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听到了。”对方放下手,想了想,转身虚声道:“我是富教授的学生,植物学大四生钟志文,我最近正好在吃小灶,学了点基因功能分析的科目,觉得你说的挺有意思的。”

    钟志文其实很想说,自己读到大四了,也才开始学基因功能分析,还不敢大言不惭的说研究两个字,更别说是研究功能基因组了,你一个大一的学生就这么自信好吗?

    他是看在刘珊的面子上,才没有直言揭露杨锐的“吹牛”。

    打了个招呼,见杨锐没有立刻回应,钟志文又笑着转回去了。

    他觉得,这种程度的警告,应该就足够了。

    钟志文不知道,杨锐实际上是在感怀呢。

    基因功能分析,在80年代固然是高大上的名词,在30年,却已经是烂大街了。

    这种科目,也会变的完全不同了。

    “基因组学的东西啊。”杨锐忽然叹了口气。

    钟志文却是“啊”的一声:“什么?”

    杨锐也愣了几秒钟,旋即笑笑:“没什么,说错了。”

    他的确说错了,基因组学要到1986年才会由美国大牛提出,接着是人所共知的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

    在1983年的当下,基因组学还不算是一个学科名词。

    钟志文勉强笑了一下,心想:什么状元啊,吹牛不打草稿,壮牛还差不多。

    ……
------------

第270章 能看懂吗

    比起陌生的四年级生钟志文,刘珊更信任杨锐。就内心情感来说,刘珊甚至是极为的佩服佩服杨锐。

    全国状元,带着贫瘠的西堡中学同学考上大学,同时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刘珊不知道别人能不能做到,也不知道钟志文能不能做到,但至少杨锐是说到做到的。

    “别理他,我们做我们的事。”刘珊的声音不大,却让钟志文吃惊不已。

    钟志文趁着刘珊没注意,向杨锐轻轻的翘起大拇指,做口型:“厉害!”

    就钟志文想来,杨锐肯定是灌了无数**汤给这女生。用文学来勾引女生固然是现今的流行风,但用论文来勾引也不差,格调还有所提升,只是大部分女生只听得懂文学,听不懂数理化,往往让80年代的工科男和理科男黯然神伤,不得不加入诗歌和美学的大军。

    当然,他们以后会伤的更厉害。

    “那边架子上的拿完了,再拿哪里的?”刘珊低声问了杨锐一句。

    “从东边的拿起吧。”杨锐调整了一下,再次集中注意力。

    他要赶在实验室重建完成的时候,做好新论文的准备,不过,与先前的赚钱论文不同,杨锐这次准备做的是纯粹的学术论文。

    站在什么山头唱什么山歌,10年或者20年以后的北大,自然也是被金钱腐蚀的像是小商品市场的五金件一样,可在1983年,学术届仍然是非盈利机构,在这种地方,谈赚钱不仅不招待见的,还很麻烦。

    就像是如今到中关村建立公司的中科院研究员们,便要面临拿着中科院的知识为自己赚钱的指责。

    这种指责也不能说是没有依据,就是在国外,一家非盈利机构的雇员,也不能在受雇期间,或者刚刚结束受雇的情况下,在外开设一家公司,继续受雇期间的研究。

    虽然有上层领导的支持,但中科院的相对独立性,还是令初期的陈春先等人惹上了很大的麻烦。与其说他们做了多少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不如说他们为后人的研究工作开拓了道路。

    归根结底,早期的中关村并不是硅谷,仍然只是中国式电子一条街

    杨锐手里的钱,已经足够短期的实验室建设和个人开销了,加上又有按季度的不菲分红,他对赚钱的兴趣也下降了一个台阶。

    所以,杨锐决定先做点不怎么赚钱的纯学术。

    当然,不怎么赚钱只是现在没有金钱收益,不代表以后没有,而且,除金钱以外的其它方面的收益还是很客观的。

    比如说名气。

    做研究的,没有名气,终究是玩不转的。

    在北大这种地界,需要的也是名声。

    杨锐以前做的学术论文,无论是植物提取法,还是辅酶q10的生产,都是偏于实际应用的。

    而国内学术界,或者说,是大多数国家的学术界,推崇的学术研究都是理论性的,比如陈春先身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四大金刚,他做的最后一项学术工作是造了一台托卡马克六号,这是用来做受控核聚变的装置,用某位科学家的话来说,托卡马克有什么用?150年以内都是没用的。

    但就是这种没用,让陈春先的研究价值大大提高了,因为超前啊。

    不过,还是比不上霍金的黑洞研究,那东西至少1500年内没用。

    杨锐正在准备的功能基因组相比以前,那是相当的理论和学术了,功能基因组至少20年内没啥实际用途,事实上,如果以80年代的眼光来看,功能基因组50年内都没有什么实际用途,而之所以这么快就找到了用途,其实是因为投入超乎想象。

    美国大牛汤姆斯86年提出了基因组学,诺贝尔得主杜尔贝克当年又在科学杂志撰文称,应该从整体上研究和分析人体基因组,于是,美国人在87年投入了1。6亿美元,到90年启动人体基因组计划,经费飙升至30亿美元,接着是英法德日中的陆续参与,光是超级计算机就花了不知多少钱。独立于公益项目之外的塞雷拉基因公司,甚至为此专门购买了当时世界第三大的超级计算机。

    杜尔贝尔劝说开展人体基因组计划的说辞,是攻克癌症。而为了攻克癌症,人类愿意拿出的经费,远超生物学家的想象。

    事实上,自90年代以后的抗癌药品,大都是就基因层面来开展研究的,人体基因组计划,也因此获得了部分回报。

    但在此之前,谁都无法料到这样的结果。

    即使是汤姆斯和杜尔贝克也无法先知先觉。

    杨锐可以。

    顺着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下去,自然而然的就是基因组学和人体基因组计划。

    这就是又得名又得利的节奏。

    参与基因组学的建立,那是何等的傲娇!这门学说是我参与创立的啊,就全世界范围来说,能够创立的新学说数量太有限了,单独的生物学就更少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45836 145837 145838 145839 145840 145841 145842 145843 145844 145845 145846 145847 145848 145849 145850 145851 145852 145853 145854 145855 145856 145857 145858 145859 145860 145861 145862 145863 145864 145865 145866 145867 145868 145869 145870 145871 145872 145873 145874 145875 145876 145877 145878 145879 145880 145881 145882 145883 145884 145885 145886 145887 145888 145889 145890 145891 145892 145893 145894 145895 145896 145897 145898 145899 145900 145901 145902 145903 145904 145905 145906 145907 145908 145909 145910 145911 145912 145913 145914 145915 145916 145917 145918 145919 145920 145921 145922 145923 145924 145925 145926 145927 145928 145929 145930 145931 145932 145933 145934 14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