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做一种新药,也有点太快了吧。”靠着暖气的是中科院药品研究所的研究员庆志勇,不像是大学里的教授隔着窗户纸看不清楚,他是经常性要对接各地制药厂的,因此很熟悉而今做一款新药的难度。

    如果50年代的中国,有现在的生物研究水平,那在抗生素大发展的热潮中,还是有一分余力的,但在84年来说,中国开发新药的能力就太弱了,尤其是竞争力薄弱,即使看准了一个靶点,预计十年二十年能做出来,也没人敢做,因万一你做到一半的时候,其他公司就可能率先做出来了,若是如此,其前期投入就全白瞎了。

    所以,时间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杨锐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做到了临床前,在庆志勇这样的专业人士眼里,基本等同于“我了个大去!”

    杨锐回答过无数类似的问题了,腼腆笑一笑说“运气好”就闭口不言了。

    反正,怎么想就是你们的事了。

    庆志勇摇摇头,道:“我们怎么就没有遇到好运的时候。”

    “我看,是咱们的机制有问题,为什么华锐实验室敢于投资,愿意投资,最后能够做出来?”有教授毫不意外的提出体制问题。现如今,这是时髦话题,就像是30年后的房价一样,哪怕你一点都不关心,你也能说出一二三五四五点出来。

    沈兴德教授是个文弱书生的模样,脱下眼镜,用衣角擦一擦,道:“也不能全然责怪体制,咱们的研究经费就那么点,再改制,难道能改出经费来?怎么用有限的经费做出有价值的成果,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以后,比如到了21世纪,咱们国家实现小康了,咱们的四化建设有了成果,经费也多起来以后,如何用大量的经费做出卓有成效的研究,就是小杨这一代人的责任了。”

    “沈教授说的好。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赶上好时间,小杨这样的年轻人,才是真正出成果的。”

    “是呀,现在学华锐做科研风险太大了。”

    “有杨锐这样的年轻人,咱们国家的生物学,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几个人以杨锐为中心说着话儿,话题却是慢慢的跑开了,谈发展谈未来谈后继子弟培养……

    杨锐听的有些不自在,这里除了他,最年轻的学者也超过45岁了,有的学者谈论的后继弟子都不是学生,而是已到而立之年的讲师甚至副教授。

    坐在这样的房间里,不得不说,杨锐还是有些压力的。

    “杨锐来了?”厨房里,忙忙碌碌的蔡院士的夫人在围裙上擦着手,走出来就上上下下的打量着杨锐。

    “您好。”杨锐连忙站起来,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称呼。按年龄叫阿姨?似乎不太对,叫蔡夫人又太生分了,叫嫂子的话……年龄差距又大了些。

    “你叫我李医生就行了。咱们各论各的。”蔡夫人似乎知道杨锐的犹豫,笑眯眯的道:“之前就听说咱们北大的杨锐长的俊,没想到这么俊,你是河东人,吃面吗?”

    “哦,河东吃面的。”杨锐有些思维混乱。

    “那你就吃面吧,我做的面还不错。不吃面的就没办法了,自己舀米饭哦。”李医生后面一句是吆喝着的,又道:“大家吃点东西啊,我下了面,弄了几个凉菜。”

    有人客气,有人自觉的站起来到厨房去端东西。

    一会儿,每人面前都有了面条和米饭,除此以外,午餐肉、夫妻肺片、凉拌木耳和腐竹拌黄瓜的四色拼盘也是满房间乱放,保证每个人面前都有。

    “大家随便吃点,垫垫肚子,吃饱了再说话。”李医生满房子的添菜添饭。

    杨锐端起面条,嗅着其中的香气,竟而也有些饿了。

    说起来,他也是晚饭没吃的人。

    面条里的内容同样很丰富,手擀面本身的韧性很好,面汤更是有鸡蛋、西红柿、香菇、红椒、油菜等多种材料,即使不配凉菜,也能很美味的吃光一碗面。

    “小杨再来一碗。”李医生看着杨锐喝完,立刻帮他添了一碗。

    杨锐不好意思的说了“谢谢”。

    李医生摆摆手,笑道:“年轻人就要多吃点,要不然怎么有力气做科研,你看老沈,沈兴德教授,他为啥做不了学部委员,就是太瘦了,年轻的时候没好好吃饭,在实验室里工作几个月就晕倒,再坚持几个星期还是得晕倒,这样怎么能出成果。”

    她这么一说,满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

    沈兴德是眼瞅着要进学部委员的人,如此调侃也受得了,只是摇头苦笑,道:“嫂子,我是看你每次都招待的这么好,要是别人,我是一定要辩一辩的,我都四五年没晕倒了啊。再说了,我年轻的时候倒是想好好吃饭呢,家里没有也没办法啊。”

    “不敢再晕倒了。”蔡教授闷头吃完一碗面,抹了抹额头上的喊,畅快的道:“你年纪大了,就多用经验,不要拼体力嘛,把拼体力的机会让给年轻人,对不对。”

    “对,你说的对,再怎么说,我也得等下一次学部委员评选。”沈兴德说着举起碗,道:“嫂子,再给我加一半,我不客气了啊。”

    “客气啥啊。”李医生笑眯眯的舀了多半碗面给沈兴德,又浇上浓浓的汤。

    一房间都是呼噜呼噜的吃面声,像极了食堂。

    伍洪波的戏谑基因再次被激活,笑道:“学部委员和学部委员也不样啊,像是研究所的,就得抽空子,找机会到大学的学部委员家蹭吃蹭喝,要不然,到了月末,家里就揭不开锅了。”

    蔡教授只轻轻的一抬眼皮,道:“正好,我儿子出京工作了,家里就我们老俩口吃饭,加你一个还好做饭。”

    杨锐忍不住笑了出来。

    曾几何时,期末考试前背书的时候,心里怒骂的名字的主人,现在竟然互损的如此市井,却也是杨锐想不到的。

    一顿便餐吃完,杨锐主动到厨房帮忙洗碗。

    李医生客气了两声也就让他帮忙了。80年代的市场不发达,除了腐竹和午餐肉这样的半成品能买得到,其他各种食材都要自己加工,蔡夫人又有自己的工作,也是忙了一整天,累坏了。

    杨锐倒是有点享受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招待餐,或者工作餐,到90年代恐怕就看不到了,那个时候,大家应当都习惯了去饭店或者酒店,最起码,像是北大生物系院长这样的人,都不用在家自己忙活做饭了。

    不过,84年还做不到如此的潇洒,现在的食品开销是家庭开销的大头,给十几个人有菜有肉的提供一餐,恐怕要花掉蔡教授小半个月的薪水,这还是教授的薪水,若是普通工人的话,恐怕得把整月的工资掏出来。

    李医生的心情似乎也不错,和杨锐合作洗碗的同时聊天,内容自然也是去铁酮。

    因为对方是医生的原因,杨锐很自然的将话题从制药转到了医药和医疗的问题。

    他详细说了自己在协和医院的所见所闻,又说了自己做药的初衷。

    李医生边干活边听,只是动作渐渐慢了下来。

    杨锐渐渐的说到了去铁胺和去铁酮的异同,特别是一个要静脉注射,也就是挂点滴,一个只需要口服的区别。

    最后,杨锐说到了价格问题,并道:“我准备将国内的授权留下来,到时候,咱们国家的地平患者,应该能用到接近成本价的去铁酮,国产药的成本都不高,去铁酮的合成也不难,不管进不进公费医疗的名单,我觉得一般人应该都能用得起,初步估计,中间型和重型的地平患者,平均延长10年的寿命,理想一点,延长15年都能做得到。”

    “如果价格能降到一个月几块钱,那就不止15年了,20年都没问题。”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2602 22603 22604 22605 22606 22607 22608 22609 22610 22611 22612 22613 22614 22615 22616 22617 22618 22619 22620 22621 22622 22623 22624 22625 22626 22627 22628 22629 22630 22631 22632 22633 22634 22635 22636 22637 22638 22639 22640 22641 22642 22643 22644 22645 22646 22647 22648 22649 22650 22651 22652 22653 22654 22655 22656 22657 22658 22659 22660 22661 22662 22663 22664 22665 22666 22667 22668 22669 22670 22671 22672 22673 22674 22675 22676 22677 22678 22679 22680 22681 22682 22683 22684 22685 22686 22687 22688 22689 22690 22691 22692 22693 22694 22695 22696 22697 22698 22699 22700 2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