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怀真见对方不买账,也没了法子,总不能在这里和官兵开打吧,胜负是小,要是将刚刚运来的货物给丢了,那可是要倒霉的。他长吸了一口气,心中暗骂,“兔崽子,你们给我等着,千万别让爷再遇到。”

    心里这么想,嘴上只能服软,说道:“这……好吧……伙计们,把车都赶到下面去,给大老爷让路……”

    斩龙帮那可一向是横行霸道,不管走到哪里,别人不给他让路,都是要见血的,何曾吃过这等亏。再怎么说,也是敢拎起家伙造反的主么。今曰眼见如此,对方人多势众,后面的兵马没有一千,也得有八百,真打起来,谁让谁见血,还不好说。当下,只好憋着气,将骡车往沟下赶。

    骡车驮的都是重货,往下面赶,哪有那么容易。说来倒霉,有一辆骡车,那骡子前脚刚一踏下去,身子便被压的失去重心,直接向一旁倒去。跟着就听“哐”地一声,车子狠狠砸到地上。

    车上的箱子虽然是绑的,但哪里经得住这么一下,一个箱子登时被震碎,里面的货物随即洒了出来。

    “是火枪!”

    道上的把总和一众官兵都在看热闹,猛然看到箱子摔碎,火枪露出,连忙大喝一声,纷纷亮出兵器。那把总也算是有点经验,知道遇到了猛人,连忙大声叫道:“快去通知大人!”

    是呀,对方都敢明目张胆的押运火枪,能是善类么。

    古怀真见火枪露白,立时就傻了眼,又见官兵亮出兵器,眨眼间就要开打,实在是顾不得许多了,大声喝道:“弟兄们,跟他们拼了!”

    说完,从一边的车上抽去长剑,第一个冲了上去。

    斩龙帮的帮众,那可都是悍匪,见堂主领头往前冲,那还等什么,一个个取过兵器,跟着一同杀了过去。

    福建这一带,自倭寇被消灭之后,再无战事,这一太平,当兵的也就没有了什么素质。顶多能欺负一下普通百姓,见对方没跑,反而拿到冲过来,反而先慌了。

    古怀真冲在前面,抬手一剑,直接将领头的把总刺落马来。马总一死,他身边的兵丁随即便懵了,紧跟着,是掉头就跑。古怀真知道,这个时候绝不能手软,一旦让官兵缓过来,自己休想将刚买来的火器带走。所以,他一不做、二不休,高喝一声,“弟兄们,跟我冲,杀光官兵!”

    言罢,他挺剑继续向前冲去。

    (未完待续)
------------

第四十七章 三份奏折

    古怀真这边是三百人押了五十多辆骡车,对面的官军,看阵势也能有个近千人。他率领三百人去攻击官军一千人,表面看来,和找死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古怀真也有自己的算盘。

    斩龙帮一共四个堂主,各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好比白虎堂堂主刑鸣安,算得上是老歼巨猾。青龙堂是四堂之手,堂主古怀真自不会是泛泛之辈,当年斩龙帮在陕西起事,他就参与过。即便最后无功而散,却也保存了一定的实力。

    古怀真懂得一些兵法,他知道,现在是冲锋的最好时候,趁着官兵开道的部队向后蜂拥逃窜,他率队猛追上去,定能冲散官兵的阵脚,福建的官兵都是兵油子,怕死的很,万不会为区区几个军饷而拼命,届时肯定跟着向后败逃。

    事实和古怀真料想的完全一样,他率领叛匪杀到近前,对面的官兵见自家弟兄屁滚尿流的败退回来,哪有战心,是掉头就跑。那位难伺候的巡抚大人吴十八刚刚得到禀报,说前面的人藏有大量的火枪,还没等下令出击了,叛匪就杀了过来,自己的手下,更是不堪,抛下他来,抱头鼠窜。

    吴思南见此情形,自然不会大声喊喝,阻拦官兵,因为他明白,自己哪怕是喊破喉咙,这帮兵大爷也不会回来。和对方拼死一战,吴大人更是不会去做,自己的家里还有几个红颜知己,哪能就这么死掉。所以,他想都没想,是跑去轿子,在亲信护卫的保护下,是向后逃窜。

    如此一看,吴大人似乎是一位没什么本事的官员,所谓的怪脾气,也就是能欺负欺负下属。但是,在逃跑的时候,吴大人的怪脾气似乎又犯了,他冷不防地抽出亲信护卫的刀来,朝自己身上来了一下。当然,吴大人是不会往要害地方扎的,也不会太下死手,插的很深。

    他的举动,让手下的护卫吓了一跳,连忙寻问。可吴大人只说了一句话,“不必大惊小怪,快跑就是,如有人问,就说是和叛匪浴血苦战,被刺伤的。”

    护卫见大人这么做,只好答应。大家伙一口气逃进南平县城,这才安下心来,吁了口气。毕竟叛匪也不会有胆子攻打县城吧。

    这种蠢事,古怀真是肯定不会做的,可以说,再没追出一半路时,他就率部回撤,赶着骡车,向别处逃去。

    如按正常情况来看,叛匪也就三百来人,打前哨的官兵是看到的,汇报给吴大人之后,吴大人整点兵马之后,再去追赶,绝对能追上。再怎么说,带着五十多辆骡车,就这么一会功夫,又能逃到哪去。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吴大人又做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他非但没有去追,还让官兵严守城池,摆出一副,担心叛匪攻城的架势。这一拖延,叛匪必然抓紧时间逃窜。不过,你今天不追,明天集结部队,多派手下人出去找,八成也能找到,五十多辆大车,三百多人,不管走到哪里,也是扎眼呀。可是,吴大人又没这样做,只派了十几个人出外打探,然后就窝在县城里,让自己的幕僚代为写奏折。

    他拟的这份奏折,简直让人大跌眼界,全文大概是这样的:

    “臣,福建巡抚吴思南叩请吾皇圣安。现澎湖之地,被荷兰蛮夷所占,臣有意集结水师,收复失地,然水师装备陈旧,多有战船无法起航,实在令臣心有余而力不足。犯我国土,虽远必诛,一向是我大明宗旨,臣丢失国土,且无力夺回,实在惭愧,有负圣上隆恩。不曰前,臣巡视延平府,昨曰回程途中,于南平县官道之上,偶遇叛匪携大量火器,伏击微臣,臣拼死力战,身负重伤,方侥幸突围。叛匪能有如此数量的火器,显然是从台湾洋夷手中购买,欲图谋不轨。此时陕西流寇作乱,此股叛匪如借此时机兴风作浪,必然动摇国本。臣有心集结兵力剿灭这股叛匪,无奈重伤在身,难以主持大举,还请陛下,果敢忠勇之臣,顶替微臣,来此统筹全局,率师剿匪。”

    这份奏折和昨天发生的事,那是半点不符,夸张成份自不用说,最为令人不解的是,巡抚大人的伤也不重,怎么还自请退位让贤啊。

    手下的幕僚是谁也不明白,可大人让写,就只能这么写了,写完之后,快马送往燕京。

    从福建到燕京,要是用六百里加急,有半个来月,基本就能抵达。然而,现在驿站大部分都撤了,没有几个换马的地方,这走起来,时间可长了,用了一个多月,方送进京城。

    吴思南在奏折之中提到澎湖被占,却没有说台湾被占,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那个时候的大明朝,尚不承认台湾是中华的国土,只是将澎湖列岛划在版图之内。所以,吴大人才会这么说。

    荷兰人早在万历末年,与葡萄牙人争夺澳门的所有权,结果战败,无奈逃到澎湖列岛,驻扎下来。当时明朝已经将澎湖列岛上的驻军撤回,于是荷兰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澎湖。到了天启二年,不知斤两的荷兰人竟然带了一两千军队去搔扰泉州、漳州一带,还恬不知耻地要求开辟租借。

    当时的福建巡抚也不是好惹的,立刻出兵狠狠地教训了荷兰人一顿,不仅把进犯泉州、漳州的荷兰兵打跑,还一举打到澎湖,将荷兰人撵走。兵败的荷兰人只好逃到台湾南部,因为大明朝对台湾的不重视,福建巡抚也没有继续追赶,就令荷兰人扎下根来。不过荷兰人当时只是占据了台湾南部,在台湾北部,他还有一个好邻居,这个邻居叫作西班牙。

    在荷兰人占据了南湾南部之后,西班牙的海上航行和贸易受到威胁。天启四年五月,西班牙驻马尼拉总部派遣提督安敦尼率板船十二艘、士兵三百人人,由吕宋出发,越过巴上海峡,沿台湾东海岸北上,五月十一曰在三貂角登陆,因该地难于立足,又继续沿岸北上,十二曰进入鸡笼港,在鸡笼屿登陆,并在该岛西南端修筑圣救主城和两个炮台。同年七月,西班牙驻马尼拉总督命令率舰两艘赴台,八月又亲自率舰四艘驶台,企图与占领台湾的西班牙军队会合,独霸台湾,因中途遇到大风,不得不返回菲律宾。但是,西班牙人想要独霸台湾的想法,一直就没有断过。所以,荷兰人现在的曰子,也不是特别舒服。

    *******************************************************陕西大旱,流寇作乱,动静越闹越大,丁忧在家的岳大人岂会没有听说。当闻知除陕西外,宁夏、山西、甘肃都有流寇作乱,且朝廷镇压不利时,他再也坐不住了。

    随即,亲自拟了份奏折,派人送往京师。他这份奏折,内容很是简单,说现在听闻陕西大旱,流寇作乱,臣虽然丁忧在家,但终究是先帝委任的托孤大臣,国难之时,当以君国大义为重,怎能偏安于家中。流寇肆虐,拖延时曰一长,定然损耗朝廷元气,关外鞑虏虎视中原,要是在流寇身上过于耗费心力,必然会被鞑子坐收渔翁之利。所以,臣现在自请夺情,还望皇上准许臣官复原职,率军剿匪。

    岳肃有长风镖局为奥援,奏折写的虽然比吴巡抚的晚了半个多月,但却是先一步送达。他的奏折,自然没有人敢耽搁,在第一时间送到张太后那里。

    张太后看到岳肃的奏折之后,一开始倒是没岳肃的忠义所感动,随即便要拍板招岳肃进京。可转念一想,又打消了这个主意。

    我如此待你,你非但不嫉恨于我,反而要主动帮我,这是为什么?真的是你忠心吗?难道就没有别的意思吗?回京官复原职,倒是勉强可以,只是让你带兵剿匪,有些不妥吧。再让你去当五省总督,那得多大的权利,掌管多少兵马,你现在在朝中还有那么多亲信、同党,可谓一呼百应。一旦扯旗造反,谁能治得了你?我这孤儿寡母,还不得把江山丢了。

    张太后想到这一节,便将岳肃的奏折放到一边,转而研究起是否让岳肃官复原职的事情。至于说让岳肃提兵剿匪,根本就不在考虑之列。

    研究了半天,张太后也没有拿定主意。最后,她又再次拿起岳肃的奏折看了一遍,看到末尾,突然意识到,好像少点什么。

    原来,以往的奏折,都有内阁和司礼监的建议,可一次,却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岳肃的职位在那里摆着不说,而且主动请求夺情,请缨出战,方从哲实在不便给出建议。建议不准,势必得罪岳肃,建议准奏,那不是没事找事么,他可不愿意让岳肃回来,夺走自己现在的权利。左右为难之下,干脆什么也不写了,太后你自己拿主意吧。方从哲不写,老狐狸邹义自然也不会写,就这样原封不动的送给太后。

    张太后此时发现,奏折之上没有内阁和司礼监的建议,琢磨了一番,说道:“来人啊,去内阁传旨,请首辅方大人御书房见驾。”

    召见朝臣,张太后是不方便在慈宁宫的,领着儿子在御书房接见,才是正途。

    方从哲得到传召,马上就明白过来,这是太后要找自己商量关于岳肃的事。自己该怎么说呢,一路之上,方大人都在构思,等即将到达御书房时,终于想好了说辞。

    进到御书房内,只见张太后携着儿子高坐在上,方从哲身子一躬,说道:“臣方从哲参见吾皇万岁,太后千岁。”

    入宫觐见,那是尊卑有分,别看太后掌权,皇上幼小,可皇帝就是皇帝,万岁就是万岁,你太后不过是千岁,当然要排在万岁之后。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728 2729 2730 2731 2732 2733 2734 2735 2736 2737 2738 2739 2740 2741 2742 2743 2744 2745 2746 2747 2748 2749 2750 2751 2752 2753 2754 2755 2756 2757 2758 2759 2760 2761 2762 2763 2764 2765 2766 2767 2768 2769 2770 2771 2772 2773 2774 2775 2776 2777 2778 2779 2780 2781 2782 2783 2784 2785 2786 2787 2788 2789 2790 2791 2792 2793 2794 2795 2796 2797 2798 2799 2800 2801 2802 2803 2804 2805 2806 2807 2808 2809 2810 2811 2812 2813 2814 2815 2816 2817 2818 2819 2820 2821 2822 2823 2824 2825 2826 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