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弄完,其他考生都已经用完了饭。
突然间,鼓乐之声大起,士子们放放下去的那颗心猛地提了起来。就看到本科监试官在几个官员的带领下分成两排走了过来,这其中,吴节就看到严嵩、徐阶、张居正、李春芳和高拱,另外还有几个官员,也不知道名字,看他们的官服,都是二三品的补子,估计都是各部部堂和侍郎之类的高官,乃大明朝核心决策层的决策人。
下面的中式新人都是李春芳的门生,李大人朝大家点头微笑,然后目光就落到吴节和申时行身上,这两人可是他的得意学生。
又听得三声鞭响,一个老太监一道风般地跑到内阁首辅严嵩的面前耳语两声,有转身飞快地跑了。
就见保和殿前卷过一股明黄色的风,当朝天子的仪仗走了过来。吴节看得明白,辇上端坐的正是嘉靖皇帝。
皇帝身边站着黄锦,他是这一科的鉴试太监。
众考生同时将身子伏下去:“万岁,万岁,万万岁!”
嘉靖向山呼万岁的考生们摆手致意。
帝辇上了保和殿,两列大臣才缓步从殿两侧台级通过,集中到大殿前,又是一阵“万岁”声,嘉靖坐了龙墩。
从头到尾,嘉靖的目光都没有在任何一个考生脸上停留片刻,一副面无表情的模样。
接下来,有又个什么仪式,然后是一通鼓乐,也谈不上任何旋律,就一个“声音大”,吴节被这阵噪音弄得心中发慌,脑袋也隐隐发起涨来。
这简直就是一种精神折磨啊,殿试就一到题目,千余字,碰到做得快的,也就一个时辰的事情。
殿试要从上午持续到下午燕京时间四点钟的样子,这么长时间,不弄点花样出来,还真不好打发。因此,在朝廷看来,这就是一盛大的仪式,形式大于内容。
好不容易等到音乐声止了,鉴试太监黄锦高喊:“读卷大臣奏题喽!”
(未完待续)
------------
第三百六十二章 小小的失望
听到要选定题目,吴节精神一振,直起身子,抬起头看过去。
如果说这一期殿试他还有什么期待的话,那就是看皇帝出的是什么题目了,最好这道考题同真实历史上不一样,也好让自己尽情发挥。这是本次殿试的一个悬念,另外一个悬念就是自己那天在嘉靖面前自污,也不知道嘉靖对自己做何感想,还会点自己进翰林院吗?
黄锦的声音刚落,本期殿试首席读卷官,朝廷百官之首,内阁首辅、吏部尚书严嵩就将一张宗卷展开了,呈到嘉靖面前。
如果没猜错,这宗卷上面应该有十余道题目,皇帝需要在里面选出一个题目出来做为考题。
一般来说,这些题目都是由内阁的阁臣们事先拟订的。不过,今期会试考场中出了那么大一件舞弊的案子,一百多个考生作弊,副总裁赵文华还掉了脑袋。
皇帝自然不会将出题的任务交给其他人,而是自己亲自拟订。
但形式上还是要走一走的,严嵩估计也是大为不满,一脸的不自在。
嘉靖皇帝提起朱笔,正要朝题目上勾去。却停了下来,低头朝下面的考生看去。目光在人群中一阵穿梭,最后落到吴节身上。
端详半天,这才在题目上一圈,定了一道题。
黄锦:“读卷大臣谢恩。”
立即,徐阶、高拱、张居正、李春芳等人就走到严嵩身后,朝皇帝拜下去,一共有八个人。
嘉靖双手虚虚一扶,八人顺势直起了身子。
“读卷大臣宣誓!”
随着黄锦这一声喊,就听到严嵩、徐阶、张居正等人高声唱读着一篇什么文章,听韵脚应该是什么韵文吧。反正是一篇歌功颂德的文字,也不用留心去听。
严嵩等八人,乃是殿试的读卷大臣。考生在殿试中的卷子被点中之后,卷子要由这八人亲口念给皇帝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严嵩、徐阶等人应该是考生们的业师座师了。只不过,皇帝才是殿试的主考,读卷官们不能被人称之为大总裁。
等到严嵩等人唱完,吴节原本以为嘉靖会亲自颁题的。可读卷官等人却是一阵“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所坐的辇就被太监们抬起来,从殿上下来,簇拥着走了。
然后,八个读卷大臣也各自散去,估计先要回部院去处理手头政务。这几人当中,除了张居正年轻些,都是一把年纪。殿试要考一天,如果守在这里,只怕熬煎不住。再说,内阁和部院里也有不少事情。
只几个监试大臣留了下来,其中就有先前为吴节他们引路的那个礼部官员。
殿试因为关系不到,又是策论题,夹带小抄进来也没什么用处。考生们能够都到这一步,最差的也能得个正七品的知县,谁肯搞小动作自坏前程?
再说,这里是皇宫,不怕掉脑袋吗?
所以,监试大臣们都显得很轻松,等皇帝和阁相们一走,都坐到了椅子上,端起一杯浓茶提神。
考生们这才同时出了一口长气,身子松弛下去。
申时行正好坐在吴节身边,忍不住小声自言自语:“天家威严如此震撼,方才我只看到一圈明黄的光,连万岁长什么样子也没看清,惜哉惜哉!”
吴节忍不住一笑:这个申时行如今才不过二十五六岁,但胆气比起其他考生却要大得多。在真实历史上,这家伙一入阁就变得圆滑世故,和现在的模样却大不相同。
听到申时行的话,监试官眉头一皱,正要厉声呵斥,就听到“轰隆!”一声炮响,震得他将刚要说得话咽回肚子里去了。
一个监试太监长声吆吆喝道:“颁题了!”
其他考生也都同时一震。
一面大大的黄帛放到监试官手头,监试官看了一眼,立即就大声道:“时务策一道,疆防盐铁茶马要策!”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就北方边防和互市提出自己的见解,论述朝廷用盐铁与草原民族互换马匹政策的得失。
这样的题目不难,用粮食盐铁换马这一政策由来已久,从西汉时就开始了,到如今已经有一千多年,得失种种,自有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样的文章多得很,也有一定的套路可循。
考生们都是读了多年书的,这样的文章不知看过多少,如何不知道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
显然,皇帝并不想在题目上为难中式新人们。在科场舞弊鞍之后,考生们都已经知道事情的原委,知道自己会试的考题乃是皇帝御制。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2069
22070
22071
22072
22073
22074
22075
22076
22077
22078
22079
22080
22081
22082
22083
22084
22085
22086
22087
22088
22089
22090
22091
22092
22093
22094
22095
22096
22097
22098
22099
22100
22101
22102
22103
22104
22105
22106
22107
22108
22109
22110
22111
22112
22113
22114
22115
22116
22117
22118
22119
22120
22121
22122
22123
22124
22125
22126
22127
22128
22129
22130
22131
22132
22133
22134
22135
22136
22137
22138
22139
22140
22141
22142
22143
22144
22145
22146
22147
22148
22149
22150
22151
22152
22153
22154
22155
22156
22157
22158
22159
22160
22161
22162
22163
22164
22165
22166
22167
2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