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李成梁不过是一个小人物,根本就没人知道他的名字。接到辽东巡抚的折子,内阁照例出了处理意见:“可,转司礼监。”
司礼监的处理意见也很简单:“准。”
吴节拿起折子看了半天,然后走到嘉靖身边:“陛下,这份折子倒是可以看一看,这个李成梁倒是一个英勇善战之人,如今历练上几年,未必不是一员虎将。”
他倒是先赞扬起这人来。
嘉靖接过折子看了一眼:“吴爱卿也知道这人,此人是高丽内附之人,倒有几分蛮气。本来,他早就应该袭这个铁岭佥事一职的,估计是朝中没人,被压了许多年。如今既然有战功,倒也准了。”
吴节:“陛下,臣觉得,辽东那边也没什么战事,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如将他放在大同镇军中磨练。宣大军出良将,让他去那里也好。”
“好诗句,卿真是出口成诗啊!”嘉靖眼睛一亮,赞了一声:“可,批红吧。”
吴节心中一松,提起笔将李成梁发配去了大同,任朔州参将。
朔州可是大地方,比起那个没人知道的什么险山不知道好了多少。打个比方,就好象现代社会的藏省某县的县长和内地的县长,虽然都是正处,可区别却大了去。
想必李成梁也会喜极而泣,有一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
却也不亏他。
批红之后,吴节又将话题转到戚继光头上,装出一副很随意的语气,说道:“陛下,臣从福建回京之后,戚继光将军还托臣一件事情,想让臣替他在京城走走门子。”
嘉靖表情严肃起来:“走门子,他戚继光要走什么门子?”
吴节笑道:“不过是想换个地方,戚继光说,福建倭乱已平,虽有残部作乱,可有谭纶大人在,倭寇也翻不了天。如今之计,安抚甚于剿灭,政治高于军事。再留大军在福建已经没有任何必要,如今厘金已废,国家养着这么一支军队已经没有任何必要。就想请臣给他运动一下,看能不能找个好的差事,最好能够回燕京来做官,享几年清富。臣当时就道,官员任免乃是国之重器,自有万岁爷一言而绝,我们做臣子的,等着陛下的恩典就是了。”
嘉靖的面色缓和起来:“吴卿倒是个忠臣,不过,国家再留那么一支大军在福建也是没有必要,不若裁撤了。朕也想过这个事情,戚继光不是能打仗吗,就调他去大同做总兵官好了。”
吴节:“戚继光的台州军训练不易,乃是少有的虎贲之师,这么解散了,却是可惜。”
嘉靖沉吟起来。
吴节接着道:“陛下,何不将戚继光的台州军移镇去东北。这支军队训练不易,必须保留,可若让戚继光带着部属去大同,新人旧人必然有冲突,却是麻烦。不如保留建制,统统发排去东北。东北那地方地广人稀,也需移民实边。有戚继光这支军队在,一旦蒙古俺答有移同。台州军就可以与宣、大军东西对进,对蒙古保持钳形攻势。”
“好!”嘉靖猛地提起如意在玉罄上敲了一下,对走进来的太监道:“今天内阁是谁在值守?”
“回万岁爷的话,徐阁老和张、高两位阁老都在。”
嘉靖:“传他们过来。”
(未完待续)
------------
第四百四十五章 定调子
吴节也没想到内阁的三大阁相都在西苑值房,心中未免有些疑惑。
自从嘉靖于二十年前将办公地点转移到西苑,再不上朝之后,为了与他配合。内阁、司礼监都在这里设了值房,平曰间都会有一个阁臣值守。
因此,西苑也成为大明王朝事实上的中枢核心要地。
这一规矩一直延续下去,不但明朝后来的几个皇燕京在这里办公。到清朝时,满清皇帝也都住在这里。到现代社会,更是成为大名鼎鼎的中南海。
像今天这种三大阁臣同时值班的情形,以前还从来没与碰到过。
见吴节疑惑,嘉靖道:“还有半月就是春节,内阁需去年各项开支按各部和两京一十三省的实际用度整理出来,然后上报。哪些该结,哪些不该结,都要有个说话。再过得几曰,明年的几宗大开支,也得让各部提出来,户部综合算一下,然后内阁拟票,若成,就把红给批了。时辰不等人,三个阁臣已经熬了几天夜了。”
“原来年度财政会议就要举行了。”吴节恍然大悟:“难怪阁老们都在。”
自从实行厘金制度之后,没有了浩大的军费开支,国家财政算是喘了一口大气。到如今,倭寇已经剿平,未来也没有什么大的战事。部队和东南军事机关该裁撤的裁撤,该遣散的遣散,总体来说,明朝的财政还是向好的。
不过,国家如此之大,事务如此至多,到处都要用钱。没有巨大的军费开支,别处需要用钱的地方又钻了出来,按下葫芦浮起瓢,就没有个消停的时候。
如今,嘉靖又要修宫观,在西苑里大兴土木,又不肯自己掏腰包。
如此一来,国库依旧是窟窿巨大,堵不胜堵,倒苦了阁臣们。
严嵩昨天死了老婆,严府新丧,诸事繁杂,自然没办法来内阁视事。
所以,如今的内阁其实就是徐、高、张三驾马车在勉强维持。
其实,严党的倒掉估计就是最近的事情,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严嵩父子来不来内阁,已经不要紧了。
大不了,大家将来年的开支商量出一个结果之后,让严嵩这个橡皮图章拟票了事。
嘉靖回头微笑着对吴节说:“让台州军移镇去辽东一事你写个条陈出来,等下给阁老们看看。”
这算是嘉靖给吴节的一个考验,阁老们从内阁值房走到这里,大约要花十来分钟时间。
吴节必须在这十来分钟里从构思到成文,写出一篇看得过去的边策来。
一般人若是用毛笔,光誊录都不够,更别说现写一篇了。
这却难不倒吴节,其实,对于东北的边策,吴节已经想了好几年了。毕竟这关系到明朝未来的走向,关系到自己的子孙后代是否要做亡国奴的大事。
当下,吴节也不推辞,快步走到皇帝御案前,拿了铅笔,用行草飞快地写了下去。
等到三大阁员进了玉熙宫精舍,吴节这一篇六百来字的短文恰恰写完。
硬笔书法可是吴节的强项,虽然比不上用电脑打字,但相比起古人的毛笔字,堪称神速。
嘉靖见吴节文不加点,速度又如此之快,心中欣慰,暗想:“朕亲手点这个状元果然不凡,这两年来确实提朕大大地长了脸。”
嘉靖接过稿子大略看了一遍,然后将调戚继光军去东北的事情同三人说了,就将文章转了过去。
吴节这篇折子除了保举戚继光任辽东总兵官之后,还提出两点靖边策。
一,改入归流,废除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土官制度,迁移山林里的渔、猎民户屯垦,设置地方官进行管辖。如今的东北地区很多民族还在实行部落酋长统治的奴隶制度,而一旦遇到天灾,少数民族就会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进汉族地区进行抢劫。只要一开始放手抢劫,那些少民发现抢劫实在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在不肯安心生产。又因为通过抢劫,部落的势力得以壮大,渐渐尾大不掉,顿成明王朝的祸害。如果将他们都迁移到平原地区开垦,实行流官制度,就算碰到天灾,也能得到中央政斧的赈济。几代人下来,都会同化成汉人,自然就不会有以后的女真南下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9946
29947
29948
29949
29950
29951
29952
29953
29954
29955
29956
29957
29958
29959
29960
29961
29962
29963
29964
29965
29966
29967
29968
29969
29970
29971
29972
29973
29974
29975
29976
29977
29978
29979
29980
29981
29982
29983
29984
29985
29986
29987
29988
29989
29990
29991
29992
29993
29994
29995
29996
29997
29998
29999
30000
30001
30002
30003
30004
30005
30006
30007
30008
30009
30010
30011
30012
30013
30014
30015
30016
30017
30018
30019
30020
30021
30022
30023
30024
30025
30026
30027
30028
30029
30030
30031
30032
30033
30034
30035
30036
30037
30038
30039
30040
30041
30042
30043
30044
3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