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杨锐是很清楚的,他们想多了。
牛视紫红质蛋白就是最好的。
就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唯一的。
剩下勉强能用的几种,或者接下来找到的品种,要么太贵,要么不够好用,要么来源不够广泛换一种其他的科研项目,用贵一点的品种,或者数量稀少一点的品种,也没什么关系,反正经费够多,熬一熬就过去了。
可惜,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机构,实在是太拼运气了。
2块钱就想买个500万回来,这种事,作为娱乐项目是不错,但是,若是将目标扩展到两千万美元的时候,还拼运气就太过分了。
因而,在猜想阶段,足够的观察量是必不可少的。
从一开始,杨锐就将最熟悉该项目,综合实力最强的苏先凯派去做牛视紫红质蛋白,也就是因为他知道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身为现役小牛,后世大牛的苏先凯,其创造力也是很快被激发了出来。
各种干粉培养基,胰蛋白酶,牛血清,以及成筐的新鲜牛眼,被送进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经过低温超速离心机,自动凝胶层析仪,蛋白质分析仪……再送去隧道显微镜下被观察,整个过程,被苏先凯一步步的分解了出来。
任何生产行为都是如此,不断的分解步骤,不断的提高熟练度,然后不断的增加产量。
同时,作为一间实验室,以及研究员,苏先凯也没有满足于单纯的生产。
简化步骤乃至于开发更好的生产方式,是他坚持在做的事。
对此,杨锐亦是颇为佩服。
换一名研究员,处在苏先凯同样的位置,说不定就认命般的做起单纯的生产了,或许只要几年的时间,这样的研究员就变成了单纯的研究工人。
苏先凯却并非如此。
他努力的做着钻研,从搞清楚每一个生产步骤开始,然后再一步步的做优化,而这些工作,是杨锐不能从书里直接抄过来的,所以,苏先凯也是做的卓有成效。
牛紫红质蛋白的产量,也是翻了倍的增长。
2倍。
4倍。
8倍。
比起最初的产能,苏先凯已是将之出人意料的提高到了十倍之多。
这个数字,也是远远超过了国外一流的实验室。
杨锐亦是悄然的松了一口气。
全面赶超这种事,从来都不是一瞬间完成的,不过,只要基础指标赶上了,后续指标再弱也弱不到哪里去。
当然,仅仅赶超国外一流实验室,并不是杨锐的目标。
当周的会议上,杨锐再次提出了要求,并直接将之写在了会议室的黑板上:“恭喜牛紫红质蛋白组产量屡创新高,请牛紫红质蛋白组再接再厉,产量再升十倍!”
苏先凯是忙到最后,才进到会议室的,看到黑板上的字迹的一瞬间,他就丧失了唿吸的勇气。
“您直接掐死我算了。”苏先凯躺倒椅子上,动都不想动了。
……(未完待续。。)
------------
第1186章 向前进
“老苏,你再坚持坚持,善始善终才对,是不是?”杨锐在会议桌上,与苏先凯亲切对话。
苏先凯的眼神,就像是跑了一千米之后,又被要求跑一万米的虚弱宅男,那是一种我好像自然但没力气了的表情。
杨锐拍拍苏先凯的肩膀,道:“老苏,你现在的工作,是咱们项目的基石啊,你可得挺住啊。行百里半九十,努努劲就到了。“
苏先凯有气无力的道:“主任,我的主任啊,提高十倍产量,那是行百里半九十吗?等于说,咱们现在十里路都没到呢。”
“做实验怎么能这么比较呢,生产紫红质蛋白的关键,是你找到了正确的生产方法,对不对?”杨锐轻声细语的给苏先凯做着工作。
他曾经做补习老师并开补习学校的时候,早就做过不知道多少次的劝慰工作了。
苏先凯的压力巨大,一个劲的摇头,道:“我这是才找到一种生产方式,好不容易提高了产量,您就又提出了新要求。”
“老苏。”杨锐郑重其事的道:“不是我的要求高,是与咱们竞争的对手太强,你说,如果咱们在基础材料的产量上,和国外的实验室一模一样,咱们能赢下来吗?”
苏先凯的嘴唇动了两下,缓缓摇头:“我知道咱们必须得找到自己的优势,问题是,现在的产量真的已经是极限了,也许再想想办法,我还能提高个两倍左右,十倍我是做不到了,这等于是100倍于传统方法了。”
按照传统方式做出来的牛视紫红质蛋白,每天的产量也就够做个三五组的实验下,10倍于其,说起来是能做三五十组的实验了,但是,考虑到实验的进度加快之后,项目的实验线就会变长,三五十组实验根本不够用。
当然,若是能有三五百组实验的材料,那就不仅够用,而且绰绰有余了。
项目的实验线再长,但只要每天有如此的超量供应,其他组就不会断顿。
最重要的是,杨锐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尝试了。
实验就是试验,尝试的多了,就更容易得到正确的结果。
中国学术界,其实一直有一个习惯,或者说是幻想的模式,就是先通过超量的理论计算,来完成大部分的实验的前置工作,也就是用试算代替试验,接着,再用实验来验证试算的结果,成功则成功,不成功则再算。
这样的幻想模式,想起来是很美好的,实际上却很少发挥作用。
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几次大的科研项目,不管是两弹一星,还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又或者多个工程和产业项目,只算物料成本,比国外科研机构便宜不了多少,若非如此,也不会重新出现造不如买的论调了。
事实上就是,国外实验室也是做试算的,而且,因为人家的学者更有经验,接受的系统教育更完善,反而算的更好更悲哀的事实是,即使试算的再好,做实验的时候,该错的还是要错,该重来的还是要重来,所以,物料成本总归是少不了的。
至于人工成本,国内学者亏的就更多了。在90年代以前,中国随便弄一个高端点的项目,组织的科研人员的数量都是过万的,以这样的规模,哪怕大家的薪水百倍千倍的低于国外,人工成本比国外也是只高不低的。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9608
139609
139610
139611
139612
139613
139614
139615
139616
139617
139618
139619
139620
139621
139622
139623
139624
139625
139626
139627
139628
139629
139630
139631
139632
139633
139634
139635
139636
139637
139638
139639
139640
139641
139642
139643
139644
139645
139646
139647
139648
139649
139650
139651
139652
139653
139654
139655
139656
139657
139658
139659
139660
139661
139662
139663
139664
139665
139666
139667
139668
139669
139670
139671
139672
139673
139674
139675
139676
139677
139678
139679
139680
139681
139682
139683
139684
139685
139686
139687
139688
139689
139690
139691
139692
139693
139694
139695
139696
139697
139698
139699
139700
139701
139702
139703
139704
139705
139706
139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