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很快判断出,这是一次新闻前的人物介绍,被介绍人的学术背景和学术成就是介绍的重点,但具体是什么情况,方亚男就不甚了了了。

    总编并没有让大家等太久。

    须臾,一个头像出现在了屏幕中。

    总编立即按了暂停,接着倒退回来,正常播放。

    电视里的声音顿时变的正常:“来自中国的21岁年轻人ruiyang有可能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让我们不得不……”

    总编再次按了暂停,因为头像再次出现了。

    “这是你写见过的杨锐吗?”总编问方亚男。

    帅的令人一见难忘的脸,让方亚男一眼就看了出来。

    她轻轻点头:“是杨锐,他怎么了?”

    她已经听到了一部分答案,只是仍然不相信而已,或者,担心是听错了。

    总编严肃的看着她,道:“小方,我刚才怎么说的,不该问的不要问,更不要传播和讨论。行了,你现在介绍一下这位杨锐同志。”

    既然还叫同志,那就说明他没犯事。方亚男悄然松了一口气,道:“我也是刚刚认识杨锐……同志,据我所知,他是北京大学二年级的学生……”

    “档案上有的东西就不用说了,说说你了解的其他情况,他的社会关系是什么样的,做事的风格怎么样。”总编一句话就让方亚男惊喜准备的说辞失效。

    方亚男犹豫了一下,道:“社会关系方面,我也不是很了解,我们也是才刚刚认识……”

    “你们是什么关系?”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是杨锐的英语老师。”

    “那就顺着这个继续说……”总编搬了一个板凳到台长侧前方,盯着方亚男,不是审讯,胜似审讯。

    方亚男只好苦着脸,继续说。

    陆陆续续的谈了一刻钟,甚至将杨锐买字画的细节都说过了,才听台说:“可以了,把她写的本子给我看看。”

    总编连忙拿给他。

    台长一边看一边问:“你写的这个采访的台本,是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做一篇什么样的新闻?”

    “我没想……”方亚男懦懦的道:“我觉得,记者采访之前,不预设立场是最好的。我就是觉得,他一次性买很多字画,是很有意思的新闻现象,会有什么样的新闻结果,我并没有考虑。”

    “没有考虑就不对……”总编大人的声音更严肃了。

    台长咳嗽一声,道:“先不说这些,这个台本要修改一下,老张,你组织人手做几个方案出来。”

    “好的。”总编答应了下来,拉着方亚男离开。

    出了台长室,方亚男轻松许多,又问道:“总编,究竟怎么回事?您给个提示呗。”

    “不是说了,不允许讨论吗?”总编绷着脸,但台长不在身边,威严未免不足。

    “我又没说什么事,您就给个提示吧,要不然,我莫名其妙的犯了错误,您说多冤呐。”方亚男借着自己年轻女孩子的优势,撒娇打滚的要求。

    总编不像是台长那样高高在上,被方亚男缠的没办法,只好说:“我也不知道前因后果呀,你现在问我,我是要犯错误的,我只能说,你不要打问,过阵子,你就知道情况了。”

    方亚男不甘不愿的停下了询问。

    到了大办公室,总编召集了几名台里有名的笔杆子,聚集到自己的办公室,道:“咱们临时组建一个专项小组,研究一下接下来的采访工作啊,接下来,我们重点进行的将是人物采访。被采访人的名字叫杨锐,是北京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今年21岁……”

    “这么年轻?”一位咬着笔杆的笔杆子抬起笔杆子般的细长脖子,问了一句笔杆子式的废话。

    总编点头,道:“年轻是年轻了一些,但成绩很出色……”

    停了一下,总编道:“有传言说,这位杨锐,可能拿到诺贝尔奖,几率不高,但是,提名大概是已经拿到了……我说了,他拿到诺贝尔奖的几率并不高……”

    “什么诺贝尔奖,******吗……”

    “提名应该是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吧。”总编不是很确定。

    他再说什么都没人听了,几名笔杆子全都激烈的讨论起来了。

    方亚男讶然抬头,她猜到了一部分,但怎么也想不到真相竟是这个!

    在84年的当下,再没有什么主题是比为国争光更有新闻性的了。

    看看许海峰受到的礼遇,就能从中窥到一丝端倪。许海峰作为中国奥运夺金的第一人,确实是成绩斐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中国拿到金牌的并不知许海峰一个人,他之所以拿到第一枚金牌的原因之一,是射击项目的排序更靠前,这种微小的差距,却产生了巨大的声望差异,也只有放在80年代的环境中,才能令人理解。

    这个重新打开国门看世界的国家,正处在一种群体性的癫狂之中,用“渴望”一词来形容这个时代,再恰当不过。

    所有的中国人,都在疯狂的渴望着,渴望金钱、渴望自由、渴望爱情、渴望尊重,他们渴望一切美好的事务,但得到太难,以至于有一名代表得到了,都会引起后世难以想象的轰动。

    比起奥运金牌,比起体育世界的成功,诺贝尔奖的含金量或许是太足太足了,足的让笔杆子们讨论来讨论去,最终只余淡淡的沉默。

    沉默的太久,以至于有轻轻的叹息声。

    中国的学术传统延续千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更是贯穿始终。

    然而,学术又实在是太难太难,尤其是在80年代的环境下,中国能够拿得出手的学术成绩,着实是少之又少。

    陈景润为什么那般有名?若以学术成绩论,做出了费马大定理的怀尔斯的学术成就更高,因为他彻底证明了费马大定理,而陈景润只是将哥德巴赫猜想再次往前推进了一步,其成就,与法尔廷斯、肯里贝特相似,而法尔廷斯与肯里贝特,正常人都没听过,怀尔斯在完成费马大定理的几个月里,倒是在全球媒体面前刷了刷脸,可也仅此而已。

    相比之下,陈景润却是把中国人刷了个遍,甚至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几乎成为数学家的代名词。

    假如有诺贝尔数学奖,完成体的费马大定理,或者完整体的哥德巴赫猜想,都是妥妥的预定了奖项的。

    但未完成体的哥德巴赫猜想就不好说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454 8455 8456 8457 8458 8459 8460 8461 8462 8463 8464 8465 8466 8467 8468 8469 8470 8471 8472 8473 8474 8475 8476 8477 8478 8479 8480 8481 8482 8483 8484 8485 8486 8487 8488 8489 8490 8491 8492 8493 8494 8495 8496 8497 8498 8499 8500 8501 8502 8503 8504 8505 8506 8507 8508 8509 8510 8511 8512 8513 8514 8515 8516 8517 8518 8519 8520 8521 8522 8523 8524 8525 8526 8527 8528 8529 8530 8531 8532 8533 8534 8535 8536 8537 8538 8539 8540 8541 8542 8543 8544 8545 8546 8547 8548 8549 8550 8551 8552 8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