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自然是您选择课程的内容,不过,我们还是希望您能提前给我们通知一声……”

    “那我今天晚上先上一节课,你们看看行不行?”杨锐才懒得给他们审查呢。他拿出来的课程教材肯定是超过教学大纲的,到时候又是一堆废话和纠缠,不如直接上课了以后再说。

    清华人犹豫了一下,道:“今天晚上是不是有点急了,您现在就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我本来就想写点什么,正好拿出来给学生们说一说,顺便整理思路。”对这一点,杨锐倒是说的很实在。

    事实上,之所以有那么多学者愿意做教职,不仅有教书育人的快感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也是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能够整理思路,有利于系统性的学术研究的。

    很多学者都是在担任教职期间,撰写的个人专著,一些发人深省的系统性的工作,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如果说,实验室里的工作,是突破性进展的基础,那大学教职就是系统性工作的温床。

    相比令人惊呼的突破性进展,系统性的工作则往往引来感叹。

    许多传奇性的学术大拿,都是海陆双栖的,一边在cns上刷论文,一边撰写发人深省的学术专著。

    也许有人会说,蹲在家里自己写不行吗?

    实际上,在学校里撰写学术专著的效果更好。因为这些系统性的专著是追求普及性的,虽然不像是科普那么普及,但至少要让读专业的学生看得明白,在学校任职,根据学生们的反馈而调整自己的思路,往往是奠定一本专著的受众面的重要过程。

    杨锐以前刷论文刷的太忙,既没空去写专著,也没资格去写。

    而今完成PcR,那趁着有教职的机会,写一本才艺双馨的教案出来,却是很恰当的机会。

    毕竟,他下次担任教职还不知道是什么时间呢。

    清华方面,因为杨锐的年纪,而不是太信任他,但也不能一点自由的空间都不给。

    清华人也只能出于关心的说:“都没有提前通知,要不然,让我们同学们宣传一下,明天再开始?”

    “不用,反正就是针对大一的学生的,你们给新生说一声,愿意来的过来就行了,晚上嘛,很随意的。”杨锐心想,这样来的人说不定还更多呢。

    毕竟,现在的大学,晚上除了说废话,还能有什么事比上课更愉快的。

    ……
------------

第七百一十六章 基因组学

    站在能容纳近百?的教室的讲台上,杨锐很有些不习惯。

    上课铃声还没打,然而,教室内并没有喧闹声,甚至没有窃窃私语的声音,更没有学生跳起来质疑杨锐的执教资格……这让做足了准备的杨锐很不习惯。

    想当年,他做补习老师的时候,什么样的学生没有见过啊,成绩好的鼻子朝上,一副老师请您来折服我的表情,成绩不好的眼睛往上,一副老师我不屑于读书也能混的很好的表情,成绩中等的嘴角朝上,一副老师您教的不好让我的智商不能与分数匹配的表情。

    然而,80年代的学生,自我意识显然还没有觉醒到这个程度,或者说,是他们的父母和社会还没有觉醒到这个时候。

    就是有些太乖了。

    杨锐比较清华和北大的学生,不禁对清华所谓的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有了些微的认识。

    铃声响起。

    杨锐重新调整了一下站姿,道:“现在开始上课。”

    说完,他并不像是一般的老师那样介绍自己,而是立刻开始正式的课程道:“我想给我的课程命名为《基因组学》。”

    接着,他又用英语说了“基因组学”一词,并迅速的说了起来。

    坐在教室后面的几名清华教授不禁面露愕然。

    原因很简单,他们就没听过基因组学这个中文词,更没听过基因组学的英文单词。

    当然,他们很快就会听说了。

    到86年,第二阶的大牛汤姆斯将会正式提出基因组学的概念,诺贝尔奖得主杜尔贝克,也就是准备提名杨锐诺贝尔奖的杜尔贝克,以基因组学为基础,用征服癌症为目标,说服了美国国会,正式启动人体基因组计划。

    当然,癌症到30年后依然没有被征服,但这种小事,在拿到了经费的学者们眼里,实在太平常了。

    不过,基因组学与人体基因组计划虽然关系密切,却并非是一个概念。

    形象的说,人体基因组计划就像是曼哈顿计划一样,它是一个有目的的项目,测序人体全部的碱基对,或者制造出原子弹,目的达到,计划就宣告结束。

    基因组学却是一门学科,就像是核科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但重要程度却不逊于基础物理学一样,基因组学也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但重要程度却不逊于基础生物学。

    到杨锐读书的时候,基因组学已经是深入生物学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绕不过去的重要学科。

    当然,作为一门学科,它不是突然在86年诞生的,在它诞生之前,已经有无数学者为之奉献青春了。

    杨锐在提出了命名以后,就安静的从头讲起。

    坐在教室后面的教授们,也只好安静的听讲。

    这要是换一个本校的年轻人,教授们肯定是站起来反对了:你丫说的是啥?

    但换成了杨锐,就没有人敢随便说话了。

    所谓“人的名树的影”,杨锐发表在《ceLL》上的论文,至今引用超过2000,这个数字,就好像电影票房破2亿美元一样――在业内,这都属于传奇式的牛人的专利。

    杨锐为什么能坐在离子通道实验室的负责人位置上,无人质疑?因为杨锐在离子通道方面所做的贡献是世界级的,用粗鄙一点的话来说,所有离子通道领域的学者都被杨锐教做人了。

    截止84年的现在,离子通道领域的所有重大的发现,几乎都是在杨锐的论文的基础上做的。2000个引用数,就是这样子积累出来的。

    所以,哪怕杨锐是以学生的身份,成为了离子通道实验室的负责人,包括北大乃至北京的各大学的学术界,都没有什么反应。

    实在是不敢,看着那么多领域内的大牛,在顶级论文刊登的论文里,恭恭敬敬的感谢ruiyang的贡献,看着一篇篇牛的不行的论文后面的参考资料,第一条就写着ruiyang,谁敢质疑杨锐离子通道方面的权威?

    PcR就更厉害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07312 207313 207314 207315 207316 207317 207318 207319 207320 207321 207322 207323 207324 207325 207326 207327 207328 207329 207330 207331 207332 207333 207334 207335 207336 207337 207338 207339 207340 207341 207342 207343 207344 207345 207346 207347 207348 207349 207350 207351 207352 207353 207354 207355 207356 207357 207358 207359 207360 207361 207362 207363 207364 207365 207366 207367 207368 207369 207370 207371 207372 207373 207374 207375 207376 207377 207378 207379 207380 207381 207382 207383 207384 207385 207386 207387 207388 207389 207390 207391 207392 207393 207394 207395 207396 207397 207398 207399 207400 207401 207402 207403 207404 207405 207406 207407 207408 207409 207410 20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