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旁这才看清楚仁宗,只见他头戴横枝硬脚幞头, 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靴。衣着比他想象中的要朴素很多。再朝脸上看只见他面庞清瘦,温文儒雅,多几分慈祥少几分威严。眼睛微微眯着,似笑非笑。这就是仁宗?王旁觉得似乎和想像中的皇帝相差很远,谈话间并没有什么架子,只是以一个长者身份,询问这些孩子。王旁稍稍松了口气。再看仁宗身边曹皇后身着五彩翟纹袆衣。领、袖、裾都红色云龙纹样的镶缘,头戴九龙四凤冠,也是神态端庄。

    王旁不敢多看,等各家孩子回答过仁宗提问,都得到了一些封赏,回座位后孩子们更是兴奋。

    仁宗命赐第二盏御酒,王旁饮了一口,感觉口感甚是芬芳,喝到腹中不觉得辛辣,反而有暖暖的香气,他便问同桌谁知道这是什么酒,赵仲针接口到:“哥哥,这是苏合香酒:这酒是宫中的御用药酒,甚为珍贵。每一斗酒以苏合香丸一两同煮,能调五脏,祛腹中诸病。”那怪喝起来这么香甜。

    这第三盏则是流香酒,赐过酒又看了口技、奏乐、舞蹈 表演,已是酒过三巡,见一个个端上一些酒肴点心,有:肉、咸豉,爆肉、双下角子,莲花肉、油饼、骨头,白肉、胡饼,群仙脔太平、毕罗,假鼋鱼,柰花索粉,假沙鱼,水饭、咸豉、旋鲊、瓜姜 这些自然是王旁叫不出名字来的,索性旁边做的赵仲针,别看比王旁还小一二岁,但那是正宗的皇亲国戚,宫中的吃喝自然比在座其他人见识要多。

    这时已经酒过三巡,气氛已不像开始那么紧张,喝的也都差不多,仁宗命撤下表演,让大家尽情饮酒相谈。王旁暗想,仁宗是聪明,这种轻松状态下才能看出大臣的另一面,而且空腹三盏酒,不胜酒力的也就现了原形了。

    他看看仁宗,见仁宗偶尔吃一点面前食物,大多数时候还是微微眯起眼看着大殿之上这些大臣和他们的孩子,偶尔侧过头和皇后交谈几句。

    高桌上的人看似酒已经差不多,说话也渐渐大声起来,忽听见王尧臣貌似说笑对狄青说到。“狄大人脸上的刺青倒是越发的好看了。”

    按说他们两个共事一司,而狄青又是王尧臣的上司,大厅广众之下却如此出口。众人一下安静了许多,狄青冷冷的看他一眼。他不能怒,因为这是在皇上面前,更因为王尧臣是“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男儿”。

    按说狄青战功累累,可宋太祖以来向来重文轻武,更何况狄青曾是刺配之人,今日官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是皇上的赏赐开蒽。如果在战场,或者自己是贫民,他真敢揪下王尧臣的脑袋,可是现在偏偏在皇上面前,自己又身在要职。狄青平时白净的脸不知道是酒还是被王尧臣这话激的通红。

    仁宗见状说到:“狄爱卿,朕赐你你用药,允你洗去刺青。”

    狄青起身躬身施礼到:“谢圣上龙恩,臣愿意留此刺青,让天下人都知道圣上对于有功之人无论出身都会给予名位。”狄青说完,当下众人大多感动。

    王尧臣却煽风点火的说到:“狄大人可是违圣意?。”这话说的大殿立刻安静,每个人瞧着仁宗看看,有看看狄青。有担心有紧张,有等着看笑话。在这个重文轻武的年代,狄青做到枢密司已经让很多人眼热了。

    甚至连仁宗也眯着眼睛,不说话看着狄青,大殿一片肃静,忽然听到一个孩子,像是在自言自语的说话:“皇上圣明,狄大人说的也在理,看来是这位王大人太喜欢狄大人脸上的刺青了,不如让皇上开恩,给这位大人也刺上就皆大欢喜喽。”

    众人顺着声音望去,只见王旁坐在矮桌,说完这话吃一口菜又喝一口酒,但这句话让同桌的少年们不掩饰的笑起来,连平时不爱笑的包拯都笑了,看看连仁宗都笑了,高桌上的人也都笑起来。

    王尧臣本想再说什么,但见气氛一下子变了味道,仁宗正刚被逗笑,他不敢再多说,于是狠狠的瞪了一眼王旁。赵宗实心里一阵冷笑:“王尧臣你个废物; 狄青,王旁,我看你们过了今晚还笑的出来么?

    王旁锋芒太劲,也太过出风头了,他不知道那来那么大精神,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年龄--14岁。

    所有的目光就聚集在了他的身上,有欣赏当然也有羡慕嫉妒恨。人就是这样,树大就会招风。尤其是在皇上大宴群臣的这种场合。

    一些大臣交头接耳有的不认识王旁的便问旁边的人,这是谁家的孩子。欧阳修说到:“这小孩子可是有来历,这是包大人的义子。”有的大臣附和到:“对,听说了包大人收了个义子,胆识过人。”欧阳修接着说到:“你们可知此子生父是谁?”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着,有的说:“听说是王安石王大人。”

    仁宗也耐不住寂寞见大家说的热闹说到:“朕还听说他在和狄青大人学武?”转脸望向狄青。

    狄青说到:“回禀皇上,臣也是见这孩子是可塑之才,只是教了些骑马射箭。”

    仁宗说到“那朕到要看看你这师父教的如何,这学生学的如何。”说完吩咐大殿外,准备草靶弓箭。

    不一会大殿门远处放了一箭靶,仁宗说到:“这第四盏御酒,就让王旁献艺,来,赐酒!”

    说完侍女给大臣们添酒。

    王旁奉旨走到殿门口,几名侍卫分立左右,见王旁出来一个侍卫递给王旁一把弓和三只箭。

    王旁接过来,拉拉弓,还好,拉的动,转身看看殿里吓了一跳。几名侍卫已经挡住他身后的大殿的门,手里攥着明晃晃的刀。“这就是传说中的殿前带刀侍卫吧。”王旁心中暗想着, 倒吸口冷气,幸好回头的时候没举着弓回头,否则这会已经人头落地了。王旁赶紧定定神,这时可不能出丑,心中默念:前把如推泰山,后把如抱婴孩,弓开如满月,箭发似流星。“嗖,嗖,嗖”连发三支,支支都中靶心。然后又将弓交给侍卫,一个侍卫接过弓,其他侍卫让开路,王旁回到大殿中,这时太监将箭靶抬进大殿给仁宗看。仁宗看了看,又让大臣们也看看。大家喝彩说到,“好”王旁心中更是凭添几分傲气。

    王安石面不更色,看不出他有多高兴。此时还有一个人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从开始他就一言不发,静静的看着发生的事,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司马光,有那么一点嫉妒,王旁比他年少时更春风得意;不过隐约又有一点担心;这王旁小小年纪竟在这么多高官面前混的游刃有余,若再给些时日,岂不重蹈朋党之争覆辙。

    他正想着,却见韩琦不屑的“哼”了一声。这下王尧臣似乎觉得有人撑腰,要说狄青是他上司,韩琦也是他上司,素来韩琦与狄青就玉矛盾,刚才这王旁当众让自己出丑,又亮出箭法精准,若在不压一压他,自己的老脸也没地放,于是不阴不阳的说到:“后生可畏,我是老喽,比不了这孩子,师徒如父子,这孩子三个爹,惹不起,惹不起。”
------------

第十八章 圣前戏大臣

    他这话明指狄青,却暗地里连包拯王安石都捎了进去,说者有心,听着就那么的扎耳。众人望向王安石,只见他仍面不更色。似乎不屑于理会王尧臣的话;而包拯平时脸色就黑,一副严肃的样子大家都看习惯了。狄青,平时因自己是武将,额上又刺字本来就觉得比别人挫一节,所以即使当上枢密司使也是是谦恭谨慎。这会想反驳,他是一武将,急了砍人的主,让他坐着规规矩矩的文邹邹的斗嘴自然是逗不过,平时白净的脸已经憋红。

    王旁也看了一眼三个人,他又看了一眼仁宗皇帝和曹皇后。曹皇后不亏为国母,不管大殿上如何哄笑,她始终端坐,九龙四凤冠上的垂下的珍珠链纹丝不动,远远望去如同一尊蜡像。仁宗则稍微侧做着身子,半眯似笑的眼睛从每个人身上扫过。

    王旁心里拿定了主意,如果他真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恐怕听不出来其中的意思。但是王旁是谁?过去三十年,在没发生穿越这件事之前,他几乎跑遍大江南北,从十几岁混社会到发迹,之后又是经历坎坷,接触的人更是形形**。也许他圆滑,但从没怕过任何人,无论是江湖老大,还是职场高层,更没畏惧过任何场面。他认定一句话:人缘是靠混出来的,声名是靠争出来的,天下是靠打出来的。

    隐藏在内心的狂傲,那种韧性以及混迹江湖的玩世不恭,就在这一刻从最原始的体内爆发出来。活着都没人这么对他不敬,更何况自己现在是“死人”。

    王旁端起桌上的酒盏,走到王尧臣近前,大殿又安静了下来,目光聚集在王旁身上不知道这个孩子要做什么。刚刚还保持笑容的王安石有点紧张,毕竟这是御驾在此,刚要阻止,包拯拽了下他宽大的袍袖低声说:“有事老包在。”

    王旁并不理会旁人的目光,他走到王尧臣面前,恭恭敬敬的施礼说到:“承蒙王大人不计较我刚才冒犯。”

    王尧臣摆手道:“你一个孩子,我怎能与你计较。。。。”

    王旁又接着说:“大人才学声名显赫,其实连我这孩子都知道大人的威名。”

    王尧臣捋了捋胡子,嘴撇了撇。一面得意一面心中暗想:这王旁也没别人说的那样聪明。嘴上却说:“那都是些虚名,不如你这三位高堂来的实际些。”

    众人有的偷偷笑,有点就有点看不起王尧臣。人家孩子如此恭敬,王大人还呈口舌之快。他们哪知道,王旁等的就是王尧臣的忘形和嘴贱,见他如此说,正中下怀。

    于是高声说到:“我对大人久仰多时,大人若不嫌弃,我愿意与王大人结成忘年之交,以后我的,就是王大人的,我决不反悔。圣上及各位大臣在此,可做见证。”

    在座官员有明白的有没明白的,先明白的先笑。连仁宗也是愣了一下,刚才他也正觉得王大人怎么如此小气,跟一个小孩子计较。随即明白王旁的意思,也哈哈大笑起来说到。

    “好事好事,正好你们都姓王。 王大人也可多些实际。”

    王尧臣急忙走到殿中:“圣上,不可不可.”

    包拯这是学着刚刚王尧臣说狄青的话,问了一句:“王大人可是违抗圣意么?”

    王尧臣扑通跪下,脸憋紫青,嘴里说着“臣不敢。”歪头偷偷看赵宗实,赵宗实又好气又好笑。故意转过头不看他。王旁又看看韩琦。韩琦也不看他。

    正在为难,司马光说到:“童言无忌,圣上自是不会偏听,今日赏菊宴圣上为犒赏大家平日操劳,刚才所说也无法让大家开心一下。”

    见有人解围,仁宗点点头:“司马爱卿说的极是,为官最是要自重,同僚亦需协作。念大家平日辛苦,今日就当放松一下,王爱卿平身吧。”

    王尧臣这才谢恩起身,悻悻的回到座位。

    仁宗随后招手“王旁近前”。上下审视一番,仁宗说到:“你这孩子很是调皮,就算王大人不计较,也不可对朝中大臣无理。”他说的时候看了王尧臣一眼。王尧臣这话里也是说自己,低下头不作声。

    仁宗接着说:“朕闻听你前日可有些关于官办交子铺的想法?”王旁回答:“一点浅薄之见。”

    仁宗点点头说到:“好,既然刚才你那么冲撞大臣,现在罚你,不许吃东西,赏菊宴结束前,将你的薄建用三千字写下来。”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1839 21840 21841 21842 21843 21844 21845 21846 21847 21848 21849 21850 21851 21852 21853 21854 21855 21856 21857 21858 21859 21860 21861 21862 21863 21864 21865 21866 21867 21868 21869 21870 21871 21872 21873 21874 21875 21876 21877 21878 21879 21880 21881 21882 21883 21884 21885 21886 21887 21888 21889 21890 21891 21892 21893 21894 21895 21896 21897 21898 21899 21900 21901 21902 21903 21904 21905 21906 21907 21908 21909 21910 21911 21912 21913 21914 21915 21916 21917 21918 21919 21920 21921 21922 21923 21924 21925 21926 21927 21928 21929 21930 21931 21932 21933 21934 21935 21936 21937 21938