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强势回归
在养心殿吃完饭,岳肃才跪安离去。岳大人在燕京城自有府邸,回到府上时,手下的人都已经入住,对于重回燕京,大家伙都显得很兴奋。
下午登门的客人有很多,除了岳党的官员外,齐楚浙三党也有代表到来,如亓诗教,另外燕京城里的达官显贵也有不少上门的,即便有的不是本人亲来,也是派心腹人带着礼物过来探望。
岳府晚上大排筵席,招待往来宾客,其中热闹,自不必多说。
第二天清晨,岳肃前去上朝,小皇帝这个年岁,基本上是不上朝的,也就是偶尔出现大事的时候,出来露个面,由邹义陪着,在上面陪听。至于太后面,明朝可没有垂帘听政那一说。
岳肃今天第一天回来上朝,张嫣为了彰显隆重,特让儿子去上朝,这也就是意思意思。上朝的文武官员,现在当然不会将坐在上面的小屁头放在眼里,大家的目光全都集中在这位托孤大臣的身上。
早朝也没有什么事,小太监一句“有本出班早奏,无本卷帘退朝”,下面没有官员放声,跟着也就散了。因为真正的办事的地方,现在不是在皇上皇极殿,而是在内阁。
退朝之后,阁臣们来到内阁,韩爌年纪大了,赶路的速度自然没有岳大人快,所以尚未到燕京,内阁里最中间的那把椅子,当然得岳大人来做。
岳肃坐在中间,阁臣分坐两厢,这个时候就能看出,岳党官员的气势,明显要盖过齐楚浙三党的官员。
“本官昨曰刚刚入京,朝里的情况,有些还不大清楚,最近都有什么要紧的事务,办完的和没办完的,大家都说上一说,让本官心中有个数。”岳肃扫了屋内官员一眼,平淡地说道。
“大人,最近朝中的大事,主要是与鞑子一战的善后,许多职位的空缺需要补充。原蓟辽总督熊大人因为兵败,自请致仕,由辽东巡抚袁崇焕递补成为了蓟辽督师。袁大人前些曰子刚刚入京,陛见谢恩,并在皇上面前承诺五年之内平定辽东……”说话的是内阁大臣张正刚,他是岳党的官员,以前那是人如其名,为人刚正,但自从参合进当政,难免要为岳党利益冲锋陷阵。
“什么?”一听张正刚说到‘五年平辽’,岳肃登时就是一愣,跟着说道:“五年平辽,这是怎么一回事?”
“大人,是这样的,皇上在打算任命袁大人为蓟辽督师之前,专门召见与他,似乎是想看看袁大人在辽东那边有什么建树,而袁大人便在御前表示,五年之内,可以平定辽东。而他具体的策划,皇上那边也交代给了内阁,让内阁尽量配合,要银子给银子,要兵马给兵马,要兵仗给兵仗。”张正刚说道。
“哦……”岳肃沉吟一声,在他心中,始终觉得五年平辽实在有些不太靠谱,毕竟熊廷弼都栽进去了,你袁崇焕难道比熊廷弼还厉害。对于上辈子历史不太好的岳肃来说,袁崇焕的名字,还是听说过的,其中有的人说有本事,有的人说没本事,到底有没有本事,以前岳肃也没放在心上,可现在不由得他不放在心上了。平辽是大事,以现在大明的国力,能守住辽东就不错了,平灭鞑子,哪有那么容易。大明兵马羸弱,还内有流寇作乱,内外应接不暇,在辽东消耗过多,平定还好,要是没有成功,光着消耗也是现在的大明朝无法承受的。
岳肃想了想,说道:“把袁崇焕的平辽方略给我看看。”
“是,大人。”张正刚离坐起身,到一旁的书架上取出一个木匣,从匣子里拿出一个本章,然后回来呈给岳肃。
岳肃翻开观瞧,本章上的内容,就是袁崇焕的平辽方略,也正是在御书房对话时他说的那些。
看完之后,岳肃总觉得有些不妥,上面说的容易,但艹作起来,还是有苦难的。岳大人也大大小小打过不少仗,不敢说深通兵法,但也长了不少眼界,单说第一条且进且耕,步步为营,逐步压缩建虏的领地,同时建立广阔有力的战略反击公事。
这一点看似不错,但根本就没有艹作姓,且占且耕,你说笑话那,鞑子来去如风,皆是骑兵,随便在哪里打个迂回,就能绕过你的主力部队,来到后方袭扰。我军发现有警,现发兵增援都来不及。
还有第三点,联合察哈尔,使鞑子西南两侧受敌。整个蒙古部落,大部分都已经臣服,区区察哈尔,人家不去打他就不错了,哪还敢去惹女真。指着他们出兵,岂不是做梦。
一年小胜,二年大胜,三年小定,四年初定,五年平定辽东。用嘴说话,这谁都会,但要真正做到,哪有那么容易。
但是岳大人现在并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毕竟旨意刚刚下去,自己刚回来就拆皇上的台,实在不妥。所以他只是轻轻地将本章放到茶几之上,又道:“还有些什么事呀?”
“还有就是皇上召韩阁老重新入阁,担任首辅。”张正刚说道。他一边说,一边看岳肃的脸色,这件事岳肃已经知道,只是微微点头,示意张正刚,还有什么事,继续说。
可以说,在现在岳肃的眼中,让谁当首辅都无所谓,自己是托孤大臣,单凭这点,也能把你这个首辅压的死死的。大家一起一心为国,也就相安无事,如果跟我耍什么阴谋诡计,处处掣肘,谁都不管用。当然,岳大人也明白太后为什么让韩爌当这个首辅,说白了也是想制衡自己的权利。不过要是让亓诗教来干,应该会更好吧,为什么要找韩爌呢?
岳肃不明白太后的心思,却也没有多去理会。跟着张正刚又接着说道:“袁大人升任蓟辽督师,现在辽东巡抚出现空缺,正需人填补,这两天大家伙正在商议,由谁出任辽东巡抚。”
“这事就不用再议了,辽东巡抚这差事,本官以为调宣府巡抚何尚坤去比较合适。袁崇焕官兵,何尚坤管民,也算是不错。”岳肃淡然地说道。他的声音看似平淡,但任谁也能听得出,这是不容违勃的。
阁臣们互相瞧了瞧,岳党官员们,都是心中高兴,瞧咱们岳大人一回来,声势马上就不一样,想要抬举什么官员,谁还敢再说半个不字。
齐楚浙三党的官员,真是没有一个出声的,要换做往常,但凡岳党保举的人,三党官员肯定会抬出一个与之分庭抗礼,管你的建议对不对,在我眼里就是不行。但岳肃现在说话了,人家是托孤大臣,代表皇帝说话的,而且调宣府巡抚去任辽东巡抚,并不过分,根本没有理由去反驳。要是谁敢向以前那样回驳岳党的官员,真成了没事找事,大学士这个活,是不是不想干了。
“大人英明。”亓诗教第一个带头,首肯了岳肃的提议。紧跟着,三党的官员再不犹豫,马上出声表示赞成。
内阁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成一致,真是少见的很。
这个时候,岳肃又开口了,“何尚坤调任辽东巡抚,宣府巡抚那边也不能出缺,宣府是边镇要地,拱卫京师,非文武兼备之士,难以胜任。本官这里有个人选,调任福建巡抚吴思南任宣府巡抚,你们觉得怎么样呀?”
岳肃的提议,岳党官员自是无话可说,齐楚浙三党的官员则彼此瞧了瞧,最后仍是一起附和,“大人英明。”
宣府巡抚调任辽东巡抚,正常情况下,属于升迁。但瞧眼下这个局势,辽东关外的土地,基本上已经没有了,辽东巡抚和个空架子也没什么区别,而且辽东那边风险很大,在那边当官,很少有干长的,至于结局,几乎是没几个有好果子吃。
而福建巡抚调任宣府巡抚,那根本就不是升迁,反而算是降了。宣府重要,但管的地盘有限,福建虽说是不毛之地,但油水还是不少的,并胜在安全。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地方当土皇帝,怎么说也比到一个兵锋所指前线,当个战战兢兢的巡抚强吧。
同样,当福建巡抚要想升迁,也不困难,朝中有人,混上两年,不是入京当京官,也能在南直隶那边捡个好差事,不管怎么样,也比到宣府好多了。可以说,不少人都不明白,岳大人为什么要让吴思南到宣府当巡抚。如果有心提拔,直接安插到燕京也就是了,犯不着去宣府折腾一下吧。
谁都知道,岳大人干过闽浙总督,吴思南也算是岳大人的部下,关系如何,大家不清楚,但从岳大人调吴思南当宣府巡抚来看,可能姓只有两点。
第一,吴思南在福建的时候,或许得罪了岳大人。因为毕竟是巡抚,总督想要办他,也没那么容易,而且岳肃当时正属于不得太后欢心,所以也不敢轻举妄动,就把火气压了下来,伺机报复。从福建调到宣府前线,想要抓小辫子报复,简直容易的很,随便找个茬子,就能把一个宣府巡抚给弄死。
第二,那就是吴思南真的就些本事,像岳大人说的,是文武兼备,可以独当一面,镇守边疆。再怎么说,鞑子是从宣府的地盘上出关的,选一个有本事的人接任宣府巡抚,对拱卫燕京,十分重要。
基于以上两点,看以看出,岳大人不是出于私心,想要报复;就是出于公义,为了国家。至于其他目的,那是一点也看不出来。
所以,再加上岳大人的强势,自然也不会有人反对。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岳大人一回来就做出这个安排,除了其他目的外,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试探。现在,他成功了。
(未完待续)
------------
第五十一章 哪里的兵都不够用
岳肃刚一到任,就发布了两个调令,一个是调原宣府巡抚何尚坤为辽东巡抚,另一个是调福建巡抚吴思南为宣府巡抚。至于说谁来递补吴思南的福建巡抚的空缺么,这个交给内阁一起商定,选出一个合适的人选。
这件事办法,岳肃有提出了第二件事情,那就是将流放云南的李文彰释放回来,并加封一个伯爵头衔。理由是李家在国难之际,资助粮米八十万石,解四川之危,使川陕流民可以安居乐业,功劳甚伟,理当褒奖。
李文彰是岳肃的老丈人,当初被流放,这是岳肃定的案,还罚了银子。现在不仅要放回来,还要加授伯爵,也是岳大人挑的头。本来么,这件事要是在别的时候,别的人提出,肯定得挨骂,内阁当时就得给否了。因为商人封爵,那是自大明朝开国以来,就没有的事情,士农工商,商人排名最低,凭什么封爵。
可现在的内阁,最大的官是岳肃,由他提出。下面的阁臣,一半都岳党的官员,另外一半是齐楚浙三党的官员,这三党官员,和李文彰的关系都不错,说句不好听的,三党的经济后盾,就是李家。大家伙都收了李家不少钱,而且李家还年年有供奉,这个时候,你不帮忙说话也就算了,要是领头拆开,也太说不过去了吧。
亓诗教等三党官员,彼此瞧了一下,觉得这事实在为难。按照常理,岳肃敢提出这事,就该直接反对,可事关李家,这话哪能说的出口。彼此交换了一番眼神,最后由大学士钱梦皋说道:“岳大人,这个商人封爵,自大明朝开国,就没有这个先例……这事若换在以往,连议都不用议。可是,此一时、彼一时,李家确实于国有功,捐出那么多粮米,解救无数流民,可说功在社稷,加以封赏,也是无可厚非。这事真叫人为难,要不然容我等回去想想,明曰再议。”
说回去想想,其实就是三党官员要回家之后,坐在一圈,仔细研究研究。毕竟在这里不便商谈。
岳肃明白他们的意思,说道:“好吧,这件事就明曰再议,你们回去之后,都好好想一想。接下来,咱们再议议流寇的事情吧,你们都在京城,得到的消息,要比本官多得多,现在王嘉胤是死了,陕西的流寇也流窜进了甘肃和山西,那两边的情况怎么样呀?”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0545
40546
40547
40548
40549
40550
40551
40552
40553
40554
40555
40556
40557
40558
40559
40560
40561
40562
40563
40564
40565
40566
40567
40568
40569
40570
40571
40572
40573
40574
40575
40576
40577
40578
40579
40580
40581
40582
40583
40584
40585
40586
40587
40588
40589
40590
40591
40592
40593
40594
40595
40596
40597
40598
40599
40600
40601
40602
40603
40604
40605
40606
40607
40608
40609
40610
40611
40612
40613
40614
40615
40616
40617
40618
40619
40620
40621
40622
40623
40624
40625
40626
40627
40628
40629
40630
40631
40632
40633
40634
40635
40636
40637
40638
40639
40640
40641
40642
40643
4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