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一听岳肃说完这话,大殿内的官员,有不少立时就傻了。

    紧跟着,就有人站了出来,这人是泰宁侯陈少甫。

    泰宁侯陈家,祖上陈珪当年随徐达南征北战,平定中原,后明成祖朱棣北征,立下大功,被封为泰宁侯,世袭罔替。在他死后,明成祖赠他靖国公,也算是声名显赫。不过,自陈珪之后,这陈家就没出来什么像样的人才,各个都是酒囊饭袋,子孙中甚至还因为触犯军法,未敌不战被砍了两个。即便这样,他家的爵位也没有被收回,照样还在五军都督府挂有都督同知的差事。

    陈家子孙干别的不行,赚银子却是有一套的,在京城和直隶一带都有买卖,不说曰进斗金吧,也能算是富得流油。现在一听要征收贩粮之税,他当时就不干了,毕竟家里有米铺呀。本来打算趁这段时间大赚一笔,还从南方新进了一些粮食,不曾想赶上皇上派粮,米铺的粮食就一时没卖出去。但他并不慌,因为他知道,皇上其实也没多少粮食,京城这么多百姓,你能坚持多久呀,用不了多长时间,皇庄的粮食就得用光,到时还不得是我们来卖。

    今天,岳肃突然提出要增收粮税,这他哪里能干,蹦出来说道:“岳大人,商税在太祖开国,定的就是二十税一,至今也没有改动,你今天怎么突然要改为二十税四,增收这么多,不仅有违祖制,还要与民争利吗?本爵坚决反对!”

    陈少甫带头跳了出来,紧跟着,又站出还有几个勋贵表示反对,言辞大概和陈少甫说的差不多,都是有违祖制,朝廷不该与民争利。

    勋贵出来了,有些官员也跳了出来,各个表示反对,这其中还有齐楚浙三党的官员。

    不过,韩爌、亓诗教以及岳党的官员并没有动。韩爌没动,是因为他想看热闹,东林党实在太弱,都是些上不了台面小官,有几个差不多点的,也得看韩爌的眼色行事,一时不敢露头。亓诗教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反正自家也没有米行,收不收税,和自己没关系。再者说,就算家里有,他也不可能这个时候站出来和岳肃打擂台。在官场打滚这么多年,老狐狸眼睛毒的很,早就看出来,今天皇上上朝,岳肃又逼广恩伯家捐了粮食,肯定是早有准备,来者不善。这明摆着是和太后达成一致了,皇上、司礼监、托孤大臣站在一起,现在谁敢抗衡,都没有好果子吃,自己还不想这么早退休,这种事千万别参合。手下的官员有跳出来的,是气的亓诗教直咬牙,你们的脑子里装的都是大便呀,这么多年的官,是白当了。

    心中暗骂自己的手下,但亓诗教的眼睛,一直都停在岳肃的身上,别说是他了,现在整个皇极殿内,百官的目光都放在岳肃的身上。

    (未完待续)
------------

第一百二十章 有实力才是硬道理

    皇极殿内的文武百官都在望着岳肃,看岳肃会如何应对。岳大人倒是显得不紧不慢,微微一笑,说道:“泰宁侯,诸位爵爷,诸位大人,你们反对增税,说这是太祖定下来的,是祖制,还说增加粮税是与民争利。那本官现在想反问诸位一句,粮食官价是一两银子一石,商人是不是应该遵守呀,这也是太祖皇帝定下来的,也是祖制。商人没有遵守这个祖制,为什么只有我们要遵守这个祖制呢?如果天下的商人都把米价降为一两银子一石,那本官就遵守这个祖制,不加赋税了,你们看怎么样?”

    “这……”陈少甫犹豫一下,马上说道:“那商人涨价,该我们什么事呀,又不是我们让他涨的。”

    “是呀、是呀……商人涨价也不是我们让他涨的……大人您跟我说有什么用……”……随同陈少甫站出来的官员是连忙随声附和。

    “商人也是大明的子民吧,那他们不尊祖制,你们就不管,本官要增收商税,你们为何要管呀?要不然这样,要管就一起管,要不管就都也别管。你们看怎么样啊?”岳肃冷冷地说道。

    岳肃的一番话,把众人说的是哑口无言,想要把米价降回一两银子一石,这怎么可能,再者说,我们家刚从南方进的粮食,光成本就不止一两呢。

    但很快,有的官员便出来了动静,“岳大人,祖制的事,可以放下,但是官家不与百姓争利,此乃治国之本,朝廷怎么能够增加税赋,与百姓争利,给百姓增加负担呢?”

    说话的官员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宋师襄,这位老兄是齐党官员。因为家中有米铺,此事涉及到自身利益,才站了出来。

    “宋大人,你这话说得好,好一句与民争利,增加百姓负担。那本官现在问你,现在粮食十五两银子一石,对百姓而言有什么利呀?百姓都快吃不上饭了,你来说说,对他们有什么利呀?”岳肃冷淡地说道。

    “这……”岳肃这一句话就把宋师襄问的是哑口无言,宋大人是言官,嘴皮子一向都厉害的很,可是现在,因为没有理,所以实在找不出什么话来反驳。支支吾吾了半天,一句下文也没有。

    他没有话说,岳大人现在却有话了,“与民争利,百姓都吃不上饭,哪还有利可言,说句实在话,不过是与那些为富不仁、大发国难财的不法歼商争利才是真的。对于这等人,杀了都不为过,更何况只是收些税赋,充实国库。难道这个天下,只允许他们这帮人擅自涨价,就不准许朝廷涨点赋税吗?你们这些站出来的,本官现在想问问你们,这个天下是他们这些歼商的天下,还是皇上的天下?”

    “啊……这……”站出来的官员和勋贵岳肃再次问的是哑口无言。只能结结巴巴地说道:“是、是皇上的天下……”

    “那就对了,天下是皇上,自然是皇上说的算,他们擅自涨价,而且还翻了几倍,朝廷只是小小地增加一点赋税,这都不可以吗?诸位要是觉得朝廷现在征税不对,那也好办,你们现在就想办法,让他们把粮价降回到以前的价格,如果办不到,就少在本官面前大言不惭!你们这么回护那些不法歼商,是不是和他们有什么关联,收了他们什么好处呀?范永斗他们的那桩案子死了多少人,你们不会不清楚吧!”岳肃越往后说,声音变得就越是凌厉。

    “没有、没有……我等怎么会和那些歼商有关系……”众官员和勋贵们是纷纷摇头。

    “那就好,现在还有谁反对增加贩粮之税呀?”岳肃大声说道。

    “只是……”官员们一脸苦相,想要反对,实在不知该怎么说。尤其是这位岳大人,那可不是好惹的,更不是好欺负的,跟他强词夺理,决没有好果子吃,而且现在,辩也辩不过他呀。

    “启禀皇上,臣有话说……”这时,突然有一个官员,站了出来。这个官员,身穿五品官服,这等小官,说句实在话,皇上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别说是皇上了,连岳大人都不知道这人叫人名字,似乎都想不出在哪见过。这也是,自从回到燕京,皇上也不上朝,百官难得互相认识。尤其是小官,跟岳大人根本不在一个档次,更加不会见到。

    “爱卿有何话说?”皇上见不认识,但也不用称呼名字,统一叫爱卿也就是了。反正朝堂上的官员,有一大半他都不认识,就三品以上的,也是有的能叫出名字,有的不过脸熟。

    “臣翰林院侍读学士陈子壮赞成岳大人的建议,应该增收贩粮之税!”

    陈子壮,字集生,号秋涛,广东人氏。其父陈熙韶,进士出身,做过吏科给事中,陈子壮更是青出于蓝,“七岁能文”,在广州一带,是有名的神童。

    对于陈子壮,有一个小小的典故,有一年中秋佳节看不见月光,一位在陈家赴宴的嘉宾颇感遗憾,便信口吟两句古诗:“天公今夜意如何,不放银灯照碧波”。年仅七岁的陈子壮听罢,即随口应句:“待我明年游上苑,探花因便问嫦娥”。诗句一落,赢得满堂喝彩赞叹。

    无独有偶,十三年后,二十岁的陈子壮去燕京参加会试,殿试过后,被取了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编修。随后一直做到左春坊左谕德。可惜几年前父亲去世,陈子壮回乡丁忧,回来后,吏部考虑到他的成绩,授他翰林院侍读学士。

    他回到京师上任,才不到一年,眼下京城米贵,五品官他也有点吃不消。他这个官,本身来没有什么油水,平常也不可能有商家到他府上送米,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更的是自己去买米。说来也巧,陈子壮的家人那天也去了刘记米铺排队买米,碰上了两家打仗这一处。

    陈府下人很是心细,他知道刘记米铺的来头,有人敢去那里闹事,想来是大有来头。所以,这小子一直躲在不远观瞧,后来便得知,那前往刘记米铺闹事之人是岳次辅府上的。岳大人的名头,在燕京城那是人尽皆知,陈府下人以为,这事或许另有文章,回家之后,便把事情告诉了陈子壮。

    陈子壮少年有才,不仅聪明,而且爱国。如果没有岳肃,多年之后,陈子壮的结局便是宁死不屈,死在清廷的锯刀之下。同样他也会被后人送上一个称号――岭南三忠。

    陈子壮在听了下人的讲述之后,就考虑起一件事来。这件事是什么呢,就是现在的米价,米价实在太高,他一个从五品的官员都有点受不了了,更何况是普通百姓。可以说,这些天来他一直都在想解决之法,打算想出主意之后,再上本朝廷。可几天来,他始终没有想出一个法子,皇上虽然用自己的粮食赈济百姓,可又能坚持多久呀。

    眼下岳肃提议增加粮税,他的眼睛马上一亮,认为这个法子可行,朝廷从粮商那里抽重税,不管是收银子还是直接收粮食,都可以转而接济百姓。

    “陛下,当初岳大人提请封李文彰为伯爵时,臣还上本反对过,认为那是有违祖制,骂岳大人是任人唯亲。但现在想来,臣很是后悔,觉得自己当初太过迂腐。八十万石粮食,能救多少百姓,这么多粮食,只换一个伯爵,可以说,是朝廷占了很大的便宜。如果是现在,再有人愿意捐八十万石粮食来和朝廷换一个伯爵,下官第一个赞成。只是,现在的粮食比那时更高,而天下间的商人,都恨不得把粮食当金子,哪个会再捐,哪个又会在乎百姓的生死。岳大人增收贩粮税,只要歼商贩卖,朝廷就能收税,收到的税,朝廷可以赈济百姓,实在是当前解黎民于倒悬的第一良策!”陈子壮大义凛然地说道。

    他的话一说完,岳党官员这才站出来,一个个躬身说道:“陈大人所言极是,岳大人增收粮税之法,实在是当前解黎民于倒悬的第一良策!”……身边有簇拥者,就是不一样,这等提议,要是一个没有什么势力的官员说出来,估计马上就能被陈少甫、宋师襄那些勋贵和官员给骂死。可岳大人不一样,手上有权,背后还有一大堆官员。

    岳党官员一站出来,大殿的气势马上就不一样了。

    他们为什么不早站出来呢,其实那也是岳大人平常灌输的好,有什么事不要先站出来附和,等有别人赞同的时候,你们再出来。省的让人以为咱们是以势压人。

    岳党的官员出来后,不少像陈子壮之流的小官也站了出来。比如说国子监、礼部、翰林院里面的低级官员。他们所在都是清水衙门,没有什么捞头,当然也没有什么权利,也不会有人给他们送礼。有那官员,家境也不太好,现在粮食十五两一石,让他们都有些吃不消,要知道五品官员的俸禄,每月才十六两,而且多少要充点门面,养几个下人。往常倒还凑合,现在勉强购买一石米的,这哪里够用啊。他们对那些歼商,简直恨到家了。

    因为不容易,所以现在,都站到了岳肃这一边。别看增加粮税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切身利益,但你们不让我们好过,我们起码也得让你难受点。

    (未完待续)
------------

第一百二十一章 征税

    加收粮税,并不是加收商税,朝中的勋贵和官员,也不是全都卖米,不少都是干别的行当,卖米就那些。现在加收粮税,只是针对一小部分人,又不是针对所有的商家,也不是触动绝大部分人的利益,既然这样,那也就没必要和岳大人对着干了。而且还有一点,那些家中没贩粮的,看别人贩粮赚钱还眼红,现在见加收贩粮税,反而还高兴起来。甚至还有正直点的,认为这个年景发国难财实在可恶,给他们点颜色看看,那就对了。

    在岳党官员和那些无权官员的带领下,不少事不关己的官员,也就纷纷开口表示赞成。一时间,大殿内的局势变得一边倒,赞成之声比比皆是。

    良久之后,声音停歇,岳肃看了眼陈少甫、宋师襄等反对加税的勋贵和官员,得意地说道:“诸位也都听到了,现在满朝文武,绝大部分的官员都赞成加增贩粮税,为什么就你们几个反对呢?是不是真的和粮商有所勾结呀?”

    “没有、没有……”……那些勋贵和官员连忙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一般。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1680 31681 31682 31683 31684 31685 31686 31687 31688 31689 31690 31691 31692 31693 31694 31695 31696 31697 31698 31699 31700 31701 31702 31703 31704 31705 31706 31707 31708 31709 31710 31711 31712 31713 31714 31715 31716 31717 31718 31719 31720 31721 31722 31723 31724 31725 31726 31727 31728 31729 31730 31731 31732 31733 31734 31735 31736 31737 31738 31739 31740 31741 31742 31743 31744 31745 31746 31747 31748 31749 31750 31751 31752 31753 31754 31755 31756 31757 31758 31759 31760 31761 31762 31763 31764 31765 31766 31767 31768 31769 31770 31771 31772 31773 31774 31775 31776 31777 31778 3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