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年也不客气,很不给面子的道:“刘老师,我前面怎么说的?”
“您说的多了。”刘康在一群家长面前,有点好面子。
赵丹年却不准备给他面子,火起来以后,更大声的道:“我前面怎么说的?”
一手建起西堡中学的赵丹年,火起来是很怕人的。
刘康乖乖的道;“你让我不要管高考的事。”
“你一个初中部的老师,你管什么高考的事?啊?管了高考的事,就能让你有教高中的水平了?”这话有点诛心,也是刘康的真实目的。
刘康浑身难受的辩解道:“杨锐是个学生……”
“你参加过高考,你考了多少分?杨锐考了多少分?”赵丹年一句话丢下来,就让刘康说不出话了。
他参加高考,是连大中专的分数线都不够,若非如此,他现在也有足够的资格教高中了。
杨锐向赵丹年点点头,旋即转身,道:“咱们现在说报考志愿的事,首先,咱们以考前的平衡志愿为基础,志愿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以过去两年的大学录取线为标杆,提高20分,相同分数和降低30分报考学校。踩线学生必须服从调剂,过线比较多的学生,如果服从调剂的话,可以再大胆一点,大家先自己填写几个有兴趣的志愿,接着我单独辅导……”
全班总共六七十号人,杨锐一个个的说也说的过来。
当然,关键的还有大学录取线,光知道分数线和自己的估分,只能说是战略上的成功,要想战术上的成功,以至于跳线,就得战术上的成功。
……
------------
第240章 报名就是赚到
学生和家长乱糟糟的讨论着要报考着哪个学校,气氛逐渐热烈起来。有些家长没来的学生,就咬着笔杆和旁边的同学商量,说到开心处,都会不自觉的笑出来。
对于分数上线的学生来说,报考学校和专业,也确实是一件开心的事。虽然不免要与同学进行比较,但是,就此离开山沟沟的远景,胜过同学间的比较,以至于半数以上的人都翘起了嘴角。
这确实是一个美妙的场景。
想想一条街两排平房的西堡镇,半山大坡纯土路的西堡中学,再想想高楼林立繁华漂亮的大城市,干净整洁文明雅致的大学,笑出来再自然不过了。
即使是杨锐,也有突然轻松下来的舒适感。
西堡中学的条件实在称不上好,即使他费了些功夫,帮忙改造了厕所,上水和排水系统,还弄了健身器材,但是,这种改造也不过是将不堪忍受的环境,变成“还好”的程度罢了。
相比之下,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在80年代已经有相当不错的公共与私人设施了,比如宽敞平坦的马路,房间内的卫生间马桶和浴缸,干净清新室外乃至市内游泳池也相对普遍……
不管是何种设施,杨锐现在都充满了期待……
“杨锐,学校都有补贴是吗?听说师范学校给的比较多,是不是哪个学校都一样,还是北京的学校的补贴多?”许静和母亲趴着商量了一会,突然抬头问。
杨锐对此还真没有研究,想了一下,却问:“你想报师范大学?”
“是,我想报北京师范大学。”之前,刘康判断分数线会很高的时候,也劝许静报考师范学院,被人给拍了回去。不过,许静显然还是考虑了这个问题。
北师大是少数重点师范大学之一,由于地处北京的缘故,隐约间已是中国第一的师范大学,但分数线也就是比重点略高,加上名气不错,又有师范学院的补贴,便被许静母女纳入了首先考虑的范围。
“你是为了补贴,还是纯粹因为国家补贴?”杨锐直接问了出来,这是很关键的问题,遮遮掩掩的没有意思。
许静倒不意外,大方的道:“我觉得补贴挺重要的,一个月好像有不少,就是不知道究竟给多少……”
“师范大学一个月给十八块的补贴,另外,申请困难补助的话,还能再多三块钱。”说这个话的是赵丹年,他等着说这个话,等了好些年了。
好歹西堡中学终于有人能报考志愿,为大学而准备了,赵丹年心里不止是欣慰那么简单。
18块的师范大学补助比学徒工的工资要少一点。在普通的国企工厂里,刚刚参加工作的学徒工的工资是24元,要等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定级涨到32元以上。而在此期间,学徒工每个星期要工作六天以上,出大力流大汗,与坐在明亮教室中的大学生的生活是全然相反的。
而就花费而言,18块的大学生补助绝对是够用了,不止够用,还能买点书,买几件日常穿的单衣,节省的话,往往还能省下来一些。在大学食堂里吃饭,一顿饭只要一两毛钱,一天花5毛钱吃饭的学生已经是大肚汉了。
对很多农门子弟来说,报考一个师范大学,可以说是提前就业了。虽然不像是招工的同龄人那样,能够立刻反哺家庭,但是,考虑到三年或四年以后截然不同的前程,这笔帐仍然是很划算的。
除了师范大学以外,其他类型的大学也会有补助,数额虽然降了不少,但也堪堪足够饭钱,加上没有学费,大部分家庭供养大学生即使吃力,也不至于难以承受。
“大家进入大学以后,锐学组还是会给予资助的,具体数额说不上来,但节省一点,肯定够大家读完大学,不用为此刻意挑选师范大学。”杨锐考虑了一会,起身说了一句。
他现在钱多的发烧,即使自己全额资助所有锐学组成员,一年也用不了几千块,连他的一根毫毛也算不上,无论是否有回报,这笔钱用的都不心疼。
教室内外却是一阵窃窃私语。
许多家长都不太明白锐学组的性质,事实上,学生们自己也很难说明锐学组是什么东西。
其实,杨锐同样说不明白,在建立之初,杨锐是希望能够建立一个骷髅会乃至于共济会似的组织,但这种东西,首先得有几十上百年的传统,以及相对完善的内部规章,才能维持下来。
简而言之,一个组织最终发展成什么样,往往并非是创始人设计的,而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发明的。
所以,杨锐也说不清锐学组最终会演化成什么样,对外,他们也只能以互助会的形式来介绍。
对此,家长们倒是能够理解,赞扬声不断。
在一片叫好的声浪中,许静颇为冷静的道:“我不想太麻烦别人,如果师范大学能有补贴多一点,我愿意读师范大学。”
“你的分数超过重点线60分,读师范太浪费了。”杨锐也说的直来直去,免得传递错误的信息。
从内心里,杨锐觉得许静报考师范大学还是比较浪费的,因为现在是分配制,师范大学的学生毕业以后,多数会安排进入教育系统,中专毕业的学生会被分配到小学、幼儿园和初中,大专毕业的通常会安排到高中,本科毕业的或者去较好的高中,或者去中专和大专任教,想要直接进入大学是不太容易的。当然,教育宣传部门,或者教育行政机关也会分配一部分毕业生,但数量相对其他学校的毕业生会少很多。
以世俗的观点来看,80年代的大学生进入教育系统实在不能说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是追求收入,教师的薪水也就是勉强达到中位数,即使有灰色收入,也比不上同样放得下身段的其他行业人,如果是有意仕途,教育系统的上升空间又很狭窄,一名普通教师要历经年级或学科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和校长的流程,才有机会去到教育局,同一时间,分配到公务员系统的同学,或许已经做到了教育局长了。
相比之下,大学自然是比较不错的,由于本身的级别较高的缘故,大学教师的收入和上升空间都有明显的改善,社会地位也很高,加上工作压力小,大学教师的幸福指数应当是各行业中名列前茅的。
不过,想做大学教师的前提条件却不是读师范大学。一方面是大学的专业与师范大学的学生专业不同,另一方面,80年代还有30年后的大学传说:留校制度。
在毕业生分配季,各大学都有资格留下本校毕业的某些学生,以补充师资力量。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本校培养的学生择优录取,总比从同级的师范院校中录取要强,这样做,既是专业对口,也有利于补充急需的优秀人才,否则,年年都从师范学院中招聘老师,若干年后,学校还不得变成师范学院的分校。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1119
1120
1121
1122
1123
1124
1125
1126
1127
1128
1129
1130
1131
1132
1133
1134
1135
1136
1137
1138
1139
1140
1141
1142
1143
1144
1145
1146
1147
1148
1149
1150
1151
1152
1153
1154
1155
1156
1157
1158
1159
1160
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