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岳肃哪敢答应,坚决推辞,太后才作罢,并对岳肃的表现很是满意。最后,五角的货币,正面写上五角,两边雕刻龙纹,背面雕刻紫禁城的图样;二角与一角的货币也是如此,只是大小有别。

    图样敲定,就开始制作模具,然后按照比例,加以研制。皇家办事,用的自然是天下间最好的能工巧匠,只用了十天,不仅模子做好,连配置方法也研究妥当,一版印下来,效果非常不错。岳肃拿给皇上和太后观瞧,二人都十分满意,赞不绝口。

    这等事,如果换做朱木匠在世,一定更加喜欢,估计连做模子的事,都得参与进去。谈话过程中,岳肃不禁流露出对先帝的思念,他这一提个开口,张嫣当下就哭了,跟着说道:“皇上,哀家突然觉得,这个银元的头像,是不是换成你父皇的比较好,这样一来,也可以加深天下百姓对你父皇的思念,并向天下肯定你父皇的功绩。而且,陛下在位之时,容貌刻于货币之上,实在有失皇家的体面。”

    本来么,朱慈焴在看到自己的头像刻在银元之上,很是高兴,觉得特别风光。可母亲这么一说,他哪敢不从,而且又不用印别人的,而自己老爹的,所以,只能勉为其难,点头答应,“母后说的是。”

    一句话,模子就这么改了,银元的头像改为朱由校的,重新印制。不过,这件事却更加激起了岳肃的干劲,带着众人,披星戴月的赶制,没用两天,新制的银元就印出来了。

    所谓睹物思人,张嫣一看到新印出的银元,再一次落泪。一时间,货币改革的事情,突然间升华了,不仅是为了赚钱,还变成一项对朱由校的纪念工程。

    可令人更加没有想到的是,当初印出的第一版刻有朱慈焴头像的银元,在几百年后,其价值竟然飙升了无数倍,远远超过所有的版本。

    (未完待续)
------------

第三章 银行

    “皇上、太后,新版的银元既然已经得到肯定,下一步是不是可以批量印制了。”

    见皇上和太后对现在印制出来的银元都很满意,岳肃趁热打铁的说道。

    “卿家所言极是,下一步自然是大量印制,这件事就交给卿家全权处理。”张嫣说道。

    “微臣遵旨。”岳肃答应一声,跟着又道:“银元与银角的批量生产,绝无问题,臣敢保证,一月之内,便可生产出五百万两的银元与银角。只是,在兑换的问题上,似乎需要增设一个衙门。新设的衙门,臣已经将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国家银行,不知皇上和太后意下如何?”

    “货币改革,要面向天下,确实需要增设一个衙门,国家银行这个名字,确实不错,皇上准了。只是……这个国家银行要设置多少官员,主官起个什么名目好呢?”张嫣说道。

    “臣以为,国家银行主官,叫作行长就好,官居几品,可由皇上定夺。下设官员,也不必大多,在户部抽调几人,分管其事便可,其他之人,不必再有品级。只是,将来在天下各省流通兑换之时,需要开设分行,委任一批分行行长,这些人中,除分行长外,其余的下属,就不用再给予品级了。”岳肃说道。

    “可以,岳卿一手督办就是。这第一任国家银行的行长,哀家以为,就委任岳卿来担当就好,毕竟所有的事,都是由岳卿经手,若换他人,哀家与皇上都不会放心。至于品级,和都察院一样,行长定为三品,等到这国家银行运行一段时间,爱卿可保举他人出任。”张嫣说道。

    “多谢陛下、多谢太后。”太后将第一任国家银行的行长让岳肃担任,岳肃在谢恩之后,也少不得要投桃报李,只听他接着又道:“陛下、太后,印制货币之事,事关天下,不能单独有国家银行全权处置,内宫之中,有二十四衙门,臣以为,是否可添置制币局,协同国家银行一起分担,也可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同时,也要在国家银行内部,增设御史,加以监督。”

    这个国家银行,虽然现在刚刚成立,不是特别起眼,但是权利之大,岳肃是清楚的。所以,他主动提出,要让内宫派人前来监督。毕竟在制币的时候,内官监也曾出人。

    张嫣点了点头,说道:“卿家提议的是,这样吧,就如卿家所言,内宫成立制币局,至于这掌印太监么,就让……赵治来担任吧。”

    “陛下、太后圣明。还有,臣以为,新货币出台之后,同样要有法令出台。比如说,擅自造币,此罪名最大,可诛灭九族。”岳肃再次提议道。

    “不错,擅自造币,等同造反,可诛灭九族。”这年头,擅自造币,相当于和朝廷抢生意,当然要加以重刑,明令禁止。

    不过话说回来,制作假银币的成本可不低,不像现在的纸笔,用纸就能印了,你制作假银元,手头起码要有大量的银子,老百姓不是傻子,是不是银子,一眼就能看出来。好比袁大头,你吹一下,还能发出声响呢,怎么作假。

    说白了,想要制作假银元,第一你得是富豪,第二得有一定的门路。现在立法,对擅自造币加以重罪,起码可以起到震慑的作用,让这些有能力造假的人,在动手之前,得先掂量掂量。

    接下来,岳肃开始忙碌起国家银行的事情来。第一步,自然是成立国家总行,岳大人要办的事情,肯定是雷厉风行,很快就选定了一处大宅院,开始兴建。然后,在城内征集门面,开始分行,偌大个燕京城,没有近百个分行是不够用的。起码每个五六条街,就得有一个。

    别看岳大人上辈子没在银行工作过,但是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再加上一帮户部的官员帮忙,不用多久,银行就已有模有样。岳肃倒是有心开展存、取款业务,可是这个年头,金银也不会发霉,老百姓家里有点钱,全都放在家里,谁会让别人保管,所以,现在开展这个业务,实在不合实际,只能放一放。

    一月过后,按照岳肃的计划,五百万两的银元、银角全部制成。岳肃下令分给燕京城内的各个分行,开始兑换,而且还派了不少帐房,前去监督对账。有岳大人坐镇为行长,谁敢吃了熊心豹子胆,从中作弊,一个个老老实实,生怕账目出了问题。可以说,朝廷给你拨了五万两银子的银元、银角,到时候,你换出去多少,就要有多少白银送回总行。

    朝廷的布告,也贴满燕京城的大街小巷以及各个商铺,命令百姓和商家,以后买卖,必须使用朝廷定制的货币,原先的金银,不得再用,要到银行兑换。朝廷也不亏你的,一两白银兑换一个银元,份量相等,等同一两白银使用。

    不仅如此,燕京城的大小衙门包括东厂和锦衣卫的探子,是全部出动,明里暗里进行监督,监督的对象就是各个商家,谁敢不用定制的货币交易,一律按谋反论处。

    既然朝廷这么说了,商家和百姓都要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前去兑换货币。到了银行一看,新发行的货币也是白银,制作的很是漂亮,而且份量都是足的,那还有什么可说的,便正常兑换。毕竟朝廷没有拿交子糊弄人。

    兑换成统一货币,商家其实也高兴,以前交易,给多给少,都要将银子称重,现在统一了,就不用像以前那样费劲,还要拿银剪将银子破开,大家都是省心省力。

    京城是北方最大的贸易集散地,往来的商人不计其数,你想在这做生意,就要兑换货币,否则没人敢和你做买卖,就连吃喝住店,没有制币,都是不好使的。所以,许多外来商人都要去银行兑换货币。反正都是白银,外来的商家也没有什么可说了,而且大家也知道,用不了多久,全国都是一样,现在换了,拿到家乡,也算是一个新鲜。

    京城如潮水般的兑换银子,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达官显贵,只要你要花钱,都得先去兑换,最先发行的五百万两银子,没用上五天,就兑换一空。好在岳大人早有准备,这五天来,也没闲着,除了把已经兑换的银子收上来,继续印制,还从户部再行调拨了一百万两银子来赶工,而且还建议太后,拿出内帑,也一并制成银元。甚至还告诉太后,兑换来的银子,仍归皇家所有。这可是大内赚钱的一个好路子,张嫣当然愿意,马上从内帑之中,拨了三百万两给岳肃,赶紧给我印钱。

    京城里有钱人多的是,家中有上千两银子的,不计其数,兑换下来,起码能换上过亿两银子。有的时候,各个分行的银元,一天下来都不够换的。

    朝廷币制改革,燕京城内,给官员发俸禄都是给银元,收税也要银元,不管干什么,都得使用银元,这一来,没用两个月,银元彻底在燕京城普及起来。

    造币局几千工匠曰夜赶工,只用了两个月,朝廷一共赶制了面值三千万的银元。抛却人工等费用,利润都能有两成七八,一算下来,差不多赚了九百万两银子。世上还有比印钱更赚钱的买卖么,别看不是印纸笔,光是印银元,也够肥的了。

    太后出了三百万两白银作为成本,利滚利的赚了一百多万,每天都是喜笑颜开,心中对岳肃更加佩服,于是乎,干脆加大投资,几乎将内帑全都拿了出了,八百万两银子,给我使劲印钱,人要是不够,给我再雇,模子不够用,给我再做。

    一个燕京城就能赚这么多,整个国家都施行起来,那得赚多少。

    很快,岳肃行文北直隶,在北直隶全面开展。北直隶下辖顺天、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永平八府。府城之内,设二级分行一家,分行行长较本地知府低一级,还设一级支行十家,二级支行四十家,一级支行行长为从七品,二级支行行长为从八品。府下各县,置一级支行一家,县城内设二级支行四家,三级支行十家,三级支行行长为九品。县下各镇,视镇子大小,如大镇,则设二级支行一家,三级支行两家;如小镇,则只设三级支行一到两家。

    在北直隶开展的同时,岳大人也派人前往南直隶,在南京城内开设一级分行一家,行长为从三品,再怎么说也是南京,其他各省的一级分行,行长给的是正四品。南直隶下辖十四府,分别为:应天、凤阳、淮安、扬州、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庐州、安庆、太平、池州、宁国、徽州,和北直隶一样,开始选点开设银行。银行的建设过程中,又从燕京调拨白银、银元、银角、模具、熟手工人走水路前往南京。

    南直隶地方,一次姓的全部开展,也有些苦难,岳肃的意思是先从南京开始,然后开展到各府。南京一级分行与下属各府的二级分行,有权自行制造银币,但需要朝廷的监督,每处都要派监察御史,东厂暗探。

    (未完待续)
------------

第四章 投资

    银行业的开展与货币的兑换,从燕京扩展到北直隶,跟着又从南京发展到南直隶。大明朝一向以两京为轴心,这两处发展起来了,其他的地方,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一级分行拥有造币的权利,全国十三省很快就全面开展起来,这一次大的改革,对于大明朝的发展,无疑是进步了。这个世上,只要有利益,就会滋生贪腐,可是这一次,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上下官员,竟然没有一个敢把伸到银行业里,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是呀,有一句话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上梁端端正正,下面的哪个还敢歪。谁都知道,岳行长不是吃素的,这件事由他亲自主持,你要是敢把手伸进去,就要了你的脑袋。

    当然,在选择一级分行行长的时候,岳大人也是把眼睛擦的雪亮,几乎是把应选官员的底细查了个底朝天。比如说湖广一级分行的行长,岳肃委任的官员叫作史可法。

    史可法是地地道道的东林党人,顺天府人,崇景元年的进士,最早在长安做推官,官声极好,在剿匪时期也多次立功,在岳肃入川的时候,曾在汉中会面,后来安抚百姓,也立下不少功劳,被岳肃保举为兵部郎中。这一回,岳肃开展银行业,知道史可法为人刚正,绝对不会舞弊,也就忽略了他东林党人的身份,由他主持湖广分行。

    史可法到任之后,做的也很好,没有出一点差池,兢兢业业,没有因为自己的背景,去给岳肃添乱。

    亲信之中,有能力的必须要提拔,没能力的,虽说也要提拔,但不能委以重任,以免惹出是非。不是亲信的,只有你有能力,岳大人绝对不会埋没你。但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得是清官。当然,岳大人不会忘记杨奕山,南京分行直接就交给他兼管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7361 17362 17363 17364 17365 17366 17367 17368 17369 17370 17371 17372 17373 17374 17375 17376 17377 17378 17379 17380 17381 17382 17383 17384 17385 17386 17387 17388 17389 17390 17391 17392 17393 17394 17395 17396 17397 17398 17399 17400 17401 17402 17403 17404 17405 17406 17407 17408 17409 17410 17411 17412 17413 17414 17415 17416 17417 17418 17419 17420 17421 17422 17423 17424 17425 17426 17427 17428 17429 17430 17431 17432 17433 17434 17435 17436 17437 17438 17439 17440 17441 17442 17443 17444 17445 17446 17447 17448 17449 17450 17451 17452 17453 17454 17455 17456 17457 17458 17459 17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