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是讲资历的,后世的中国学者已经不把国际会议什么的当做资历了,但8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认可这份资历,这份资历就是有价值的。

    杨锐第一次发表论文,特别找一篇简单而确实的论文,就是因为缺少资历。他现在明明就能做出pcr的论文,但他不做,也是因为缺少资历。

    同样的论文,穆里斯能拿诺贝尔奖,北大一年级的杨锐写出来,就不一定了,因为人家穆里斯至少在《自然》上发表过论文,一个只在《jmc》上发表过论文的学生,他的成就根本不可能纳入诺贝尔奖的考量。

    相似的道理,80年代有无数中国人宣称自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然后埋怨自己不受主流科学界的重视。在行政命令的要求下,中科院组织人员,对来自全国的n麻袋信件进行了评审,结果发现,大部分寄信人甚至不具有基础的科学素养。

    事实上,根本不用评审,就能猜到是这样的结果,有能力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学者,稍微有点脑子,也用不着先挑战哥德巴赫猜想啊,先做点小鸽子猜想,小德子计划之类的,堆积点资历,才是获得大家重视的正常手段,或者说,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也不是做数学试卷,那么多的前置证明,甚至需要发明新的数学方法,随便丢一点出来,先让科学界学习一下,冷静一下,才是正常的研究流程。

    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首先得是一国之君这种主角类人物才行。放在数学界,没有一个终身教授之类的教职,一门心思的搞研究,条件也太艰苦了点。

    陈景润为了证明“1+2”,生生写了一本书,数学公式写了上百页,赤脚老农憋着劲儿不肯提前发表一页纸的证明,然后一口气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实在太戏剧而没有必要了,在一个工分才顶几分钱的年代,干一天活不够买纸买笔钱也是可能的。能做出这种没效率选择的,也只能是追求人物冲突,情节跌宕起伏的文科生,不可能是一名数学家,数学家看到不连续的数都想挠人。

    杨锐是不愿意在成果方面引起争议的。

    因为评价成果受主观影响大,而论文本身是客观的。

    就84年的生物学界来说,构建了dna双螺旋的沃森和克里克,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这两人释放出来的任何气体,都具有研究的价值。

    身在中国某大学的大一学生,要想在世界范围内证明自己,难度或许比四十岁的老农还要高。

    好在这里是科学界,写出好论文不一定会火,连续不断的写出好论文,就一定会火。

    而资历越深,好论文被认可的程度就越深。

    一名20岁的年轻人,如果在《自然》发表一篇论文,或许会被称作优秀的青年研究者;一名20岁的大学教授,如果在《自然》发表一篇论文,或许就可以被称作著名教授了。

    杨锐做不到15岁读博士,也就指望不上20岁做教授了,不过,能在国际会议上刷一下脸,还是相当难得的机会。

    这一次错过了,下次说不定就是几年以后了。

    即使他能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在国外举行的生物学大会也不一定会邀请他,第一次从来都是很难的,要不是国医外贸承办这次大会,就是在国内再举行一次相似的会议,他也不一定能拿到邀请函。

    唐集中亦觉得机会难得,鼓励杨锐道:“正好刚开学,也没什么事,你就安心的去整理论文,院系那边,我给你打个招呼。尽量早一点把信寄出去,要赶在四月一号之前到。”

    这也是杨锐来此的目的之一,连忙道谢。

    开学才不是什么事都没有,从报名到各科开始,应该是一个学期最忙的时间,也是最需要学生出现的时间。

    不过,唐集中同志放在世界范围内,也许就是位来自中国北大的教授,但放在北大内,却是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大牛,帮杨锐打个招呼,再简单不过了。

    杨锐拿着这柄尚方宝剑,回宿舍找了班长刘安平,告诉了他一声,就直奔实验室而去。

    当然,他不是去整理论文的,他要将钾通道下一阶段的实验全部完成,并写出新的论文来,然后在会议上宣读。

    要说科学界有什么快速刷声望的方法,在高等级的国际会议上演讲是声望*2的效果,获得集体性的关注再*2,然后把提问者杀的片甲不留,还能声望*2。

    叠加在一起,至少是声望*10的效果。

    相比之下,辅酶q10是赚钱的技术,却不一定适合刷学术。当然,杨锐要是将二代的植物提取法拿出来,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听的,只是格调就比不上那些辐射面更广的技术了。

    pcr之所以能得诺贝尔奖,就是因为它的应用面实在太广泛,警察查dna要用pcr,古生物学家造侏罗纪公园要pcr,遗传学、医学,甚至离婚官司都用到了pcr。

    历届的诺贝尔奖更是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技术,比如80年的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就授予了“发现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基础”的美国人和法国人。85年则是“关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研究,86年则是“发现生长因子”……

    即使在小众的科学界,辅酶q10也是一种小众的研究,它就是杨锐选来刷金的手段。因为小众的研究缺少竞争者,能够将杨锐的利润最大化,也不用因此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而要想刷出存在感,还是得求助于钾通道的研究。

    加州伯克利大学这么有名,理查德教授还能拉下身段和杨锐竞争,就是因为这是一项生物学界的热门研究。

    热门!广泛!基础!重要!

    这样的研究,放在哪里都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是要拿奖拿到手软的技术。

    事实上,德国人萨科曼,即将在1991年,因为发现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功能,而获得诺贝尔奖。不过,萨科曼的主要工作完成于1976年,正是他创立了离子单通道电流记录技术以后,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才让生物学家们得以深入研究通道的结构和功能。

    而杨锐的华锐实验室目前所做的工作,也是频繁的用到了萨科曼开创的技术。可以说,得诺贝尔奖的萨科曼是开创了一种新工具,而在这种新工具出现以后,研究各种离子通道就变的“有利可图”了。

    这就好像“电解”这项工具刚发明的年代,化学家们疯狂的电解一切他们所能找到的化合物,然后再用分离出来的活泼元素去还原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氧化物,最终,钾钠镁铝等各色元素在极短的时间里被发现……

    杨锐如果能在“国际医学生物工程大会”上当场演讲全新的离子通道相关的论文,话题性固然是比不上新元素发现,但总比新合成一种有机物要受欢迎的多。

    华锐实验室内干了一个假期的黄茂、涂宪夫妇、魏振学等人对此也很能理解,见面聊上几句,就结束了叙话,忙碌的投入到实验当中。

    只有总览全局的黄茂来到杨锐身边,说明道:“咱们的上一篇论文,已经诱导出了钾离子通道基因缺陷的果蝇,过去一个月,我们频繁孵化了大量的基因缺陷的果蝇,不过,锁定克隆基因实在是太花时间了,要不然,我们先总结一篇阶段性的文章交给你,让你拿去参加会议?”

    “要有料,就得锁定克隆基因,但如果我们能做到锁定克隆基因,分析分子机理不是几天的时间就够了?我不要阶段性的文章。”杨锐固执的摇头,问:“还在用试错法?”

    “是。”

    “行,我也加入,多一个人多一分力。”杨锐卷起袖子就投入实验。到了这种时候,说不得要借用一些未来的论文了。

    ……
------------

第412章 奖学金

    大一第二学期开始,新生们渐渐的熟悉了校园,熟悉了大学生活,熟悉了课程,开始的变的更像是大学生了。( )

    或者用后世人的眼光来看,是这些新生们拂去了浮躁,重新变的像是中学生了。

    每天上六节以上的课程,再自习四个小时以上,按时或不按时的睡觉,有空就去图书馆,偶尔参加几场集体活动,半数以上还是英语角之类的项目……

    这些大学生们却是乐在其中。

    他们已经抱上金饭碗了,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开始,国家花多数人都会越过越好,少部分人青云直上,少部分人沉沦下僚,但对北大的学生来说,离开北京就算是沉沦下僚了,与其担心这些,还不如将时间用在专业上。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40540 140541 140542 140543 140544 140545 140546 140547 140548 140549 140550 140551 140552 140553 140554 140555 140556 140557 140558 140559 140560 140561 140562 140563 140564 140565 140566 140567 140568 140569 140570 140571 140572 140573 140574 140575 140576 140577 140578 140579 140580 140581 140582 140583 140584 140585 140586 140587 140588 140589 140590 140591 140592 140593 140594 140595 140596 140597 140598 140599 140600 140601 140602 140603 140604 140605 140606 140607 140608 140609 140610 140611 140612 140613 140614 140615 140616 140617 140618 140619 140620 140621 140622 140623 140624 140625 140626 140627 140628 140629 140630 140631 140632 140633 140634 140635 140636 140637 140638 14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