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顶还要搭设冷却塔和设备,洁净区域使用厚复合彩钢壁板,顶部则是厚岩棉夹心顶板,其中半数以上的产品要从国外进口,20万美元堪堪花光。

    整个工程要做大半个月的时间,而在开始阶段,不停的有人来看,也不停的有人问问题。

    杨锐尽可能的回答,以减轻来自各方的压力,但没有两天的时间,来自西堡肉联厂的问题就歪楼了。

    “杨锐,你今年要考大学了吧?考哪里?”

    “杨锐啊,你高中都快毕业了,还没找对象啊。”

    “杨锐,你们学校的鸿睿班,是不是真能考得上大学?老李的儿子能考上吗?”

    除了少数人为亲戚朋友的孩子考虑,更多的人是抱着一颗纯纯的八卦之心。

    对一个工厂来说,哪怕是有一家人的孩子考上大学,也是值得大书特书,进而改变命运的事。

    工人们看到了杨锐最近一些天的表现,自然会联想到加入锐学组的工厂学生。虽然不相信他们就能如此简单的考上大学,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将之作为话题。

    杨锐回答的同时,暗自感慨,改变命运的高考并不是绝对公平,在大城市,在有更好的老师的地方,录取率就会提高,而在越偏僻的地方,读大学就变的越稀罕。

    在恢复高考的头几年,大学生的价值被无限扩展了,他们也因此得到了后世大学生难以想象的机遇。

    但在参加考试以前,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机会。

    在各种纷纷扰扰中,新厂房的重建赶在截止日前完成了。

    杨锐也从西堡中学重新赶回西堡肉联厂,在厂商的帮助下,装配各种仪器。

    为了配合新技术的生产,各种仪器的组装也就变的与正常不同了。

    虽然负责的是杨锐,但好奇的却不止捷利康一家。就连提供仪器的多家公司,也特意派人长居,等待设备安装彻底完成,以考察设备的广泛性。

    国内的研究机构自不甘落后,生物研究所从省里要到了名额且不去说,就连煤科院这样的单位也申请观摩,就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了。

    看着通知里的名字,杨锐也只能安慰自己:“我管不了这么多,就做自己的事好了。”

    “最好是提前测试一下,一次成功,知道吗?”段华特意嘱咐,道:“到时候,那么多单位的人,还有同行,都来看你试机,要是出了错,再来一次,那就尴尬了。”

    杨锐很无语的道:“既然是试机,肯定要有成功有失败的,怎么就能保证一次成功?”

    “所以才让你提前试一下,万无一失呀。你不会以为,试机就真的是试机了,就是表演,别演砸了。”段华觉得理所当然。
------------

第117章 选人

    西堡中学。

    鸿睿班。

    曹宝明做题做的脖子撑不住脑袋,用左手托着下巴,歪歪扭扭的坐着,手里的笔却在不停的移动。裸露在外的粗壮肌肉上,积着一滴又一滴的汗,也没时间擦一下。

    “当当。”

    摆在窗台上的座钟整点报时。

    几名小组长立刻站出来收试卷,同时将讲台上的新试卷拿起来,再分发下去。

    试卷是要源源不断的做下去的,想上厕所或者休息的学生,必须加快答题的速度,抢出时间来去。

    一名老师进来,将试卷给抱起,同时通知道:“10点钟讲英语卷。”

    每做两份试卷,就是老师们的讲题时间。按照杨锐的要求,通常会有两名老师同时批阅试卷,这样,只需要一个小时,前一份试卷就能批阅出来,顺便排定名词。

    对于一小时前做的试卷,学生们亦是记忆犹新,此时讲题,效果自是最好的。

    只是这样一来,学习的压力倍增,尤其是连续不断的排名,放在后世,不定被媒体和记者怎么呵骂。

    好在锐学组的学生并不在乎。

    需要素质教育的是富二代和官二代,西堡中学和它附近的学生需要的是改变家族命运,挣脱贫穷的禁锢的契机。为了成为富一代和官一代,区区做题又算得了什么!

    当然,这种雄心壮志,学生们也只敢在心里想一想,绝不敢宣之于口,以免被笑眯眯的杨锐施以更重的负担。

    自从杨锐说服校长,外聘了教师以后,鸿睿班的负担就在不断的加重了。他们要完成杨锐布置的试卷,每天的数个小时的连续考试,从来没有间断的。各科老师也不会放弃布置作业的权力,从而令题海的范围不断增加。

    唯一的利好,是随着题海的扩展,学生们遇到相似或相同题目的时候越来越多。杨锐也允许他们只列公式而不做解答。

    省去庞大计算量的情况下,每天上百道题才能勉强做下来。然而,一旦遇到专门的计算训练的时候,鸿睿班的学生又得叫苦连天。

    鸿睿班日趋正规化的结果,是学生们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少,从每天睡七八个小时,压缩到每天睡6个小时,从2个小时的自由时间,缩减到半个小时……

    锐学组内除了杨锐以外,没有一名学生是适合科学研究的,换言之,锐学组内的学生,没有一个是适合80年代应试教育的天才少年。[]

    那种成天睡大觉,然后能考满分的超常少年,从未出现在锐学组中,取而代之的,只能是不断的训练和再训练。

    将高考会出的题,全部做过,并能顺利解答,是题海战术的目的,其实也就是普通学生唯一能够掌握的应试技巧了。

    聪明一点的孩子能举一反三,进而减少题海的数量,或者增加题海战术的进度。

    不聪明的孩子死磕题海,照样能够在高考得到一个高分。

    至于最终得到的是高分低能还是高分高能的学生,应试教育不在乎,杨锐也管不着,他是补习老师,不是教育专家。

    再者,培养能力的机会多的是,高考红利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少。参加83年的高考,若是能考入名牌大学,就算不能留在中央部委,进入各省的机关或高校的机会也是非常大的,对这个年代的农村学生,任何一名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说,都是鲤鱼跳龙门了。但若是再复读两三年,结果就截然不同了。

    在杨锐不停的洗脑催促和题海战术下,锐学组的成员是痛并痛苦着。

    第二轮试卷,曹宝明做的飞快,也就抢出了10分钟时间,飞奔去了厕所。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0981 50982 50983 50984 50985 50986 50987 50988 50989 50990 50991 50992 50993 50994 50995 50996 50997 50998 50999 51000 51001 51002 51003 51004 51005 51006 51007 51008 51009 51010 51011 51012 51013 51014 51015 51016 51017 51018 51019 51020 51021 51022 51023 51024 51025 51026 51027 51028 51029 51030 51031 51032 51033 51034 51035 51036 51037 51038 51039 51040 51041 51042 51043 51044 51045 51046 51047 51048 51049 51050 51051 51052 51053 51054 51055 51056 51057 51058 51059 51060 51061 51062 51063 51064 51065 51066 51067 51068 51069 51070 51071 51072 51073 51074 51075 51076 51077 51078 51079 5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