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啊等,等啊等。

    最终等到的依旧是报告前的一句话:“分子机理的部分,我们正在撰写论文当中,会在未来的一两个月,发表出来。”

    周围顿时是一阵遗憾的叹息声。

    但紧接着,无数双手举了起来。

    “左面的先生,从你开始吧。”杨锐没有要挑选的意思,就从前排点了人。

    “你怎么选定sol通道作为研究对象的?现在还没有看到你做的分子机理的论文,但我注意到摘要里,谈到sol通道的几个功能……”左边前排的是个红头发的荷兰人,也有四十岁的样子。

    杨锐放下演讲稿,道:“我没有选,我是碰上的。我们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固定的测试流程,在测定突变的sol通道的时候,我们发现了10倍的电导率,无法忽视的变化,让我们为此分出了精力……”

    杨锐差不多用了三分钟来阐述这个问题。报告会的问答环节并非记者招待会,问问题的人可以简单的问出来,但回答的人要回答的尽量详细,除非他不想这样做。

    归根结底,这还是一次交流会,只是来参加杨锐这场交流会的人,格外的多而已。

    正常情况下,此等报告会也就是十几个人参与,报告说完了,大家围坐一团交谈都很正常。

    荷兰人满意了之后,立刻有意大利人问起了突变的过程控制。

    杨锐深吸了一口气,稍停,再次侃侃而谈起来。

    这些东西对他来说并不难,严格来说,这些都是杨锐读书的时候读透了的东西。就生物这个专业来说,80年代的前沿科学,正好是30年后的基础教程。

    清晰的思路,让杨锐的回答多少有点举重若轻的味道。

    几个刁钻的问题被答案之后,众人看向杨锐的表情就变了。

    问答环节是最能体现一名科研人员水平的时候,几句话下来,一个人的思维是否敏锐清晰,深度如何,已经能够猜度一二了。

    当然,杨锐目前的深度,是来自于先进三十年的深度,旁的人不明白这个,只觉得杨锐厉害无比。

    理查德都不由自主的产生了畏怯,轻轻的拉了一下康纳斯,道:“计划停止。”

    “什么?”康纳斯是理查德的学生,一向视恩师理查德为偶像一般,只以为是听茬了。

    理查德恍然若失的道:“没有必要再提问了,杨锐准备的非常好,项目再熟练不过了,这种程度,咱们准备的问题只是浪费时间。”

    “那怎么办?”

    理查德沉默片刻,道:“等……”

    “我去说一声。”康纳斯没办法,只好去找前面安排好的人。

    理查德这一等,就等了两个小时。

    预定的时间到了,提问的人依旧不愿意结束,组委会主席只好临时增加时间。

    连续增加了两次时间,为了不影响后面的人,杨锐方才如释重负的结束了报告。

    直到此刻,理查德依旧没有找到破绽。

    倒是来访的记者,咔嚓咔嚓的照了多张照片,心满意足的回去了。

    至少有二三十名学者,结束了报告会,仍然不愿意回去,就站在门口,堵着杨锐,继续提问。

    报告会变成了交流会,气氛却是好了不少,而杨锐也毫不吝啬的拿出一些论文里没有的东西。

    在场诸人听的眉飞色舞,却是渐渐的开始跟不上杨锐的节奏。

    “咱们明天再聊吧,到晚饭时间了。”杨锐看看表,合上了自己的笔记本。

    ……
------------

第425章 一会成名(2)

    “杨锐,你是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吗?”一名中国记者拦住了杨锐,同时报名道:“我是《光明日报》的记者胡晓兵。”

    《光明日报》是中央直管的大报,也是国内报业中,第一家提出不刊登一般性时政经济新闻,代之以科技新闻内容的报纸,其读者目标也圈定为知识分子,是高校和研究所订阅最多的报纸。

    在一段时期内,《光明日报》甚至有自己的学术专版。

    80年代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首发于光明日报的。

    这样的大报,在学术界的地位也是一流了,尽管杨锐饥肠辘辘了,看见人家胸前《光明日报》的牌子,还是露出一抹笑容,说:“是,我是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

    胡晓兵多少有些例行公事,看了一下手里的本子,道:“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就能在主会场演讲,你有什么感想?”

    如果不是主会场演讲,他也不会来采访杨锐了。

    《光明日报》虽然是以宣传科学、教育为主的文化战线方面的报纸,但每天四版的位置,胡晓兵的目标怎么也得是学术委员(院士)级的人物。两院院士加一起有好几百人呢,一年365天,每天报道一个都得剩下一半人,这还不算华裔的外国院士。

    “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大会”这样的国际会议,大家也就是集体占一个豆腐块,院士最多被提一下名字,当然,院士们也不一定能在主会场演讲。

    就目前来说,杨锐反而是最近几天最显眼的中国学者。

    胡晓兵也不知道报社会不会发表关于杨锐的文章,但作为记者,他还是决定尽职尽责的做个简短采访。

    杨锐觉得胡晓兵的问题毫无营养,也只能回答道:“挺好的,主会场也比较宽敞,能够来参加的人比较多。感想的话,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得到同行的认可吧。”

    说完,杨锐又提醒了一句:“在主会场做报告只是因为人多,和主题演讲之类的不是一个概念。”

    “在主会场演讲就很厉害了,主题演讲只能有一个人吧。”言下之意,人家就没指望杨锐能做主题演讲。

    给本届会议做主题演讲的是法国科学院院士布罗索莱特,一篇综述就可以拿20个影响因子的那种顶级大犇,与现在的杨锐还是两个世界的人。

    杨锐哈哈一笑,也觉得自己想多了,他拍拍肚子道:“有点饿了,咱们边走边说吧。”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75482 175483 175484 175485 175486 175487 175488 175489 175490 175491 175492 175493 175494 175495 175496 175497 175498 175499 175500 175501 175502 175503 175504 175505 175506 175507 175508 175509 175510 175511 175512 175513 175514 175515 175516 175517 175518 175519 175520 175521 175522 175523 175524 175525 175526 175527 175528 175529 175530 175531 175532 175533 175534 175535 175536 175537 175538 175539 175540 175541 175542 175543 175544 175545 175546 175547 175548 175549 175550 175551 175552 175553 175554 175555 175556 175557 175558 175559 175560 175561 175562 175563 175564 175565 175566 175567 175568 175569 175570 175571 175572 175573 175574 175575 175576 175577 175578 175579 175580 175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