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现实一点,质疑杨锐的论文,起码也能发一篇scI影响因子3。0的文章,不能白白的在课堂上质疑浪费了。

    教授们一边思考,一边飞快的记笔记。

    底下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见证一门新的学科在创立,他们乖乖的记笔记,听课,顺着杨锐的思路来思考……

    杨锐也用普通学生能听得懂的方式,缓缓的展开表述,让基因组学这个系统,如画卷一般,慢慢的露出一脚。

    他确实有资格讲述这堂课。

    自建立实验室伊始,杨锐就有意识的靠近基因组学。当初刚刚到北大的时候,杨锐被副教授的科研汪钟志文招募,就是用基因组学搪塞过去的,后来他进入唐集中实验室,首先开展的实验,就是功能基因组方向的。

    功能基因组是基因组学的初始阶段,也是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

    目前,离子通道实验室内,许正平主持的相互作用蛋白等方面的研究,就属于其中的一部分。

    可以说,杨锐在基因组学方面的准备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

    这段时间对普通的某个项目领域来说不算久,但对一个新兴的领域来说,就不算短了。

    何况,杨锐出成绩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要是搜索他发表过的文章,一多半是在基因组学方面。事实上,他目前做的就是四大块研究:辅酶Q10,钾离子通道和PcR,以及基因组学。

    这其中,辅酶Q10和PcR是有利可图的研究,早被杨锐放在了华锐实验室。

    而在离子通道实验室里,杨锐的工作就是钾离子通道和基因组学。前者花的钱虽多,可就时间投入来说,并没有基因组学来的多。

    毕竟,离子通道的研究在很花钱的生物学研究中也属于贵的,当年做钾离子通道的时候,他就用掉了60万美元,虽然换到了一篇ceLL并不算亏,但就国内的情况来说,这样的研究是难以持续的。

    基因组学自然也是不便宜的,但它的发展潜力更大。

    杨锐以人体基因组计划为目标,他对基因组学的认识就更深了。

    甚至比基因组学的提出者汤姆斯还要深。

    一节课转瞬即逝,底下的学生并没有觉察到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刚入学的新生,专业课都没学全,也谈不上对生物学的认识。

    底下听课的教授们的感觉就稍微有些不一样了。

    没人找得到杨锐课程里的错误,但也谈不上喜欢,略显新颖的学说,总是让大脑本能的反抗。

    不过,在场的大多数人还是决定,过几天再来听一次杨锐的大课。

    ……
------------

第七百一十六章 笔记

    接下来几天,杨锐很认真的准备了教案,并将课程中突发奇想的有用语句,记录下来。

    这就是课堂的作用之一了。

    它能让你在讲述的过程中,有很多新的思路,尤其是延展性更强的思维覆盖。

    其实,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验,比如职场中人,在使用aPP做演讲之前,如果很认真的彩排的话,往往会有新的思路或者讲述方法。

    甚至年轻人之间互相讲笑话,都能逐渐完善一个笑话,通过不同的语气停顿,以及肢体动作,让一个笑话的笑点更容易爆起来。

    酒吧里,有的人看旁边的人讲了一个笑话,将不远处的女生逗的花枝乱颤,他学着说一遍,通常都只能收获冷漠的嘴角抽动,除了颜值高低的区别以外,人家将同一个笑话说了300遍也很有关系。

    杨锐本身对基因组学的理解是一方面,他参考的资料又是另一方面,而84年的学术状况,又是一方面。

    杨锐的教案,同时参考多本资料,又查阅许多现在的资料,继而加入自己的理解,当他复述这样的教案的时候,对他本人未尝不是一次学习。

    到第二节,第三节课的时候,杨锐隐约的抓住了杨氏基因组学的要点。

    关于基因组学的骨干和脉络,也渐渐清晰起来。

    时隔两周。

    杨锐开始了自己到清华园的第五节大课,在座的教师数量已超过50人,再加上近百名学生,是将一间不小的阶梯教室,塞的满满当当。

    杨锐只瞅了一眼,就继续道:“这节课,我主要讲述基因组多态性……”

    眼前的情况,并不出乎他的意料。

    学生实际上并不懂课程的优劣,尤其是刚刚开始生物学学习的学生,他们哪里知道什么学说是新颖的,什么学说是陈旧的?对他们来说1884年的概念都是新概念,比如《物种起源》和《人类的起源》,许多生物系学生到毕业了,也不甚了了,多知道两三个科普词汇罢了。

    学生们最多知道的是哪个老师讲的生动幽默,哪个老师的课程好听好记,并将之认定为大师。

    诚然,对学生来说,风趣幽默和好听好记就是他们对课程的唯一期望了,他们本来就是来学习旧知识,并不需要崭新的学说来洗刷自己的灵魂。

    可惜,大师并不总是风趣幽默的,大师的课程从来不以好听好记为目标,风趣幽默和好听好记也不是学术成果。

    比如著名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这位号称********的经济学家就以说话含混而著称,当他说话的时候,你要是不睡着就算是认真了,但是,真正听懂了他话中含义的人,往往会得到额外的褒奖,比如一千万美元的奖金,或者十亿美元的利润的故事,每天都在华尔街上演。

    与之相对的是,站在讲台上的杨锐,也并不关心学生们学得到多少,或者能学多少。

    大学生都应该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成年人,他们不需要填鸭似的强塞知识了,因此,杨锐也没有义务让他们学的轻松。

    有的学就不错了!

    杨锐唯一的义务,就是拿出知识给他们去学习,至于学习太难,或者效率太低――当他们成为科研汪的时候,才知道老师认认真真给你讲解120分钟有多难得。

    一名在ceLL和nature都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论文的学者上课,如果觉得课程令人困倦,那最好用锥子狠狠的戳自己大腿一下,此时不流血,何时再流血?

    杨锐当年做补习老师的时候,也不以课程的风趣幽默而著称。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7208 17209 17210 17211 17212 17213 17214 17215 17216 17217 17218 17219 17220 17221 17222 17223 17224 17225 17226 17227 17228 17229 17230 17231 17232 17233 17234 17235 17236 17237 17238 17239 17240 17241 17242 17243 17244 17245 17246 17247 17248 17249 17250 17251 17252 17253 17254 17255 17256 17257 17258 17259 17260 17261 17262 17263 17264 17265 17266 17267 17268 17269 17270 17271 17272 17273 17274 17275 17276 17277 17278 17279 17280 17281 17282 17283 17284 17285 17286 17287 17288 17289 17290 17291 17292 17293 17294 17295 17296 17297 17298 17299 17300 17301 17302 17303 17304 17305 17306 17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