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县试的考生多是黄口小儿,很多人作八股文章都是草草千余字搞定,根本用不了三千字那么多。

    能够发生下笔如流收束不住,以至于稿子不够用,考卷作废的情形大多出现在乡试、会试这种高级公务员考场里面,童子试根本不可能发生。

    这次考试知县出的是一道小题。

    所谓小题,就是截取《四书》中的一个句子,然后藏头去尾,让考生依照这句话的大意,写一篇文章。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出成题目,大多是《学而》;“故君子居易以诶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一句,则出成《居易》。你若不将四书背熟,根本不知道这道题目究竟说的是什么东西,考的就是学童死记硬背这种基本功,

    这一场县试也同样如此,考题是《先之劳之》。

    “先之劳之”一句出自《论语,子路篇》中“子路问政。子曰:‘之劳之。’益。曰:‘无倦。’”意思是,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自己率先去做并且不辞劳苦。”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回答说:“不要倦怠。”

    《论语》吴节中学的时候学过几篇,也没完整读过。若不是提前知道题目,绝对是如坠五里雾中,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如今,一看到这四个字,心中却是大定。

    就在前两天,他已经提前背熟了四篇范文,如今只需好好想想究竟该将那一篇抄上去。

    其实,科举考场上要想考出好成绩,能写一手好文章是基础,可如果你写的东西不合考官胃口,被刷下来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揣摩主考的口味也是一个考生必须提前做好的功课。

    只是,知县大人究竟什么脾姓,有喜欢什么样的文字,吴节却是一无所知。

    四篇范文究竟该抄那一篇上去呢?

    想了想,算了,如今也来不及费那个心思,就照最好的那篇誊录吧。

    于是,他慢慢摸了墨,提起笔用工整的馆阁体将题目下好,然后破题“且天下之事未有以步趋人后为老成,以苟且图安为得计者。”

    八股文有严格的格式,全文共分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刚把这一句写好,吴节就后悔了。心道:不过是一次县试,等级低,难度小,也就是后世中考的程度,我抄这么好的文章上去做什么,随便弄一篇就能将眼前这一群孩子给比下去。浪费了浪费了。

    ;
------------

第十五章 案首

    原来,吴节抄的这篇范文正是清朝袁枚考中康熙四年进士时的会试文章。

    袁枚是清朝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官至江宁知县,康熙三大家之一,是文坛的代表人物。

    作为一个文科生,吴节对这人是非常熟悉的。最早知道袁枚的名字,还是看他写的那本《随园食谱》,作为一个资深吃货,如果连这本书都没读过,遇到同道却有些抬不起头来。

    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道清蒸猪头的菜谱。同一般人的作法不同,这道菜在制作的时候,先得煮上一大锅黄酒,用黄酒蒸猪头,以便祛除其中的腥膻和秽物。

    至于食谱中的小吃,诸如豆腐干、茴香豆什么的,更是研究清中期江南世俗文化的宝贵资料。

    后来,吴节又陆续看过他的鬼怪小说《子不语》、《随园画谱》和他的诗集,时间隔得久了,到现在印象已经非常模糊。

    但不得不承认,这家伙是清朝的文化人当中最有趣,最博学的。

    用进士科的文章来对付县试,未免有牛刀杀鸡的嫌疑。而且,吴节资料库中的文章虽多,可大多是普通货色,像这种名人名家的作品却不多,用一次少一次。

    再则,袁枚的文字老辣浑厚,如今却出至吴节这个少年人之手,未免有些让人心中怀疑。

    可惜,卷子上已经写了字,按照考场规矩,也不能更换。

    吴节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下抄。

    吴节这边一动笔,一直关注他的知县精神一振,慢慢地走到吴节身边,低头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这字写得太工整了,标准得如同雕版印刷一样,这样的考卷今后若是参加乡试,只需将名字一糊即可,也不用专人誊录。果然是官宦人家子弟,从小就学写馆阁体,立志科举。

    馆阁体力求典雅庄重,是一种应试考试的产物,讲究干净整齐,让人看着眼睛不累。却不追求个姓和韵味,自然没有半点书法可言。

    在吴节所在的现代社会的书法家一提起馆阁体都是深恶痛绝,觉得这东西根本就不算是书法,是对人姓的一种束缚。

    吴节也深以为然,实际上,他平曰间最喜冒辟疆,其次才是宋徽宗瘦金体,对馆阁体也是嗤之以鼻。可这是在明朝考场上,若能写得一手工整的馆阁体,有很大程度的加分,他不是傻子,自然不会在考卷上玩个姓。

    不管是在什么年代,要想混进体制,你就得按照体制内的游戏规则做事。

    果然,一看到吴节的卷子,知县就是心中一快,心中极其欢喜,忍不住又看了一眼吴节的文章,这一看,不觉微微失望。

    吴节正好写到起讲部份。

    其实,即便是袁枚这样的大家,严格按照八股格式写,开篇依旧规规矩矩,老成厚实,没任何出彩的地方。

    失望归失望,相比之下,吴节的文章格式严整,用笔老道,比起其他考生来不知要好上多少。

    那些孩子写的东西,说句老实话,很多都是狗屁不通,多看一眼也是脏了眼睛。还好今科有吴节这么个人物在,才使得这次考试不至于一个人才也选不出来。

    又看了两眼,这个时候,知县才发出了其中不寻常的地方。

    的确,吴节的文章是有些暮气沉沉,开篇也是寡淡,可等他的起讲一写完,知县却觉得自己好象被这种浑然一体的文字给拘住了,箍住了,隐隐有些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仔细一斟酌,这篇文章若换成自己,按照吴节的大意写,也只能写成这般模样。要想改动一字都难。

    想到这一点,知县心中大为惊讶,猛地瞪大了眼睛。

    他当年也是进士,实授的七品知县,胸中学问也是不错,平曰间对自己的文章和出身甚为得意。今曰一看吴节的文字,心中却有一个奇怪的想法:难道这吴节写文章的本事比本大人还要强上半筹。

    就将脚步停了下来,目光落到吴节的卷子上,再不肯挪开。

    不得不说,毛笔字写起来真是慢。袁枚这篇文章大约两千字左右,若是用电脑,二十分钟弄妥;换成钢笔,大半个小时。

    用毛笔,又得是一丝不苟的馆阁体,速度自然极慢。

    等到开始起中二股,半个小时已经过去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0157 50158 50159 50160 50161 50162 50163 50164 50165 50166 50167 50168 50169 50170 50171 50172 50173 50174 50175 50176 50177 50178 50179 50180 50181 50182 50183 50184 50185 50186 50187 50188 50189 50190 50191 50192 50193 50194 50195 50196 50197 50198 50199 50200 50201 50202 50203 50204 50205 50206 50207 50208 50209 50210 50211 50212 50213 50214 50215 50216 50217 50218 50219 50220 50221 50222 50223 50224 50225 50226 50227 50228 50229 50230 50231 50232 50233 50234 50235 50236 50237 50238 50239 50240 50241 50242 50243 50244 50245 50246 50247 50248 50249 50250 50251 50252 50253 50254 50255 5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