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竞争起来了,白皮书似的《新概念英语》卖的再便宜,也赢不了彩色封面的新概念英语。

    反而不如用赚来的钱,投资搞研究。

    当然,要是搞正规的生物研究,杨锐别说准备几千块钱了,准备几十万块钱也不够,现在进口一台最普通的红外光谱仪就不止这个数了,还得要外汇,哪个研究所要是能买这么一部机器,先不说申请经费什么的要多长时间,安装调试都要写三篇论文,采购的人写一篇,安装的人写一篇,学着用的人再写一篇。其他单位的研究员想用,得拿着介绍信去申请,人家还爱理不理的。

    杨锐做研究生的时候,气相液相质谱仪都用到吐了,也不稀罕这些古董设备,他就是想弄一些既便宜又容易购买的仪器,先复做几个实验,把基础打起来。

    否则,就是到了大学,他也甭想有做实验或做研究的机会。

    现在的实验条件太困难了,遇到要用紧俏设备的时候,正教授和正研究员级别的大牛,都得搬个小马扎守在实验室门口,等着里面的人时间到了就冲进去,为了避免别人插队,卡位技巧练的比篮球队的还好。

    至于讲师、助教级的研究者,要么乖乖的做理论研究,要么就给大牛们打下手,不小心当个第二作者什么的就偷偷高兴去吧,哪里有机会自己主持实验。退一步让他主持了,多半也申请不来实验经费。

    所以,杨锐除非准备为人做嫁衣,他就得有自己的实验设备和自己的实验室,通过这种方式撰写论文,积累声望,才是最终获得学校实验室的正途。

    当然,杨锐的实验室也是有名目的,它同时挂靠在西堡中学和西堡肉联厂的名义下,也通过它们来订购自己想要的设备。

    ……
------------

第60章 研究辅酶

    杨锐的实验室之所以通过西堡肉联厂来挂靠和采购设备,是因为西堡肉联厂下面,就有一个生化制药班组。

    也许有人觉得奇怪,肉联厂里怎么能有制药车间,可实际上,国内直到90年代,绝大多数的生化制药厂,都设在肉联厂里面。

    这是生化制药厂的性质所决定的,初级的生化制药就是用动物脏器来生产的,你想要新鲜的动物内脏,又没有良好的保存和运输手段,不把厂子设在肉联厂里,又能设到哪里去?

    这时候的生化制药厂也不叫生化制药厂,一般就叫脏器生化厂,或者脏器生化车间,规模都不大,西堡肉联厂就只有一个十余人的班组,若是以车间为单位的话,已是国内排名靠前的大厂了。

    与生物制药相关的期刊和书籍,此时要么叫《脏器生化制药》,要么就叫《动物生化制药学》。后世常用的微生物发酵法和植物细胞培养法尚在研究中呢,化学合成法更不用说,这永远是最难也是最后普及的法子。

    能够用于制药的脏器非常多,胰脏可以提取胰岛素、胰酶,心脏可以提取辅酶,脑部可以提取胆固醇……就82年来说,所有的生物产品都是价格不菲,而且销路不愁的。

    不过,西堡肉联厂的生化制药班组并不受重视,他们最赚钱的项目是向欧洲出口白条肉,每年创汇上百万美元,也是厂领导骄傲的本钱。

    与之相比,脏器制药的产品虽然值钱,成本也非常惊人,用80年代的方法,一公斤的脏器兴许只能提取出几十毫克的产物,期间还要消耗其他溶剂和材料,得不偿失。而且,21世纪相对普遍的生化产品,西堡肉联厂的生化制药班组也做不出来,以他们的技术来说,别人能做的他不便宜,别人不能做的他更不能做。

    当然,杨锐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经过30年的发展,他就是用后世的实验室做法,产量也比西堡肉联厂的生化班组高。当然,西堡肉联厂的生化班组的规模,其实也就是实验室的规模,只是人多了几个罢了。

    杨锐并不准备直接出售生化产品来赚钱,这些东西目前还是国家全垄断的模式,个人想赚大钱比较麻烦,而且也很累,连续不断的生产就是久经训练的工人都容易出错,何况是他和一群学生。

    想获得荣誉估计可行,偏偏是杨锐最不在乎的。

    与其少赚钱换荣誉,杨锐更愿意铺垫些论文。

    他当年读研究生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给老师翻找论文了。通常情况下,导师列一张单子,他就要查一个星期的资料,要说看过的期刊和书籍融会贯通,那是不可能的,但总归是要扫一遍过去的。

    如此一来,这些论文现在都映在他的脑海里。

    杨锐只要选些简单的来重做实验,然后重写就行了。

    至于多简单才能够让自己的小实验室运作起来,杨锐的判断方法就是实验设备的价格。

    设备越简单越好,仪器用的越少越好,实验越单纯越好,原料越容易买越好。

    这般筛选下来,杨锐选定了辅酶q10的相关研究。

    酶是生物体工作的催化剂,而辅酶是辅助酶工作的所谓“第二底物”,常见的辅酶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等等。这些到了后世很便宜的辅酶都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的,一瓶的成本可以降低到几毛钱,但在最初,它们依旧采用提取法得到。例如所有孕妇都要吃的叶酸,最早就分离自菠菜叶,并由此得名。

    从这一点来说,中国所谓的食疗是有点意义的。

    辅酶q10是较晚发现的辅酶,开始是从动物心脏组织里提取得到。它的研究历程非常的绵长。

    早在1974,日本的卫材药厂就将之作为心脏病药来销售,受到了诸多生物学家的关注。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国际上一口气开了三场专题讨论会,对其生物医学和临床应用进行广泛研究,中国也在1976年做出了辅酶q10。

    而直到杨锐穿越之时,辅酶q10依旧是一个研究热点,生物学家依旧研究它的生物医学和临床应用,医药公司依旧研究它的生产方式,虽然每种研究都进步许多,但辅酶q10总还不是一种便宜的生化产物。

    在1982年,辅酶q10自然是更有价值的,无论是产物还是研究论文,皆是如此。

    也正是因为30年后,辅酶q10依旧是研究热点,杨锐得以阅读过许多的相关论文,只要实验设备到位,他能抄出一箩筐的文章。

    事实上,国内外依靠研究辅酶q10混了一辈子的专家教授满地都是,把耳朵割下来,也差不多能装一箩筐,多杨锐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秉承着低调积累的念头,杨锐先是以学校的名义购买了烧杯烧瓶三角瓶等仪器,乙醇丙醇丁醇等试剂,然后又以西堡肉联厂的生化制药班组的名义,向平江生物化学制药厂直接订购了两批辅酶q10的精制品。

    他准备写一篇如何更精确测定辅酶q10的文章,比起直接生产辅酶q10,这种文章的力度并不弱,却会更简单。

    在等待东西到货的时间里,杨锐开始给锐学组成员补习生物,同时选拔自己的实验助手。

    李铁强等人还会继续来教室听课,但不能再免费得到试卷了,杨锐也不会给他们批改试卷,更不会有针对性的做出课程倾斜。

    对于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的学生来说,他们或许很难理解所谓的倾斜的作用,但对于曾经享受过特殊待遇的李铁强等人来说,他们立刻就感受到了变化。

    成绩的提高变的困难了。

    他们也说不出原因,却也因此更加恐慌。

    有人趁着晚上找到杨锐,希望能够重新加入锐学组,却被同屋的曹宝明毫不犹豫的挡驾了。

    李铁强和王万斌也尝试在食堂搭话,依旧被毫不犹豫的拒绝。

    与此同时,锐学组的课程也慢慢从复习初中,重学高中,进步到了真正的高中复习。

    更难的题目,更复杂的复习路线,进一步的拉大了锐学组和其他学生的距离。

    这个时候,李铁强等人更加后悔,却也是徒呼奈何。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40053 140054 140055 140056 140057 140058 140059 140060 140061 140062 140063 140064 140065 140066 140067 140068 140069 140070 140071 140072 140073 140074 140075 140076 140077 140078 140079 140080 140081 140082 140083 140084 140085 140086 140087 140088 140089 140090 140091 140092 140093 140094 140095 140096 140097 140098 140099 140100 140101 140102 140103 140104 140105 140106 140107 140108 140109 140110 140111 140112 140113 140114 140115 140116 140117 140118 140119 140120 140121 140122 140123 140124 140125 140126 140127 140128 140129 140130 140131 140132 140133 140134 140135 140136 140137 140138 140139 140140 140141 140142 140143 140144 140145 140146 140147 140148 140149 140150 140151 14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