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的情况,正如皇太极所料,火药和火油,就剩下最后一点了,顶多还能用个两三次,城内不少百姓的房子,也都拆了,用拆来的石头,向下猛砸。

    这一天,皇太极一改往曰只攻一两个城门的打法,下令四门一起发起攻击。南门和西门,还是老套路,驱赶百姓攻城,东门和北门,根本没有调百姓过去,只是让堵在那里的鞑子兵,直接发起进攻。因为,皇太极也担心,押解百姓过去的话,肯定会让城上有所准备,还不如打他们一个突然袭击,或许效果更好。

    事实证明皇太极的这个做法是极为英明的,东门和北门突然发起进攻,果然令城上的守军措手不及。这些天来,皇太极一直在南门和西门发起进攻,有的时候,甚至白天黑夜轮流打,令守城的官兵是疲惫不堪。卢象升为缓解压力,从北门和东门抽调了一部分士兵,过来轮换。但是为了避免让北门和东门的敌人看出这边空虚,专门从城内征调了一部分百姓,换上官兵的衣服,帮忙在上面虚张声势。

    结果鞑子兵这一打过来,正规军和百姓的差距立刻就显露出来了,鞑子扛着云梯,举着盾牌,向上攻击,普通百姓,放火铳不行,射箭也不行,顶多就是拿石头往下砸。原本这两个城门的火药和火油配发的就不多,因为另外两门吃紧,也先后调走了,没有火来阻拦敌人,光靠大石头和开水、滚油是不行的,几拨下来,烧水和烧油就跟不上节奏了,城墙实在太矮了,顶住了几轮石头,玩命的鞑子兵终于有冲上城池的了。

    城上要都是正规军,起码能够爬上来的些许鞑子给灭掉,但是百姓就不同了,看到眼睛都红了的鞑子兵,吓得直哆嗦,被几刀砍下了,就杀出一块空档,掩护着鞑子兵陆续上城。

    北门这边,冲上城池的鞑子兵越来越多,通禀的梅勒额真立刻派人向皇太极报信,请求增援,城内的守军也是马上向卢象升请求增援。

    不过,都不用等皇太极和卢象升出兵增援,没过多一会,鞑子兵就已经基本上控制了北门,守城的百姓,被吓得是蜂拥而逃,使得正规军也立不住阵脚,跟着向城下逃窜。鞑子兵顺着楼梯下城,当他们想要打开城门的时候,却意外的发现,城门洞早被封死了,大石头、沙包,堆得是满满当当。

    开不开城门,骑兵就无法进来,毕竟马是不会爬云梯的。城上只能继续掩护后续的官兵向城上冲。北门的鞑子兵,已经憋了好几天了,天天只是待命,养精蓄锐,今天终于有机会发挥,还不得狠狠的大杀一番。

    他们上城之后,也不下城池了,顺着城墙,直接朝东门方向杀去。

    东门那边,本来勉强能够守住,怎奈北门这边,先失守了,鞑子兵这一顺着城墙涌过来,马上就乱套了。助守城池的百姓,吓得是屁滚尿流,仓惶往城下跑,这使得城下攻城的鞑子,顺利地冲了上来,两下的鞑子兵汇合,那还哪能挡得住。潮水般的鞑子兵很快又占领了东门,他们这回也不下城了,顺着城墙又往南门冲去。

    (未完待续)
------------

第四十二章 英雄所见略同

    鞑子兵先后攻占北门和东门的城楼,转而攻向南门。

    卢象升亲自在南门督战,看到东门那边,鞑子兵冲来,连忙指挥士兵阻拦。然而这个时候,想要阻拦,也是拦不住的,敌众我寡,大厦将倾,岂是些许人就能阻拦的。

    天雄军确实英勇,别看在城上扼守了这么多天,但在卢大人的指挥下,没有一个逃跑的,都是拼着姓命,上前阻挡。步下交战,不比马上,鞑子没有马,和卢象升的士兵比起来,也差不了许多,你一刀、我一枪,大家都是一条命,死伤比例基本上是一比一。

    和鞑子兵相比,平地交战,天雄军似乎还占据着优势,因为他们自知必死,杀一个够本,杀两个就能赚一个,所以是各个拼命。

    在南城之上,双方整整激战了一个多时辰,鞑子始终难越雷池半步。但随着双方的消耗,卢象升这边已经再没有继续跟进的士兵,这才将阵地一点一点的丢失。拼到最后,连卢象升都亲自提着佩剑上前厮杀。

    卢象升的武功不弱,他一连杀死了十几名鞑子兵,可涌过来的鞑子兵,和从城下冲上来的鞑子兵是越来越多,回天无力的他,不由得叹息一声,将手中宝剑,横到脖颈之上,血溅五步。

    鞑子踏着卢象升的尸体,攻陷了顺平县城。他们没有留下一个活口,是见人就杀,将整个顺平县屠杀个一干二净。

    阿敏死了,要是不用这些人的尸体来陪葬,那天聪汗实在没脸见人了。不过这顺平县这里,皇太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算上当初阿敏死的人马,总共牺牲了将近八千人。

    这么大的死伤,这在和鞑子的交锋史上,可为空前。皇太极在杀光顺平县城的内所有人后,下令抢劫了一天,将城内能带走的财物,全部带走,随后一把火将城内烧了个一干二净。

    该去燕京了,到燕京抢上一番,让大明知道知道,我们女真的厉害。

    休整一曰,皇太极发兵,直扑燕京。

    从顺平到燕京,也就二百五十里左右,皇太极照旧分兵两路,他派济尔哈朗接替阿敏的镶蓝旗旗主职位,率领镶蓝旗的人马为先锋,一路烧杀抢掠。

    经过顺平一战,燕京周边各县,已经是心惊胆寒,见鞑子到来,无不闻风逃窜,毫无半点抵抗之心。济尔哈朗连克徐水县、定兴县、固安县,一直打到燕京城边的大兴县。

    其实现在,赶到燕京勤王的兵马已经不少了,有赵率教率领的一万人马,左良玉、曹文诏率领的一万五千人马,秦良玉率领的四千人马,以及从山东、山西赶来的两三万人马,再加上燕京城的守备人马和禁军,数量已经比鞑子还要多上许多。

    但这些兵马自从来到燕京,就全都驻扎在周边各地,谁也不想先和鞑子动手。当然,也是不敢。卢象升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谁单独上去和鞑子死磕,那就是一个死,合在一处一起打,却没有一个领军的统帅,大家伙的级别都差不多,还互不统属,谁指挥谁呀。

    没有一个愿意和鞑子打的,朝廷也不想从城内派兵去和鞑子打,以免战败,再把燕京城丢了,这样可好,济尔哈朗的几千人,出入好似无人之境,先后掠夺了大批财物和百姓。

    这一曰,济尔哈朗杀到大兴县,毕竟是天子脚下,本城的县令是不敢逃走了,骨气勇气,带着城内的士兵和百姓,站到城上,倘若鞑子攻城,他们就拼死一战。

    济尔哈朗还是拿出了老办法,驱民攻城,可在城内守军和百姓的英勇抵抗下,被打了回去。这个世界,你越是软弱,强盗的气焰就越是嚣张。你若是强硬,抢到就会畏缩。济尔哈朗手头的人马不多,当初镶蓝旗已经损伤不少,他也担心为了攻打一个县城,再造成严重损失。毕竟前面就是燕京,后面皇太极的主力据此还有一段距离,万一燕京城的大军杀出来,给自己包了饺子可怎么办?自己能跑得了,可掠来的战俘和财物怎么办?

    小心起见,济尔哈朗没有继续攻打,在天快黑的时候,他率军离开县城,去了不远的孙村乡驻扎。这里早被鞑子洗劫了一遍,村子里几乎成了废墟,济尔哈朗下令安营扎寨,兵马就在此等候皇太极的到来。

    只过了一天,皇太极的主力兵马就赶到这里,他并没有下令去攻打大兴县,而是摆出一副友好的架势,派遣使臣,前往燕京城。

    *******************************************************自古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对于女真使者的到来,大明朝还是洞开城门,请使者进来,由礼部接洽,询问使者此次前来,是什么意思。

    使者开门见山地答道:“我是奉大金天聪汗之命,前来与大明谈判,这是我家大汗的文书,还请交给大明皇帝。我家大汗的意思是,想仿朝鲜例,成为大明朝的附属国,年年纳贡,岁岁称臣,两国友好,互通贸易。”

    使者带来的文书,很快被送进内阁,别看内阁之内,岳党和齐楚浙三党一向都是互相拆台,但在这件事上,达成了空前的一致――不准。

    区区蛮夷,还想自成王国,与我大明建立邦交,简直是痴人说梦。

    内阁刚要言辞回绝,不想这就这一刻,有一份奏折呈了上来,说是蓟辽总督熊廷弼送来的。

    熊廷弼这些天,也算是倒了霉,不久前刚被监军太监告了一桩,说他擅自出兵,攻打女真。跟着又被袁崇焕参了一本,说熊廷弼不听劝阻,冒然出兵,且不与监军商量,倘此战落败,则宁锦防线危矣。

    奏折虽然呈上来,可因为鞑子已经打到直隶,谁又有功夫搭理,再加上岳党官员帮忙压着,也就大事化小了。

    现在熊廷弼送来折子,那肯定是事关辽东战局,阁臣们也想看看,到底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要是打赢了的话,夺下盛京,这一下可好了。

    结果打开奏折一看,上面的内容是胜负各半,夺下辽阳,丢了锦州,不过却抢走了努尔哈赤的尸体。一座半座城池,不算什么,可现在挖了努尔哈赤的陵墓,得到他的遗体,那对大明朝来说,可是空前的胜利。

    你皇太极不是要谈判么,那好呀,你老爹的尸体现在在我们这里,看你打算怎么谈。若是想换回你父汗的尸体,就把眼下夺得的东西和人质,以及关外大明的土地,全部交出来,滚回你的赫图阿拉。

    明朝的官员,突然觉得自己的腰杆特别硬,马上组成谈判小组,与皇太极派来的使者,展开谈判。两下刚一碰面,皇太极的使者就展露出强硬的一面,可他们没有想到,大明朝的官员更横,直接表示,你们辽东已经乱了,你们老汗王的尸体都被我们抢了,还有什么资格跟我们谈判。识相的,赶紧滚回去告诉皇太极,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这里不是你们想来就能来的地方。

    使者听说老汗王的尸体被大明夺走了,也是吓了一跳,赶紧出了燕京城,报知皇太极。不过他们倒是存了个心眼,没敢回营之后,就四处散播,只是单独禀报了皇太极。

    皇太极听了这个消息,是大惊失色,他明白父汗的尸体被夺,后果是何等严重。要是现在告诉三军,估计现在就得军心大乱。

    不过皇太极终究是皇太极,他的智商绝对不会像阿济格他们那样。沉思了一会,就马上说道:“石头嘴山的福陵,并非老汗王的陵寝,不过是疑冢,里面的尸体,也不是老汗王的,这就是怕有人搔扰老汗王,也故意布置的。没有想到,就因为如此布置,才没有让我父汗在九泉之下,不得安宁。你现在再跑一趟燕京城,告诉他们,那尸体不是我父汗的,想要我们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那是休想。如果大明愿意答应我们的条件,那是最好不过,本汗一定会信守承诺,不再滋扰大明,可若是大明不识时务,那咱们就走着瞧!”

    多尔衮想出了这条计策,皇太极也想出了这条计策。活着的人,是不能被一个死人要挟的。再者说,父汗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怎能因此败掉,哪怕父汗九泉之下知道此事,也会认同我的做法吧。

    使者马上又跑了回去,向明朝表示,你们得到的那具尸体,并非我们老汗王的,只是一个替身。想要以此要挟我们,简直是妄想。承不承认我们是你的附属国,现在就痛快的给个话吧。

    大明朝的谈判小组听到女真使者这么说,也有些懵了,但是他们知道,让大明承认金国的合法地位,那是绝不可能的,于是,再一次断言拒绝。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6313 66314 66315 66316 66317 66318 66319 66320 66321 66322 66323 66324 66325 66326 66327 66328 66329 66330 66331 66332 66333 66334 66335 66336 66337 66338 66339 66340 66341 66342 66343 66344 66345 66346 66347 66348 66349 66350 66351 66352 66353 66354 66355 66356 66357 66358 66359 66360 66361 66362 66363 66364 66365 66366 66367 66368 66369 66370 66371 66372 66373 66374 66375 66376 66377 66378 66379 66380 66381 66382 66383 66384 66385 66386 66387 66388 66389 66390 66391 66392 66393 66394 66395 66396 66397 66398 66399 66400 66401 66402 66403 66404 66405 66406 66407 66408 66409 66410 66411 6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