卷的大多是才思敏捷之士,这次也不会例外吧。
吴节抬头一看,那孩子十岁模样,心中不觉吃惊,难道这小家伙也是个才子,这才考了两个小时,就做完了。这家伙脑袋进水了,这么早离开考场,去耳房喝西北风吗?
不对,这孩子一脸的惊惶,说话也不利索,不像是优秀生啊。
果然,知县接过卷子只看了一眼,就紧锁起了眉头,也不说话,只无奈地挥了挥手,示意那孩子离场,显然是对那张卷子非常不满意。
果然,不片刻,衙门外面的大街上就响起了那孩子家长隔墙叫喊的声音:“三娃,考得如何了?”
童子怯生生的声音中带着哭声:“没做完,爹……我不会做啊。”
家长怒骂:“什么,没作完,没作完你就交卷了……不会做,往曰你做什么去了?我辛辛苦苦供你读书,想的就是让你光宗耀祖。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每年三两银子的学费,你这畜生就是这么糟蹋我的?回家之后,打不死你!”
估计是那孩子害怕挨打,哭逐渐大起来的哭声,有衙役的呵斥:“闹什么,肃静,里面在考试呢!考生去耳房候着吧,当这里是菜市场了?”
这阵响动惊得考场中的众人都抬起了头,一众孩童都是心有戚戚,脸色也有些发白。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他们平生第一次进考场,紧张者有之,畏惧者有之、麻木者有之,像吴节这种有者良好心态的人却是独一份。
心中觉得好笑,吴节这才翻开卷子。
在打开卷子的一刹那,吴节心中突然一凛,有一个古怪的念头。
这是梦境,这梦境中的世界同真实的历史已有很大不同,如今又飞进了我这么一只蝴蝶,会不会产生蝴蝶效应?
如果这一科的考题同历史记载不同,我该怎么办?
写八股文我可不会啊!
如果考题不一样,肯定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我先前已经在蛾子和知县面前放出大话,真做了白卷先生……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妈的,现在已经不是说可是的时候了,人死鸟朝天。
微一犹豫,吴节猛地翻看卷子,狠狠地看了一眼,心中却是一松,欢喜得几乎要笑出声来。
一样,完全一样,同历史记载完全一样。
如此说来,这个梦境就是真实的历史。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科举金光大道就在前面等着我,想不发达都难。
考卷是县衙礼房制作的,一共十四页,上面印着格子,有点像后世的稿笺纸。每页十四行,每行十八个字。
也就是说,这到题目被严格局限在三千字以内,少写可以,却不能多一个字。
另外,随卷还附了两张空白页,用来给考生打草稿。
实际上,县试的考生多是黄口小儿,很多人作八股文章都是草草千余字搞定,根本用不了三千字那么多。
能够发生下笔如流收束不住,以至于稿子不够用,考卷作废的情形大多出现在乡试、会试这种高级公务员考场里面,童子试根本不可能发生。
这次考试知县出的是一道小题。
所谓小题,就是截取《四书》中的一个句子,然后藏头去尾,让考生依照这句话的大意,写一篇文章。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出成题目,大多是《学而》;“故君子居易以诶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一句,则出成《居易》。你若不将四书背熟,根本不知道这道题目究竟说的是什么东西,考的就是学童死记硬背这种基本功,
这一场县试也同样如此,考题是《先之劳之》。
“先之劳之”一句出自《论语,子路篇》中“子路问政。子曰:‘之劳之。’益。曰:‘无倦。’”意思是,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自己率先去做并且不辞劳苦。”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回答说:“不要倦怠。”
《论语》吴节中学的时候学过几篇,也没完整读过。若不是提前知道题目,绝对是如坠五里雾中,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如今,一看到这四个字,心中却是大定。
就在前两天,他已经提前背熟了四篇范文,如今只需好好想想究竟该将那一篇抄上去。
其实,科举考场上要想考出好成绩,能写一手好文章是基础,可如果你写的东西不合考官胃口,被刷下来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揣摩主考的口味也是一个考生必须提前做好的功课。
只是,知县大人究竟什么脾姓,有喜欢什么样的文字,吴节却是一无所知。
四篇范文究竟该抄那一篇上去呢?
想了想,算了,如今也来不及费那个心思,就照最好的那篇誊录吧。
于是,他慢慢摸了墨,提起笔用工整的馆阁体将题目下好,然后破题“且天下之事未有以步趋人后为老成,以苟且图安为得计者。”
八股文有严格的格式,全文共分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刚把这一句写好,吴节就后悔了。心道:不过是一次县试,等级低,难度小,也就是后世中考的程度,我抄这么好的文章上去做什么,随便弄一篇就能将眼前这一群孩子给比下去。浪费了浪费了。
;
------------
第十五章 案首
原来,吴节抄的这篇范文正是清朝袁枚考中康熙四年进士时的会试文章。
袁枚是清朝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官至江宁知县,康熙三大家之一,是文坛的代表人物。
作为一个文科生,吴节对这人是非常熟悉的。最早知道袁枚的名字,还是看他写的那本《随园食谱》,作为一个资深吃货,如果连这本书都没读过,遇到同道却有些抬不起头来。
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道清蒸猪头的菜谱。同一般人的作法不同,这道菜在制作的时候,先得煮上一大锅黄酒,用黄酒蒸猪头,以便祛除其中的腥膻和秽物。
至于食谱中的小吃,诸如豆腐干、茴香豆什么的,更是研究清中期江南世俗文化的宝贵资料。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8968
18969
18970
18971
18972
18973
18974
18975
18976
18977
18978
18979
18980
18981
18982
18983
18984
18985
18986
18987
18988
18989
18990
18991
18992
18993
18994
18995
18996
18997
18998
18999
19000
19001
19002
19003
19004
19005
19006
19007
19008
19009
19010
19011
19012
19013
19014
19015
19016
19017
19018
19019
19020
19021
19022
19023
19024
19025
19026
19027
19028
19029
19030
19031
19032
19033
19034
19035
19036
19037
19038
19039
19040
19041
19042
19043
19044
19045
19046
19047
19048
19049
19050
19051
19052
19053
19054
19055
19056
19057
19058
19059
19060
19061
19062
19063
19064
19065
19066
19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