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知县心头那颗被满篇工整文字压得沉闷的心臆顿时一松,舒畅到极至,叫了一声好,忍不住念起了吴节刚写下的那一行文字:“必迎必送而无虚春秋,省耕省敛,而无虚岁月,生灵未动,而七十二国,潜风通鱼之心……好文章,好文章!”
前面已经写了两千多字,可说不但没有出彩之处,读之让人心中抑郁。可这句对仗工整,辞藻优美,尽显袁枚袁子才隽永风致。
这堪称画龙点睛之笔一出,就好象有人在窗户上捅了一窟窿,有清风透来,读之,当如腋生两翼,飘飘欲仙了。
吴节听到这一连串好字,知道科举路上的第一关已经顺利过去了,没有曲折,没有波澜,一切水到渠成,举重若轻。
最后那一句二十余字的结语已经不重要了,等吴节将最后一个字写完,早等在一旁边的知县一把抢过他手中毛笔,在卷子上一圈一点。
“这……”吴节惊讶地站起身来。
旁边的衙役笑道:“县尊已经当场录取你了。”
县试考场上,考官一般都会当场阅卷,碰到满意的卷子,就会提笔在上面画个记号,当场录取,谓之圈点。
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可吴节还是有些惊喜。连忙一作揖到地,再次出言询问,以确定这一点:“多谢县尊青眼。只不知,后两场考试晚生还用来吗?
“考什么考,本官点你为这一科的头名案首。”知县哈哈一笑。
这一声惊等考场里低低搔动,几十个考生的目光同时落到吴节身上,满是艳羡。
“多谢老父母,多谢老父母,晚生这就退下去了。”
“等等,虽然你得了这一科的头名,以后也不用再来考试。不过,反正现在时辰还早,本官再出一题,你作来看看。”见识到吴节的文字之后,知县有些舍不得放他走。
能够在这种死气沉沉,满眼都是垃圾文章的县试考场上看到吴节这种文字,乃是人生一大快事,若还有好文字出现,也不失为一桩佳话。
;
------------
第十六章 试贴诗(求推荐票)
外面,不断有声音传来。
正是那些考童的家长。
“你听说了没有,已逝的吴大人家的公子被县尊大老爷当场点了头名。”
“啊,不会吧,他不是个傻子吗?”
“你懂什么,人家看起来虽然傻,可未必不是个极能读书的才子。我听人说了,这读书厉害的,在其他地方大抵不那么聪明。”
“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不是说,读书读糊涂了。”
“我可没这么说,就好象瞎子吧,虽然看不见,可耳朵却比常人灵敏。可见,这人一桩强了,其他地方就会弱些。老天爷是公平的,吴大公子大概也是如此情形。”
“不愧是吴大人之后啊,中头名也是应该的。”
……
明朝的新津县城本就不大,别说如科考这种大事情,就算张家踩死一只老鼠,李家媳妇和婆婆拌了一次嘴,这种鸡毛蒜皮般的小事,片刻就能传遍大街小巷。已故吴大人家的傻公子得了今科新津津县试头名案首的消息像是长了翅膀一般,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开了。
只不过,考场之中的吴节并不知道这一点而已,但衙门外面的议论声还是不断传进来,即便不大,还是有些让人心慌。
吴节本以为交了卷就可以回家去,没想到知县偏偏不放自己走,说是要再加一题。有些像后世的附加题,不计入考试成绩。
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知县出个刁钻古怪的题目,偏偏自己有没办法做出来,那不是露馅了吗?
这段时间,吴节也有意识地看了一些八股范文,想的就是如果碰到眼前这种情形,也不至于当场抓瞎。
现在的他只能在心里暗自祷告,希望知县出的题目恰好是自己看过的。当然,这样的可能微乎其微,就算碰到自己看过的题目,可没有提前背熟,勉强作下去,不管是词语还是用典都非常容易闹笑话。
当然,表面上他还是一脸的平静,硬着头皮道:“县尊有令,敢不遵从。”
“好。”知县命人又拿来一份考卷,提起笔在上面写下题目,让衙役递给吴节。
这个时候正值考生交卷的高峰期,知县忙着阅卷,也没站在吴节身后盯着,这让吴大公子偷偷地松了一口气。
吴节接过卷子,深吸了一口气,心一横,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管他呢,作不出就作不出,反正这一科县考,知县已经当着众人之面许了我头名案首。就算这篇文章做得再臭,知县也不可能把我的名字刷下来,自己打自己的脸。
可当他一看卷子的题目,突然有种傻眼的感觉。
同起先预料的写一篇八股文不同,知县这次出的题目是写一篇试贴诗。
诗歌做为科举考试的题目在真实的历史上始于唐朝,一般都是五言或者七言,到宋时被取消,清朝康熙时,又恢复了这一考试形式。
这个时空的历史已经完全不同,没有了唐朝,隋诗自然没有唐诗那样的辉煌成就。可诗歌做为考试题目一直没保留下来,直到大卫朝理学兴盛,才被八股时文代替,变成一种可有可无的补充。
所谓试贴诗,说是写诗,其实也是八股文的变种,一样有破题、承题、起讲、中股、后股、束股,只不过用的是诗句罢了。
题目也多从前人诗句截取一段,或者一个典故一个成语。
知县今天所出的题目取自隋帝杨广《迷楼诗》,“宫木阴浓燕子飞,兴衰自古漫成悲。他曰迷楼更好景,宫中吐艳恋红辉”中“宫木阴浓燕子飞”一句。
杨广本就是一个很有才情之人,诗词本就写得极好,只不过与唐宋大家相比,也就是一个二流货色。如今,在没有唐宋的时代,此人倒是文化上的一座高峰。
真是时无英雄,但使竖子成名。
看了这句诗,吴节暗叫一声侥幸,这首诗和试帖诗的格式韵律他却是知道的,还不至于当堂交白卷丢人。
杨广的诗是他在大学时读过的,还记得。当年他是一个叛逆青年的时候,老师上课一谈起五言七言古诗,言必称李杜,吴节不屑一顾,偏偏要去研究杨广、鱼玄机这种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的二流诗人,以示自己的特立独行。
如今正好用上了,让吴节得意自己人品爆棚的同时,也不禁感慨,技多不压身,多学些知识总归是好的。
至于试贴诗,前一段时间自从立志科举入仕之后,他也有读过相关资料。只不过,试贴诗仅仅是科场上的一点添头,要想中举人中进士,八股时文才是正经,也没怎么下工夫去研究。
知道是知道,可真要让自己现场做一首诗,难度却是不小。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1220
51221
51222
51223
51224
51225
51226
51227
51228
51229
51230
51231
51232
51233
51234
51235
51236
51237
51238
51239
51240
51241
51242
51243
51244
51245
51246
51247
51248
51249
51250
51251
51252
51253
51254
51255
51256
51257
51258
51259
51260
51261
51262
51263
51264
51265
51266
51267
51268
51269
51270
51271
51272
51273
51274
51275
51276
51277
51278
51279
51280
51281
51282
51283
51284
51285
51286
51287
51288
51289
51290
51291
51292
51293
51294
51295
51296
51297
51298
51299
51300
51301
51302
51303
51304
51305
51306
51307
51308
51309
51310
51311
51312
51313
51314
51315
51316
51317
51318
5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