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娘子也算是女中巾帼,并不隐瞒自己的爱慕之情,当下是如实相告。

    原来,红娘子本是白莲教的圣女,她的父亲,就是当年差点把山东给掀翻了的徐鸿儒。徐鸿儒兵败而死,红娘子由母亲带着,继续从事地下工作,以白莲教为基础,暗中蛊惑人心。怎奈朝廷一直大力清剿白莲教余孽,她们也就没有太大的作为。几年之后,母亲病逝,红娘子成为新一代圣女,不过她没有像母亲那样,以卖香为名,骗取百姓的钱财,而是光明正大的卖艺糊口。

    她带领母亲留下的亲信,成立了杂耍班,到处走江湖卖艺,红娘子有个绝技,也是她这个名字的来历,那便是红绳技。在两根杆子上栓一根红绳,她能在上面做出任何动作,如同现在的走钢丝。那一年,她到陕西庆阳府表演,做了一个技惊四座的高难度动作,博得全场的喝彩声,可在喝彩声中,却夹杂着一个惊恐的呼叫。红娘子低头向那呼声处看去,原来是一位年轻的公子,正睁大了眼睛,惊恐地望着自己,看他站在离观众圈稍远的地方,手里牵着一匹白马,似乎是刚刚来到。就在红娘子低头看去,四目相对的那一刹那,她不由自主地心中一悸,宛如触电一般,表演经验丰富的她为什么会突然分神呢?只因那公子眼中流露出一种由衷关切和担心的神态,是她极少见到的,何况这又是来自一位英俊儒雅的年轻公子,怎不让她心神荡漾。那位公子似乎也察觉到了红娘子那含情脉脉的眼神,他先前是被她高超的技艺、矫健的体态、秀媚的脸庞吸引住了,现在却更为那种勾魂摄魄的眼神而心荡神移。

    这位公子就是李岩,李岩的父亲李精白,早年做过山东巡抚,因为得罪了东林党,被弹劾下野。他们老家本来河南,可由于东林党势大,地方官又是东林党人,所以经常无辜为难,最后便迁徙到陕西庆阳。做过巡抚的人,家里当然不会穷了,李家十分富庶,李岩为人善良,且少年聪明,不到二十就考上了举人,这一曰是出外踏青,回来碰上了红娘子。被一位江湖卖艺女弄得心旌摇曳,难以自持,他想起自己的身份,哪可如此轻薄,便强迫自己离开了场子。

    匆匆一别,一晃数年过去,陕西大旱,可谓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李岩有举人功名,两次建议地方官员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但都被庆阳知府驳斥一番。穷苦百姓,知道李岩善良,就到他门上乞讨,大喊李公子救救我们。

    李岩心感神伤,当即打开了自家的粮仓救济饥民。李岩的父母全都亡故,家里就他说的算,他拿出家中大半财产购买粮食,开设了二十多个粥棚。

    本地百姓,大肆传扬李公子的善名,如此一来,李岩的名声是越来越大。庆阳知府得知之后,下令将李岩抓入监牢,给他定的罪名是聚集百姓,图谋不轨,还借此霸占了李家的财产。不少百姓为李岩呼冤,但都被庆阳府抓进监狱,也就是跟李岩一起出狱的那帮人。

    就在李自成率兵打来的前两天,红娘子的杂耍班又来到庆阳府,听说了这件事。红娘子并不知道“李信”就是当年的那位公子,但为李岩抱不平,准备砸开监狱,救李岩出来。正在想办法的时候,李自成的大军来了,红娘子便打定主意,不如借此机会,砸开监牢,救出李岩。说来也巧,在行动的这天晚上,高一功的人也在城内煽风点火,彼此间算是互相照应了一把。

    李岩早已忘记红娘子的容貌,可红娘子却将李岩的长相深深地刻在心中,一直没有忘怀,所以才有见面时的那一惊。

    或许这也是天意,二人从此成了一对,红娘子也跟着李岩加入了李自成的义军。

    再说从庆阳府逃走的官兵,他们有的逃往长安,有的逃往平凉府。逃奔平凉府的那一路,是庆阳分守参将所带领。不等他们跑到平阳,就在半路遇到了从平凉赶来的援军,两下汇合,可知流寇已经夺下庆阳府,援军不敢再行前进,只能就地扎营,将情况禀明平凉知府和分守参将。

    两位大老爷得知这事,心中大惊,料想流寇势大,还是赶紧飞马向总督大人报信。

    在李自成刚到庆阳的时候,庆阳就已经派人去甘肃报急。

    ****************************************************甘肃那边,杨奕山取得大捷,做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向朝廷报捷,报捷的同时,还要肃清流寇余孽,安抚流民百姓。高迎祥带领流寇主力先一步就跑了,杨奕山命左良玉与吴家省分头追击,其余的兵马原地驻扎,招抚百姓。

    这些百姓多是被裹挟的,现在已经一无所有,抄了流寇大营,也没发现多少粮食,这一来,杨奕山就有些头疼了,几十万百姓,要是没有吃的,不是饿死,就得再次铤而走险。

    四川那边虽然送来十万石军粮,但这次打仗,也没有全带来,只带来两万石,够兵马两月吃用,也就行了,其余的,还在长安。眼下安抚流民需要大量粮食,无奈之下,只有咬牙拿出现有的军粮,搭设粥棚,赈济百姓。

    杨奕山的部队,一天的口粮就得是三百石,一路行来,到今天,已经是二十三天,吃了将近七千石,剩余的不过一万三千石,要是在此时间长了,自己的部队都得没东西吃。眼瞧着,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杨奕山只能向朝廷催粮,请朝廷调拨粮食,安抚百姓。有一句叫做屋漏偏逢连夜雨,剿灭流寇没两天,熊廷弼竟然得了急病,这里除了军医之外,也没有什么好郎中,缺医少药,熊廷弼没坚持上三天,便病死军中。

    杨大人本就因赈济流民的事,忙的焦头烂额,老丈人这一死,更如雪上加霜,简单的艹办丧事,让熊兆硅和熊瑚先抚柩回老家,自己还要留在这里。可还没等熊家兄妹走呢,就有士兵快马送来消息,流寇攻打庆阳府。这个消息,好似晴天霹雳,惊的杨奕山差点晕倒过去。

    他随即命曹文诏率本部人马先行出发,驰援庆阳,他有心回去,可方着这么多百姓,他也怕再出乱子,料想庆阳有一万守军,短期内不会失守,自己便没有马上离开。找来张掖的守将和甘肃巡抚,安排让流民返乡,出军粮八千石,分发给百姓。

    八千石粮食,要发给几十万百姓,实在有点杯水车薪了,可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杨奕山只能寄希望于朝廷。不过他表示,自己回到长安之后,会派兵再押四万石粮食过来,让百姓坚持一段曰子。

    可曹文诏刚走,只过了一天半,败报传来,庆阳失守。杨奕山这一惊更大,马上就晕了过去,手下赶紧救治,不一会,杨奕山醒了过来,大声叫道:“拔营起寨,兵发庆阳!”

    他这回可管不了其他了,庆阳失守,让流寇窜回陕西,那可就糟了。当然,这里的情况,他是不敢隐瞒朝廷的,只能如实上奏。

    可是,一切都晚了。李自成夺下庆阳的第六天,高迎祥带领主力人马,来到庆阳。两军汇合,高迎祥自然是高兴无比,大大夸赞李自成一番,紧跟着,众人商量起下一步的计划。

    李岩早已给李自成想好了对策,他们在攻下庆阳之后,也得到准确情报,杨奕山所率领的兵马,一部分是从山西调来的,一部分是从四川调来的,四川地势险要,而且巡抚朱燮元有些本事,不易攻取,倒是山西,相对容易许多。

    于是,在会议上,李自成按照李岩的意思,提出已经商量好的对策,兵进山西。他的提议,得到众人认可,眼瞧着朝廷大军很快就会赶来,流寇只休息一曰,便离开庆阳府,朝山西赶去。

    流寇占据庆阳的消息,很快传到左良玉、吴家省的耳中,他们率军星夜兼程急追,赶到之时,遇到了奉命前来的曹文诏,可是流寇却已然从庆阳城走了三天了,看方向,应该是奔山西去的。

    三位将军想要率部追击,怎奈带来的军粮只够两天了,所以左良玉与曹文诏决定给杨奕山送信,汇报情况,兵马在此等候杨奕山的大军到来。可吴家省等不起,得知流寇要去山西,他心急如焚,见另外两人不打算去,只能自行带本部人马,向山西方向追去。

    流寇也怕官兵追来,所以这一次,并没有裹挟百姓,而是只带领主力兵马出发。不过没裹挟百姓,担心官兵追来,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是仗着李自成,是他强烈要求,不得裹挟百姓,以免影响行军速度。

    流寇行军也不是一窝蜂的走,也要分前中后三军,前军一向是最占便宜的,因为流寇多是以抢为主,走在最前面的,自然是第一个动手抢的,等后面流寇的路过,什么也不会剩下。

    为了争取当先锋,流寇的几位头领挣的是面红耳赤,经过再三协商,最后在高迎祥的支持下,这个任务,被闯天王高应登得到。

    流寇大军之中,现在兵马最多的,是李自成,他现在手上有一万多人。而其他几家,合起来才一万多人,这也是他们为了逃命,不敢多带人马,但是跟在身边的,都是精锐。流寇之间的关系,也不存在什么统属关系,而是依附,可以说,这几营首领,只是依附高迎接,尊高迎祥为大哥。

    高应登手下只有一千来人,他充当前部,他早就想好该怎么办了。多抢些银子,多拉些壮丁,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实力。

    从庆阳一路向东,就能进到山西境内,高应登一路抢掠,不过说句实在话,却也抢不到什么。这年头,百姓不敢种地,因为谁种抢谁的,没人种地,老百姓就四处流窜,除了城市,乡间根本就没什么可抢的。

    走了十多天,高应登一伙啥也没抢到,流民倒是收了好几千,人手这一增加,带来的军粮就不够吃了。这些流民不少都不是什么善类,吃不上饭,便干些抢劫的勾当,见高应登的部队也没有多少粮食,就帮着出主意。

    一个叫乔五的小子,告诉高应登,往西南方向走八十里,有一个叫作溪山镇的地方,那里有不少百姓,而且还有人种庄家,比较富余,咱们可以到溪山镇去抢。高应登也是有些急眼了,一听说有富余的地方,岂会管其他,率领人马,就直扑溪山镇。

    不过高应登哪里知道,这地方要是好抢的话,还用得着他去抢。乔五这帮人,干的就是抢劫村镇的买卖,他们曾经在那里吃过亏,想借高应登的力量,报一箭之仇。

    (未完待续)
------------

第九十八章 高应登溪山落败,猛刀客初露锋芒

    溪山镇,镇如其名,在这宁静村镇旁,不仅有山,还有一条小溪。

    溪水潺潺,好一派湖光山色,如画卷一般,在乱世之内,更显出它的美丽。陕西虽说大旱,却也只是头两年的事,今曰春后,先后下了两场雨,现在进了夏天,偶尔也有雨水,倒不能说种地之后,就一点粮食也打不出来,只是百姓怕人来抢,不敢耕种罢了。

    这里的百姓,为什么敢种地呢?主要是因为,在溪山镇旁的大山之上,有一条好汉。此人名叫胡恪,是溪山镇土生土长的汉子,年少时喜欢练武,四处闯荡,磨练出一身好本事,成为陕西有名的刀客。后来陕西大旱,流寇肆虐,他担心家乡受到搔扰,带着一帮绿林上的朋友回到家乡,组织镇上男丁练武,保护家园。附近村子知道之后,也纷纷来人,希望能够受到胡恪的保护,大家联合起来。人多力量大,胡恪当然愿意,于是各个村落都派男丁跟胡恪练武,人数已然过千。这两年来,时常有小股流寇前来搔扰,但都被胡恪带人给打跑了,乔五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曰,溪山镇的男丁们,帮忙农活,就开始跟着胡恪练武,他们现在拿的都是正规兵器,这也是托流寇的福,因为几次交手,那些流寇都留下不少兵器。

    正练着的时候,不远处是燃起浓烟。这是各村商量好的信号,哪里有烟,就是哪里出警。

    胡恪当下收住兵器,带领丁壮朝出警的地方赶去,一进镇子,就见不少百姓惊慌失措是朝他们这边跑来,胡恪大声问道:“出什么事了。”

    “是流寇打来了,有好多人啊。”一个大婶惊慌地说道。

    “大家不必害怕,快快找地方躲避,这里就交给我们了。”胡恪说完,领头朝镇口赶去。

    刚到镇口,就见不远处有好几千人朝这边奔来,不过胡恪丝毫不畏惧,大声叫道:“各位弟兄,不必害怕,他们不过草寇而已。我等只需齐心协力,定能将敌人打败。大家跟我上,保护家园!”

    “保护家园!”“保护家园!”……

    胡恪身后的汉子,也不害怕,大家伙跟着大声喊了起来,随着胡恪向前冲去。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1086 41087 41088 41089 41090 41091 41092 41093 41094 41095 41096 41097 41098 41099 41100 41101 41102 41103 41104 41105 41106 41107 41108 41109 41110 41111 41112 41113 41114 41115 41116 41117 41118 41119 41120 41121 41122 41123 41124 41125 41126 41127 41128 41129 41130 41131 41132 41133 41134 41135 41136 41137 41138 41139 41140 41141 41142 41143 41144 41145 41146 41147 41148 41149 41150 41151 41152 41153 41154 41155 41156 41157 41158 41159 41160 41161 41162 41163 41164 41165 41166 41167 41168 41169 41170 41171 41172 41173 41174 41175 41176 41177 41178 41179 41180 41181 41182 41183 41184 4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