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茂听着杨锐说的数量,看看左右,无奈道:“6人全天的产量,我们全上阵都不够……要不,咱们再招几个人,专门做寡聚核苷酸不就行了?仪器暂时不要用了。”

    他还是心疼钱。黄茂现在是华锐实验室的副主任,见杨锐一口气将流动资金花去大半,也是无奈。

    杨锐摇头:“做一个专门的寡聚核苷酸的实验室不是不行,但太费工,6人全天产量,非得招8个人以上。再加上两三名助手,就得准备十个人。这是做原料的,正经做实验的也不能少吧。这么多人就得配专职的管理人员,再加上会计出纳什么的,公司规模一下子翻倍,问题太多,不如买台仪器。另外,设备的产能还可以扩大,纯度也比较好控制,这些都是优势。”

    仪器的纯度好控制,并不代表着仪器生产出来的寡聚核苷酸更纯,而是更平均。对重要实验来说,平均或许是一个更重要的概念,因为更容易预料实验的进展,原料药的纯度也可以不被看做是一个变量。

    学过方程式的人都知道,二元一次方程好解,三元一次方程也不难,四元一次就麻烦了,有五个变量的五元一次方程,若是找不到特殊关系的话,可就难玩了。

    对高要求的实验室来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变量,水平越差的研究员,变量指数越高。

    杨锐招募来的小牛,现在还没有体现出惊天动地的能力,但他们既然能发展出惊天动地的水平,现在起码就有不错的基本功,再去招募水准层次不齐的研究员,然后重新训练,甚至培养基础研究思维,所需要的时间太多太多,华锐实验室虽然有钱,却缺乏北大这样的品牌,想再招点高水平的并不容易,杨锐也不愿意自己开出的高薪,养几头蜗牛。

    黄茂问:“咱们现在做的项目,用得着这样子吗?”

    他其实是想问划得来吗?

    杨锐心说:这是诺贝尔奖,28万美元,也就是刚开始投入。

    算了一下自己的存款,一年多的分红加上捷利康海外工厂的额外收益,七扣八扣以后,杨锐手里还有400万美元以上,这让杨锐稍有些底气的道:“大项目做成什么样先不说,这个dna合成仪送过来,咱们至少能以此为基础写几篇论文吧,不算亏。”

    “几篇论文三十万美元,也挺贵了。”黄茂叹口气,道:“还好老外有钱,得,咱们就先花着吧。”

    杨锐被他说的直翻眼皮,心里也是有些发凉。这还是刚开始呢,等于是项目的前奏,百分之八的资金就出去了,也确实是有些危险的。

    科研有点像是做生意,又比做生意难,两者都很在乎资金链,但生意做到一半,资金链紧张了,可以抵押,可以贷款。科研想弄点抵押品就难了,美国倒是有专门做生物公司的风险投资公司,但人家要的是股份,开价也高,不能说是趁火打劫,可就价钱来说,与趁火打劫也差不多了。另一方面,科研的时效性强,做生意的谈借款谈股份,谈一两个月的都属正常,做科研的延迟一两个月,却很难说结果了,因此而血本无归的都有可能。

    如果能等等,杨锐还是想再等等的,这样能多积攒一个季度的分红,起码就要多小一百万美元,可惜时间不等人,杨锐只好指望最近一半年,辅酶q10的销售能给力点。

    ……
------------

第578章 改进

    用于生产寡聚核苷酸的dna合成仪几天内就从天津港送了过来。

    杨锐也是确定了这些基础设备到货,才开始正式进行pcr的项目。

    与幸福的穆里斯不一样,杨锐第一不是白人,第二不是美国人,第三不属于发达国家的知名研究机构成员,第四没有欧美知名学院的教育背景,第五没有大公司或机构背景,第六年纪过轻。

    在这样的情况下,杨锐要拿诺贝尔奖,首先就要有成果过硬。

    pcr的成果自然是非常强的,但对诺贝尔奖来说,没有最强只有更强。

    其次,杨锐还得小心翼翼,步步为营。

    科研上的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并不是对成果进行多方验证。多方验证,自然有其他学者去给你做这些事,重复试验所以能发表论文,就是因为重复实验是具有一定的价值的。

    科研上的小心翼翼步步为营,是要阶段性的发表论文。

    历史上,穆里斯和他的公司,就pcr一共发表了大约三篇论文,他们是美国大公司,一个大的阶段发表一篇论文,就能证明自己的工作了。

    对于杨锐来说,可就没有这么好办了。

    他好歹还算是有一篇cell级的论文,这在中国很难得,但在国际上,这也就是敲门砖的基础,效果也就是比一个没来历的phd(博士)好一点。

    在此基础上,杨锐准备以两位数为目标,发表论文。

    他的参考对象,就是中国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组。这支研究组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在多家顶级期刊发表了超过20篇论文,以非常清晰的研究链证明了成果归属,同时也循序渐进的催热了这个课题。

    60年代的中国科研组,虽然是国家级的,但要证明自己,面临的问题也实在不少。杨锐如今有北大给自己的身份背书,又有cell级的论文,难度系数,大约与当年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组相差仿佛。

    不过,要形成清晰的科研链,倒不一定是什么都要写出来,也不一定要按照时间顺序发表论文。

    比如耐热聚合酶,杨锐就准备放在最后才发表。

    原因很简单,有耐热聚合酶,能够大幅度的缩减实验时间。

    pcr本质上就是一个dna倍增技术。

    它能够快速的将dna翻倍再翻倍再翻倍……理论上,想翻倍多少次,就能翻倍多少次。

    这就好像那个著名的旗手与国王的故事。

    在象棋的第一格放2粒麦子,第二个放4粒麦子,第三格放8粒,第四格放16粒,如此倍增下去,第三十格有多少粒?

    ――第三十格将会有十亿零七千三百七十四万一千八百二十四粒麦子。

    pcr也因为这种超级倍增术,而在无数的领域大显身手。

    比如犯罪现场的dna残留,在pcr时代以前,试剂残留太少是无法检测的,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拥有了pcr的警局,就可以无视残留数了。理论上,只要有一个完整的dna残留,就可以倍增到可以检测的状态。

    之所以说,九十年代才有警局拥有pcr,就是因为耐热聚合酶的原因。

    pcr的原料是聚合酶,普通聚合酶也可以用,但每翻倍一次,不耐热的聚合酶就会在九十多度的水浴锅里失活,第二次翻倍的时候,还得再添加一次聚合酶。

    聚合酶不便宜不说,这个过程还需要专业人士来做,复杂且容易出错。

    而在研究过程中,连续添加三十次的聚合酶,同样不是容易的事。

    当然,开发耐热聚合酶同样不容易。

    所以,历史上的穆里斯等人,首先致力于解决翻倍问题,并没有优先考虑耐热聚合酶的问题。

    毕竟,只有翻倍问题解决了,证明这种方法可行,才有简化方法的必要。

    否则,光是有耐热聚合酶,没有使用它的技术,一样没什么卵用。

    然而,杨锐与穆里斯等人不同。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614 5615 5616 5617 5618 5619 5620 5621 5622 5623 5624 5625 5626 5627 5628 5629 5630 5631 5632 5633 5634 5635 5636 5637 5638 5639 5640 5641 5642 5643 5644 5645 5646 5647 5648 5649 5650 5651 5652 5653 5654 5655 5656 5657 5658 5659 5660 5661 5662 5663 5664 5665 5666 5667 5668 5669 5670 5671 5672 5673 5674 5675 5676 5677 5678 5679 5680 5681 5682 5683 5684 5685 5686 5687 5688 5689 5690 5691 5692 5693 5694 5695 5696 5697 5698 5699 5700 5701 5702 5703 5704 5705 5706 5707 5708 5709 5710 5711 5712 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