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究竟是真的不错还是假的不错,就要看实验室的成果了。

    成果却要人手来支撑的。

    一个人包打天下是近代科学研究,进入现代以后,实验室的要求可是越来越高了,没有配合的人手,做点普通的项目也就算了,想要做一个能得独立实验室的项目,少不了要涉入竞争。

    没人竞争什么!

    不过,许正平显然还不够熟悉杨锐。

    杨锐可是结结实实的土豪,别说100块的薪水了,1000块都开的出来,华锐实验室不就是这样砸出来的,硬生生的让小牛黄茂和涂宪夫妇辞去了公职。

    不过,杨锐转瞬又反应了过来,许正平这家伙不是在暗示学术**吧。

    和工资比起来,经费什么的显然是高暴了,拿起来也简单。

    也就是说,研究经费提高,等于是工作待遇和个人待遇同时提高。

    杨锐也没有道德洁癖,想明白了这个窍,立即道:“那咱们开个公告,就说成立两个实验组,每组首期经费3万元。”

    “3万?”许正平一下都心动了,旋即摇手道:“开太高了,你这样子弄,学校非得炸锅不可,3000就够了,2000就不少了。”

    “我当年第一次申请的学校经费,就拿了2000。”杨锐的参照系也很直接,在他看来,2000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许正平无奈道:“2000也不少了,你以为学校经费好申请啊,来了就给2000,等于白拿一笔经费,他照样可以申请学校经费的。”

    “对方也许早就有经费呢?”

    “有申请到经费的,也不可能来咱们实验室,对方学校也不放的。”

    杨锐不置可否的道:“咱们要吸引人,就给一万吧,一万起,好听,有吸引力。”

    独领经费的学术**是最容易发生的,比如杨锐这种拥有独立实验室的,在大部分科研猿眼中,拥有独立实验室就算是熬出头了,学术**也可以按照上限来扣,三成四成的,几乎没有人管。

    大老板以下的学术**就不那么容易了,毕竟是朝夕相处,互相的工作都了解,若是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的话,想**就更难了。

    不过,学术界也有学术界的潜规则,通常来说,大老板下面的研究员,自己申请来的经费,大老板或者抽头,或者不管,极少有直接拿过来的。

    这样的规则,在中国至少延续了20多年,进入21世纪以后,才逐渐减少,当然不是学术**没有了,而是大老板的做法越来越土匪,以至于手下人几乎无利可图。

    如杨锐当年在唐集中实验室里的时候,唐集中就非常光棍的让杨锐自己分配他获得的经费,这也是唐集中家大业大,看不上杨锐的小经费,另外,也是他对杨锐的另类支持。

    至于杨锐目前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因为经费是杨锐申请来的,下面的实验组就只能忍受他对经费的分配。

    拿到一万元的科研组长,大胆的也只敢**两成,**一成的居多。

    这就相当于一次性1000元的补贴,从杨锐的角度来看,不算太多。

    许正平则是对一万元这个数字犹豫了片刻,才道:“也好,咱们实验室毕竟特殊。”

    说这个话的时候,他特别看了杨锐一眼。

    杨锐舔舔嘴唇当没看见。

    吸引不到足够的人,尤其是吸引不到小牛,与杨锐本身也有关系。

    cell论文的发表虽然让他在科研圈子里名噪一时,但年龄这个障碍,始终是个困扰。

    有前途的小牛们如无必要,是不会到杨锐手底下来讨生活的。

    除非条件非常好。

    看起来,在许正平眼中,杨锐的年龄障碍大约有8000元这么多。

    “一万经费的话,项目都不太重要了,我公布出去?”许正平也厌倦了长期的面试。

    杨锐点头,道:“让愿意来的先交简历。”

    “好,愿意来的交履历表。”许正平换了个说法,更符合现在人的习惯。

    “再加500美元,可以用来购买试剂等等,我们的仪器用的许多材料,都得外汇。”杨锐生怕勾引不到小牛,又加了诱饵。

    许正平再次被杨锐的诱饵给馋住了,一会儿,道:“你可别把经费都给用了……”

    “放心,您的项目,我一定倍加支持。”杨锐不用他说完,就给了一句。

    许正平满意之极,乐呵呵的去贴公告去了。

    这一次公告贴出去,可就不再波澜不惊了。

    后世的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为什么吸引人,无非是三点,第一是给政治待遇,所谓“千人计划学者”或者“长江学者”,那都是学术界的翘楚;第二是提供优厚待遇,解决房子和老婆工作都是基本的,户口车子办公室,乃至于工作时间等等,都是可以谈的;第三是研究条件,起始几百万元的研究经费和国家级的实验室,并不比国外的差太多。

    起始经费不同于长期经费,如杨锐实验室,他的起始经费是18万元基建,钱没过手就消失了,留给他一间拾掇好的实验室算完,剩下的正经经费,北大也就先给了5万,剩下的慢慢给。

    做研究的,五万要是全年经费,那最多就发表到jmc到头,顶级期刊是想都别想,副刊都难,所以,五万元经费是起始经费,这笔钱也是管的最松的,买点文具,带点出租车发票什么的,都能报销。

    而在使用这笔钱的缓冲期,就是研究员申请经费的时间了。

    负责管理经费的基金会,还有各级科委其实与银行很像,都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角色。

    这些机构,看到研究员有5万元的起始经费,再给钱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这笔钱的价值和意义。

    同样的条件下,有五万元经费的研究员,申请下来的经费,肯定要比只有5000元经费的研究员多。

    这就好像一家资产5000万的公司,就是比资产500万的公司好贷款一样。

    在基金会或者科委眼里,拨款给高经费的项目,风险自然也小,万一有找补,也有一个解释――你看,北大都给配套了五万经费,北大都被骗了!我们能怎么样!

    这样的暗规则,自然是有漏洞的,比如学校提前配套几千一万元的资金,岂不是更容易拿到国家的经费。如果学校不把钱撤出,的确如此!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63807 163808 163809 163810 163811 163812 163813 163814 163815 163816 163817 163818 163819 163820 163821 163822 163823 163824 163825 163826 163827 163828 163829 163830 163831 163832 163833 163834 163835 163836 163837 163838 163839 163840 163841 163842 163843 163844 163845 163846 163847 163848 163849 163850 163851 163852 163853 163854 163855 163856 163857 163858 163859 163860 163861 163862 163863 163864 163865 163866 163867 163868 163869 163870 163871 163872 163873 163874 163875 163876 163877 163878 163879 163880 163881 163882 163883 163884 163885 163886 163887 163888 163889 163890 163891 163892 163893 163894 163895 163896 163897 163898 163899 163900 163901 163902 163903 163904 163905 16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