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格索尔与众记者走进会议室,一眼就看到了杨锐。

    杨锐静静地坐在长条会议桌左侧的第一个拐角处,看不出有什么科学家的风范来。

    事实上,他身着暗色条纹西装,略显鲜艳的领带和亮晶晶的袖口,展示出一丝不同于政客的活跃性,整体来看,银格索尔宁愿相信杨锐是一名商业银行的高级经理,而非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天才。

    “各位请就坐。”舍伍德与许多记者都认识,并且与两名老资格的记者行了拥抱和贴面礼虽然内心冷漠外表冷酷,但瑞典人的见面礼却是表面热情无比的,从这一点来看,他们确实很有维京海盗的文化派。

    “舍伍德局长,已经确认马尔勒案的凶手了吗?”问话的记者坐在银格索尔的斜对面,他的胸牌上写着《纳克人报》的字样。

    与《瑞典日报》不同,《纳克人报》是区域性的大报,虽然在斯德哥尔摩也有出售,但销量很小,它们总体上是服务于所在地区的,银格索尔基本没有与之接触过,只知道他们是一周发行六次的晨报。与类似的周日停刊的报纸一样,《纳克人报》是依靠订户活着的报纸,换言之,它的当地属性很强,而全国属性很弱,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事,通常对纳克人报吸引力匮乏。

    但是,马尔勒案的影响力显然不止于斯德哥尔摩一地,或者说,它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是一件谋杀案了。

    瑞典的大多数城镇都是类似马尔勒一样的,安静、平淡又冷漠。邻居与邻居之间相隔几十上百米的距离,朋友与朋友之间隔着半米的距离,瑞典人喜欢这样的生活,希望维持这样的生活,并不觉得这样的环境,就应该出现不能侦破的连环凶杀案。

    马尔勒案表面上看起来是连环凶杀案,但瑞典人乃至于北欧人关心的重点,其实在于“我们的生活状态”。

    银格索尔想到此处,立即将“我们的生活状态”几个词记录了下来,并在后面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瑞典人的生活状态是否能够继续呢?

    银格索尔暗暗想,我们可不希望瑞典像是美国一样,变成一个警察国家,或者像是法国一样,变成一个低效率的国家。

    然而,瑞典人是否有能力维持这样的生活状态呢?

    银格索尔主持《瑞典日报》的社会版,他知道这样的问题并不新鲜,瑞典人时不时的就会自我怀疑似的讨论一下。

    但是,这个不新鲜的问题,其实正正说明了瑞典人所担心的东西。

    “通过杨锐先生提供的pcr仪,我们已经确定了马尔勒案的凶手。”舍伍德局长的话,打断了银格索尔的思绪。

    只见舍伍德局长两手轻压,阻止了有些混乱的询问现场,道:“我们暂时还不能告知大家,他的名字,我们正在向法官申请搜查令和逮捕令,在得到法官的批准之后,我们才能公布嫌疑人的身份。”

    “是一名凶手还是多名凶手?”纳克人报的记者再次发言。

    “我们暂时只确认了一名凶手,但并不否定多名凶手的可能。”舍伍德回答的很小心。

    “武器呢,你们找到了武器吗?”

    “还没有。”

    “凶手是男性吗?”

    “暂时还不能透露。”

    “你刚才说了他,是男性吧。”纳克人报的记者层层追问。地方报纸就是这样,他们不做那些人尽皆知的大新闻,更不会将名人的行踪变成资源,事实上,他们总是喜欢抠住当地新闻的细节,并用与众不同的细节来满足订户。否则,如果只是大而化之的大新闻,读者们很快就要流失去大报了。

    舍伍德局长被追问的有些狼狈,勉强的笑了一下,道:“我刚才说过了,有关嫌疑犯的身份,要等法官同意之后,才能告知大家。现在请大家进来,我只是希望一旦逮捕令和搜查令生效,能够让大家立即知道相关的细节。”

    他这段话说的大义凛然,实际上,却是在杨锐坚持下,做出的决定。

    舍伍德局长约莫能猜出杨锐的心思,但越是如此,他反而越是配合。

    就算诺贝尔奖是在瑞典颁布的,瑞典得到的诺贝尔奖也是凤毛麟角,舍伍德局长还是很愿意与杨锐这样的科学家打交道的,有能力竞争诺贝尔奖的学者,那就是真的有能力。

    另一方面,杨锐愿意注意到瑞典媒体,舍伍德局长也是心中暗爽,这是一种不能名言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绪,它们促使舍伍德局长下定决心。

    银格索尔注意到舍伍德局长两次谈到“逮捕令”和“搜查令”,微微皱眉道:“舍伍德局长,法官是否有可能否决你们的申请,我是说逮捕令和搜查令。如果否决的话,你们是否有备用方案?”

    舍伍德局长迟疑了一下,道:“我们期待情况向好的方面去。”

    杨锐听着他的外交辞令,稍稍抬眉。

    如果是在后世的话,警察拿到dna证据,一个案子基本就算是妥了。辛普森杀妻案之所以检方败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辛普森的律师要求摒弃dna证据,并得到了法庭的支持。

    不管怎么说,在后世的司法环境下,dan证据是妥妥的证据之王,是通行法庭的证据。

    然而,86年的世界尚未形成这样的认识。

    如果瑞典法庭不信任pcr仪,斯德哥尔摩警察局的行动,很可能就会无功而返。

    当然,斯德哥尔摩警方是不吃亏的,他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最大嫌疑人是谁,之后采取别的手段,一样有几率拿到逮捕令和搜查令。只是那样一来,杨锐的宣传大计就无从谈起了。记者们的文章也必然会失色不少。

    许多人都想到了这一点,不禁坐立不安起来。

    这时候,又有一名作者,直接问到了杨锐,道:“杨锐先生,您是南瑞典报的迪克,您是pcr仪的发明人,您认为法庭是否应当批准逮捕令和搜查令。”

    “法庭的想法,我不能揣测。”杨锐顿了一下,道:“通过pcr仪鉴定出来的结果,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您的pcr仪从874人中选出了一个人,并认定他是凶手,对吗?”迪克没有追索杨锐的话,而是再启话题。

    杨锐道:“差不多是这样。”

    迪克露出兴奋的眼神,提高声量,道:“让一台机器决定谁是罪犯,您认为正确吗?”

    让机器代替人来做裁决,这样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时不时的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他们中,机器大部分时间都是扮演反派的。

    杨锐用英语说话的时候,语言的敏感性要差很多,所以没有听出迪克话中的声音,直到对方图穷匕见,杨锐才发现,这家伙竟然是来踩自己。

    dna鉴定与“机器决定谁是罪犯”没有丝毫的关系。

    但是,杨锐即使如此解释,恐怕也也不会得到认可。

    如果在场的记者中,有足够无耻的家伙,他们完全可以断章取义,怎么吸引眼球,怎么写文章。

    瑞典媒体喜欢深挖题材,并不代表他们有更高的觉悟性,或者更高标准的道德感。

    望着迪克的眼神,杨锐仿佛能够看到,自己被他在报纸上大加鞭笞的场景。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2375 132376 132377 132378 132379 132380 132381 132382 132383 132384 132385 132386 132387 132388 132389 132390 132391 132392 132393 132394 132395 132396 132397 132398 132399 132400 132401 132402 132403 132404 132405 132406 132407 132408 132409 132410 132411 132412 132413 132414 132415 132416 132417 132418 132419 132420 132421 132422 132423 132424 132425 132426 132427 132428 132429 132430 132431 132432 132433 132434 132435 132436 132437 132438 132439 132440 132441 132442 132443 132444 132445 132446 132447 132448 132449 132450 132451 132452 132453 132454 132455 132456 132457 132458 132459 132460 132461 132462 132463 132464 132465 132466 132467 132468 132469 132470 132471 132472 132473 13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