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学究在谢教授眼里,或许是不错的选择,可对年少轻狂的大学生来说,简直和死掉了没什么区别。

    此时,谢教授看着陷入沉思的胥岸青,觉得自己已经完美的安慰了这个孩子,点点头,道:“以后想学植物学的知识,你随时可以来找我。”

    说完,谢教授继续自己的教学任务,一路上给学生们讲解看到的植物。

    但是和过来的时候不一样,刚刚经历了一场疑似新物种发现过程的学生们,对于熟悉的植物完全不感兴趣了,他们的目光,不停的在四周的野地上打转。

    大家都明白,山路两侧的植物,是经常被看到的,而在四周的野地上,植物们被观察到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

    没多长时间,就有同学喊了出来:“谢教授,您来看看这株植物。”

    谢教授不好厚此薄彼,只好跨过湿滑的地面,穿过一片荒草地,俯身观察。

    “胡枝子。”谢教授弯腰看了五秒钟,直起腰来。

    学生还是眼巴巴的望着谢教授。

    “豆科植物,胡枝子属。”谢教授叹口气,道:“八达岭地区,这是常见的灌木。”

    “不会是胡枝子属的新物种吗?”学生有些不甘心。

    “看枝条,看叶柄,看短刺,都是正常形态。”谢教授顿了一下,道:“我们说新物种,一般都会有比较不同的表象,然后,才要判断这些表象是否决定了物种所属的分类群。恩,大家还是应该多观察,多积累。”

    “杨锐不是都发现了。”不知什么时候,耿健来到了谢教授跟前,小声嘀咕了一声。

    谢教授叹口气,道:“发现新物种,需要运气,也需要植物学家的气质,不是说发现就发现的。”

    “谢教授,那您来看看这个。”耿健不管他说了什么,直接在跟前找了一颗不太一样的植物。

    谢教授转了转头,道:“卫矛。”

    “为毛?”耿健想了一下,脸色略变,道:“谢教授,我觉得这个植物和咱们一路看过来的植物都不太一样……”

    “卫矛!”

    “不是……您就看看呗……”

    “是冬青卫矛,一种灌木。”谢教授说过,又补充道:“这是从日本引进的观赏植物,国内栽培的很不少了。”

    耿健愣了片刻,无言以对。

    “我看这样吧,天色已经比较晚了,咱们得抓紧回去,每位同学都只限一次提问机会,可以提问,也可以不提问,另外,不允许脱离队伍50米,否则,我就要记录名单,交给你们辅导员了。”谢教授很快想出一个解决方案,勉强缓解了局面。

    这下子,即使是没有提问性质的学生,也变的忍不住了。

    谁不想自己发现一种植物啊,以后出去吹牛,至少可以说,我也对世界科研做过贡献,流过汗,吃过苦,有过人生大巅峰。

    至于谢教授,就不免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海洋。

    他发现自己也不用一路上解说植物了,凡是路过的植物,几乎都被学生们给翻了出来,而且,大家几乎都是在50米远的地方晃悠,仿佛距离土路越远,就越接近成功似的。

    白玲也忍不住拽着杨锐,要发现一个新物种。

    两人脱离了团队,在树林间若隐若现。

    (未完待续。)
------------

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命名

    谢高宜教授带队的野外调查,在杨锐制造的惊喜之后,并没有更多的收获。

    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新物种的发现,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

    若是组织一次神农架物种调查,或者海底生物分布调查什么的,发现几十个新物种再自然不过了,但在北京市上百家高校的主教学区,八达岭林区里,想找出一个新物种,这就得纯凭运气了。

    或者是金手指。

    杨锐毫无疑问的是将后人的成果拿了过来,不过,从学术角度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影响。

    这株蓝刺头属的新植物,原本就是在八达岭林区做的一次野外筛查中发现的。所谓筛查,自然就不是野外调查那么简单了,用拉网式的巡查来形容稍微有点过,但从野外生物的角度来说,其规模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了,无非是网眼大小而已。

    这样的野外筛查,是会采集许多的植物标本的,至于能否发现新物种,其实更多的取决于学者们对标准的分析和鉴定。

    就像是谢教授所言,光是北大就有成千上万种的标本等待检查,如果学者们有充足的时间的话,里面发现几十种新物种,甚至几百种新物种,都是有可能的。

    然则,生物爱好者多,真正有能力做鉴定的生物分类学家却是屈指可数。

    不过,杨锐新发现的蓝刺头属新植物,自然能够得到谢教授的优先鉴定。不光杨锐想知道结果,同行的其他24名同学,也想知道,会不会有新物种诞生。

    发现新物种什么的,虽然在学术界是很平常的事,可是,在外行人眼里,却仿佛是很重大的事,毕竟,普通人是不明白离子通道的功能性有什么重大的意义的,但普通人却往往将物种的发现看的很重要,仿佛新发现一个物种,就让人类的生物科学水平跨前了一大步似的。

    对于学生们来说,杨锐若是能够发现一个新物种的话,大家起码会得到一个新的谈资。眼瞅着就要过年了,这次回家,倒是能好好的给七大姑八大姨们,讲述一下自己的大学生活了。

    否则,每次回去,就说学会了做电泳,大家也不会当回事的――在电里游泳,无非是胆子大小的事罢了,村子里还少胆大妄为的后生吗?说不定,这位同学还要被村长警告:你是全村唯一的大学生,可不能为了练胆,把命给送了。

    总而言之,学生们都以好奇的心态,来到了离子通道实验室。

    不止是同去参加野外调查的同学们,还有生物系收到消息的许多学生,对于这株也许是北大生物学系的学生所发现的第一个新物种,好奇者大有人在。

    而在离子通道实验室内做鉴定的原因也很简单,杨锐决定首次采取pcr鉴定来源的方式。

    pcr技术自杨锐发明到现在,也就是两年时间。

    在生物分类学上使用pcr技术,是很自然的想法――pcr是复制和比较dna的技术,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生物分类学要寻找同源生物……所以,生物分类学的专家们在一年多以前,就开始应用pcr技术了。

    不过,对于8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来说,两年时间,却是如此的短暂,别说是普及了,尝试也就是刚刚开始,面向国内的pcr仪倒是简单,可试剂什么之类的并不能说是便宜,最重要的是,大部分学者还处于学习前几年的进口知识的状态,就像是高中生顾不得大学教材的变化一样,国内生物学界的总体变化依旧是迟缓的。

    谢教授身为北大的植物系教授,这一次也是想借着与杨锐的关系,开始从头学习pcr。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86123 186124 186125 186126 186127 186128 186129 186130 186131 186132 186133 186134 186135 186136 186137 186138 186139 186140 186141 186142 186143 186144 186145 186146 186147 186148 186149 186150 186151 186152 186153 186154 186155 186156 186157 186158 186159 186160 186161 186162 186163 186164 186165 186166 186167 186168 186169 186170 186171 186172 186173 186174 186175 186176 186177 186178 186179 186180 186181 186182 186183 186184 186185 186186 186187 186188 186189 186190 186191 186192 186193 186194 186195 186196 186197 186198 186199 186200 186201 186202 186203 186204 186205 186206 186207 186208 186209 186210 186211 186212 186213 186214 186215 186216 186217 186218 186219 186220 186221 18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